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主体性思政教育实践问题研究

2020-04-02兰去非

祖国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主体性思政教育

摘要: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整体优化高校学生的思政素养,不断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应该注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地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否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直接关系着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是贯彻育人为本理念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前提、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的基础。

关键词:思政教育   高校大学生   主体性

伴随着高校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在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越来越多元化的思想影响。为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高校应该在思政教育实践中,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真正成为思政教育的学习主体,自觉发现和窥探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不断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主体性的价值向度

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今天,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真正成为思政学习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地位,才能不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才能真正优化思政教育的质量。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学生参与和体验式的养成教育,应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就要求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意义,形成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的良好实践育人氛围,这是贯彻育人为本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年龄以及阅历的成长增加,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自我意愿的表达诉求都比较强烈。他们凭喜好以及自身的判断来追求认知的事物,或者按照自己的计划来投身于学习实践等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全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断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思政教育契合大学生的诉求,也才能保障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学习过程中。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若缺乏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认知,若没有真正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不仅难以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同时也难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前提

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的互动与实践过程中,在整体优化学生思政素养的同时,也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以灵活多样的活动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学生、社会的多向交往,形成开放互动的主体间性环境,不仅帮助学生通过“考察”、“体验”、“探究”等活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有效沟通协作、积极情感、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在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岗位对于高校学生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学生必须注重优化自身的思政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社会的竞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基于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积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意识,综合性优化学生的素养,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的基础

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社会价值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实践中,高校可能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社会价值,明显忽略了学生的个人价值。这种相对偏颇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出现教与学的两层皮现象。现代德育的理论与实践证明,道德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因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培育人的活动,必须重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只有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真正做到这种统一。

二、高校大学生主体性思政教育实践困境

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整体优化思政教育的成效,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水平,应该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真正成为思政教育的学习主体,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现阶段,在高校大学生主体性思政教育实践中,尚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困境。

(一)认知不足

在高校教学体系中,高校领导干部缺乏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和认知,在他们看来,思政教育按部就班的开展即可,无需投入较大的精力,也无需给予格外的关注。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思政教育的教学地位得不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得不到体现。还有部分思政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理论内容的渗透与灌输,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缺乏对学生认知的关注,这同样影响着思政教育的质量。此外,学生缺乏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在部分学生看来,思政教育主要是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以60分及格通过考试为主。在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部分学生也认为实践活动无非就是游玩,简单书写实践报告即可。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这种认知方面的不足以及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政教育的质量,也抑制着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

(二)角色错位

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适当弱化自身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学引导者、激励者的角色,但在实践过程中,师生角色常常发生错位。比如在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按照自身的理解和认知来进行教学设计,明显忽略学生的认知以及需求。部分教师为了单纯追求教学进度,盲目安排和讲授一些理论性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也制约着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再比如在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部分教师不顾及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等,盲目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常常停留于形式上,很难真正收到成效,也很难优化学生的思政素养。

(三)行为失位

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各相关职能部门理应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充分做好自身的工作,以此来保障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但在实践过程中,明显存在行为失位的问题。比如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各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面临着孤立无援的境地。还有部分高校领导在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并没有辅之以完善的制度建设,如激励制度的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着学生主体性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三、高校大学生主体性思政教育实践策略

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思政教育是非常核心的内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同时他们也容易受到诸多思想浪潮的影响。为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長,科学优化大学生的思政素养,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思政实践活动,综合性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成效。

(一)先决条件——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

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作为思政教育的学习主体,只有学生充分认知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充分认知到思政教育对于自身的积极促进作用,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参与其中。一方面,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性需要和价值导向,继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因此,在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学生的积极情感,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全身心投身其中。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教师还应该有效创设宽松的实践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设计、反馈和优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诉求。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等,巧妙创设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调动自身积极性,不断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切实提升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体成效。

(二)关键环节——注重师生的能力建设

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断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应该精准把握关键环节,全面提升师生的能力。一方面,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提升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尤其是要提升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序组织,离不开教师的科学组织与引导。教师只有注重提升思政教育活动的质量,才能整体优化学生的思政素养,也才能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效。高校应该注重思政教师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思政教师开展多元化的培训学习,切实提升思政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尤其是要提升思政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以实践活动来考评思政教师。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应该不断优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高校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他们积极运用这些理论成果来反馈实践。高校还应该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三)重要保障——构建实践育人的教学机制

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高校还应该构建科学的保障机制,依托于一系列实践活动等来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以及教学长效。一方面,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多部门的协同配合能力,形成共同育人的科学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实践活动的开展成效,还应该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不断提升评价工作的整体质量。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充分发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不同评价方式的作用。此外,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还应该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依托于丰富的课程开发机制、育人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开展质量。

(四)活动平台——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载体

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应该不断创新与拓展思政教育的活动,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载体,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依托于社会调查、实践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再比如高校教师还应该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比如高校教师利用微信平台来实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四、结语

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断优化学生的思政素养,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把握学生主体性的要求,明确思政教育实践的困境,全方位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成效与质量,科学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疏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5).

[2]曾凡锋,何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5).

[3]夏益娴.思政课“服务性学习”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评论,2018,(02).

(作者简介:兰去非,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行政秘书,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主体性思政教育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