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十五载,汽校追梦再出发
2020-04-02余刚灵
余刚灵
岁序更迭,万象更新。2020年,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迎来了建校十五周年。十五载砥砺前行,东莞汽校秉承“德育为首、技能为重、创业为旨”的办学理念,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在校学生2500余人,在职教职工187人,集中职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认证及就业、大专学历提升于一体的现代化汽车职业教育学校。十五载深耕细作,东莞汽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办学之路。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以及《东莞市职业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从加强党建引领,创新办学理念,优化治校策略等方面着手,践行“三建”“三制”“三引”等举措,深化汽车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加强党建引领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东莞汽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保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业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有效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校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建设,汇聚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办学理念
学校的人才培养以“面向市场,服务发展;育人为本,需求导向;产教融合,培养专才”为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育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搭建平台,培育教师,注重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培育学生,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解决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凸现的问题,重点思考专业建设与产业链端的人才需求对接。利用粤港奥大湾区的产业优势,由校企合作向产教融合深入,突出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要求,培养大国工匠、国际工匠。
三、优化治校策略
1. 团结合作,民主治校策略
鼓励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工作,通过民主管理的途径激发教师积极性。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教师对学校各项工作与学校领导产生认同感,从而自觉积极执行决策,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维护学校声誉。
2. 依靠教师,名师治校策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教育治理的核心。东莞汽校创新探索师资培训新模式,通过挂职实习、项目合作和专题培训等形式有计划地培训教师,培养名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3. 产教融合,特色治校策略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总体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重点要发挥汽车行业协会和职教集团的平台作用,深入市场调研,思考新工科专业的建设,探索精准育人模式的创新,解决好专业建设如何与产业链端的人才需求对接。
4. 改革模式,创新治校策略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创新探索“双元制”和汽校教育改革的结合,将学校和企业作为学生双元学习的场地,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促进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产业需求的融合。
5. 德技双精,文化治校策略
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人,其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其一,职业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二,要加强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增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三,强化学生的技术技能,更好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要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与途径,打造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四、践行治校举措
采取“三建”“三制”“三引”等举措,着力于党建引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文化特色建设、互联网+职业教育,把学校办成品牌示范学校,把职教办成优质职教,服务东莞、广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 建立党建引领发展机制
加强党建引领,规范支部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保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制度建设规范治理学校,以管理者的责任担当示范带领广大教职工。加强依法治校和民主理校的机制建设,尤其是完善和落实好事关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教职工代表会制度,重点围绕四个平台开展:一是以学习中心组为平台,凝心聚力,提高关键少数的担当精神,形成有战斗力核心团队。二是以“三会一课”为平台,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帮助全体党员认清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突出党员教师在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三是以教职工政治学习活动为平台,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四是以道德讲堂为平台加强对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2. 建立学生持续发展机制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要注重學生的全面发展,加快提升学生全面素养。职业素养具有双重性,即职业素养共性和个性。职业素养的共性即通用职业素养,是基于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职业素养的个性即专业职业素养,是从事具体岗位、专业所具备的特定要求,与具体工作任务紧密相连。让学生就业有德行、有技能,升学有发展,走专才发展之路。
3. 建立教师职业发展的空间平台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工作中应以师为本,重视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努力争当爱岗敬业、爱生勤业、爱教精业的模范。二是塑造教育形象,发挥榜样的作用,宣传教职工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三是加大名师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以教师职称成长、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建设等为引领,让教师看到职业发展的盼头,引领教师主动发展。四是加强教师的转岗培训,通过培训中结对子,以老带新,以熟带生,以优促新、互学共进,使学校教育工作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4. 制定产教融合联系人机制
专业教师是产教融合的粘合剂。要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必须培养一批懂市场、会技术、有理论水平的教师。具体可以分专业部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团队,每个专业部选择3个教师建立产教融合创新小组,主动走向市场、企业、行业,充分利用国家、省和市的政策扶持等,如东莞市财政对职业学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补助政策,创新思考和践行与企业融合对接,提升学校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
5. 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的师资培训应是校本培训与企业培训相结合,建立教师轮训制度,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走出学校到企业进行一年的实践锻炼,对专业带头人首先践行“学徒制”培养模式,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到2021年,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70%。同时积极面向社会聘请高级管理或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推动企业人才和学校教师的双向流动。
6. 制定班主任聘任双向选择机制
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基本保障,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石。在学校党支委的统一领导下,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班主任队伍组建。规范班主任培训、培养,提高班主任队伍理论水平和实际管理水平,使其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保护人,切实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以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为载体,加强专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
7. 引入教师教学研究激励措施
完善教学教研奖励制度,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根据国家、省、市的职业教育课题指南,立足学校发展的实际,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课题指南,给予经费扶持,引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8. 引入“互联网+职业教育”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应以东莞市“慧教育”平台为引领载体,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主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施建设“智慧课室”项目,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着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的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
9. 引入开放式育人评价模式
当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工作还不完善。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拟从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技术水平和就业质量三个方面为突破口,构建由学校、企业、家庭、社会综合评价的开放式育人评价机制,为学校的教学诊断与改进提供依据,倒逼学校的内涵发展。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2020年,汽校人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持之以恒,不忘初心;在各自的岗位上以“忘我、舍我、无我”之精神赤诚奉献,逐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