APP下载

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环节的有效性探究

2020-04-02张丽红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环节教学活动领域

张丽红

PCK(学科教学知识)概念是1986年美国学者舒尔曼首次提出的,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科学领域PCK是幼儿教师将独有的教学经验和科学学科中粗浅的概念、原理、规律等通过特殊的教法,使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游戏化学习中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经验,诠释的是教师怎样教、幼儿如何学的问题。我园通过科学领域的有效教研,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一、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环节的概念及存在问题

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环节,即教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对活动内容呈现、教学方法运用所设定的步骤和顺序,是对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的具体安排。它主要解决的是教师如何教、幼儿如何学的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时要想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何时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何时引发幼儿的原有经验、何时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通过科学学习使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所以,“探究”是科学教学活动环节的目标,也是基本方法,设计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环节时应紧紧把握“探究”这一核心。

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环节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一是脱离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环节没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指向性不强,缺乏“精度”等。设计教学环节要有指向性,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二是教学内容浅显。教学活动环节不能从幼儿实际出发,流于表面现象,缺乏“深度”。幼儿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要通过幼儿的学习来体现。因此,要根据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及年龄特点选取适宜、恰当的教学内容。三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活动环节忽视各领域间的渗透,未体现多维及整合性,缺乏“广度”。教师容易忽视了将科学的知识融于幼儿的认知中,没有充分地利用分析、判断、推理、分类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现多维整合。

二、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环节的核心经验架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幼儿园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能帮助教师选择适合幼儿的科学内容,设计教育环节,适时适度地对幼儿的探究活动给予恰当的指导,具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情感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自主探究,乐于分享交流;关爱自然和生命,尊重科学,理解科学精神,认识科学成果,肯定科学价值。

(二)探究能力

可分为幼儿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考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设计制作能力等。(见表1)

(三)科学概念

生命科学,即生物的种类和基本特征,生物的简单行为和需求;物质科学,即物体的材料和特性、位置和运动、声光电磁等物理现象;地球与空间科学,即地球物质特性,天气与气候,地球与太阳、月亮之间的关系。

三、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环节主要呈现方式

教学活动一般是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组成,在这三个部分又可以演变成提出问题(猜想的过程)、实验过程(验证猜想的过程)、收集信息(记录验证结果),得出结论、分享交流、总结延伸等环节。这些环节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及不同的教学活动目标灵活安排。其主要作用包括为教师掌握教学活动过程提供一定的操作程序,帮助教师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内容呈现的顺序,为幼儿的学习提供逐步递进的接受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环节就像是一个支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为幼儿理解问题搭建平台,以便把幼儿的学习逐步引向深入。

四、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环节的参考指标

通过导入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对问题的答案、结果以及探究的过程和要使用的方法进行预测;利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引发幼儿探究,得出结论,面向全体,尊重个体,突出幼儿主体地位,并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引导幼儿用图画、图标、数字等符号,有效收集和记录探究的结果,得出正确结论;总结延伸,使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为幼儿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道路;环节设计体现游戏性,紧密围绕由易到难的目标,有层次性和挑战性;教学方法易于达成目标,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原有的知识水平;各环节时间安排科学合理,对幼儿的探究活动给予恰当的指导,注重师幼互动效果。

五、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环节的实施策略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时既要考虑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又要考虑教育目标;既要考虑教师的教法,又要考虑幼儿的学法;既要考虑教师的有效提问,又要考虑幼儿的有效回应以及教师的有效追问,层层深入;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又要考虑个别幼儿。

(一)兴趣导入

教师导入新课时应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为此,可采用游戏的方式导入,重点把握以下幾点:紧扣教学目标导入,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导入语;符合教学内容,导语的设计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在幼儿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准确把握时间,根据小中大班活动时间合理配置。

(二)主题探究

“主题”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探究”指师幼对活动主题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主题探究的核心是“探究”,是直接经验,而不是被动接受的间接经验,是教师引导下幼儿自主“猜想—验证—交流—再猜想—再验证—再交流”的过程。引导幼儿围绕一个科学主题或关键经验进行深入探究与研究,逐渐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概念、原理等。正确处理好下述关系,找好结合点,有利于课堂教学高效进行,也是教师PCK水平的真正呈现。

一是有效处理间接知识接收与直接经验获得的关系。学前教育是为幼儿提供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及条件。因此,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直接经验”的获得尤为重要,让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寓教于乐。幼儿在操作、摆弄中直接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收获了知识能力,领略了探索中的艰辛,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培养了科学家的素养。同时,不能忽略教师讲授的作用,尤其是教育活动难点的突破,更需教师的启发式教学。

二是有效处理教师引导与幼儿自主学习的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幼儿主动地参与就没有高效教学的发生。为此,要正确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

三是有效处理面向幼儿全体与幼儿个性发展的关系。《指南》中要求,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幼儿,只是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面向全体及个别教育的问题,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和分层提供材料,促进每一名幼儿个性化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分享交流

此环节一般发生在主题探究之后,往往与主题探究交替进行,是指幼儿将探究的结果通过讲述、表征等手段,予以汇总、表达、共享。除了口头语言表达,还可以采用图画、书面、摄像等多种形式表达。那么如何进行这个环节呢?

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在探究中理解、在理解中表达是表达交流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理解知识、表达交流,这会对幼儿受益终身。

二是记录方法的运用。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幼儿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运用相关的方法自己设计,用自己的语言记录所闻所见。

三是感知和了解人与自然、科技产品的关系。生活既教育,要教育幼儿从小感受自己与周围高科技的联系,体验科技生活带来的便捷,培养科学意识及创新精神,将所学用于实践。

(四)结束延伸

一节好的科学领域教学活动在即将结束时,既是对本活动的收尾,又预示着下一个活动的开始,还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是總结提炼法。在教师即将结束教育活动时,把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通过启发式提问以及幼儿的反馈,加以系统地提炼总结,升华经验。关键词是“我学会了什么……”

二是设置问题法。在活动尾声,教师提出发散性问题,让幼儿围绕新授内容进行充分的想象,得出同类的知识经验,培养幼儿融会贯通的推理思维能力。关键词是“你还想到了什么……”

三是同中求异法。在活动最后,教师请幼儿仔细回忆或认真观察新授的内容,将相似内容中的不同罗列出来,培养幼儿精细化地分析判断能力。关键词是“它和它有什么不一样……”

四是预留任务法。为了下一个主题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通常在结束一个活动时,向幼儿提出预习新活动的任务要求。关键词是“接下来会……”

早期的科学探索有利于帮助幼儿学习用探索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利用科学创造价值。为此,科学探究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环节教学活动领域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