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舆情危机诱发原因及对策分析

2020-04-02冯婧刘科春王桂月

科技视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诱因主题词舆情

冯婧 刘科春 王桂月

笔者在以往的研究中分析了高校舆情爆发的热点要素,在本文中将进一步深入剖析舆情爆发的诱因,并根据诱因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在分析诱因时,为尽可能减少主观判断误差,笔者采取了主题词归类定位法,并对主持题词进行量化分析。在主题词确认环节,笔者将样本分别发送两位研究员,由他们根据自己对事件的经验和理解予以定性归类,如有差异则再发送第三位研究员。再参照目前的研究资料和实际工作经验,本文最终舆情危机事件主题提炼成以下几个词:学生人身安全、学校管理、道德品行、高校资源冲突、性与情感纠纷、教育骗局、教育公平、民族情感、教育改革、教职工权益等10个单词。从上述词汇可以看出,本文选取主题词的时候重点考虑选用可以揭示舆情危机发生的原因与本质的词汇,以协助高校更好的掌握其客观规律。

由于一件舆情事件可能涉及一个主题,也可能涉及多个,因此主题词个数多于样本个数。本文样本来自于人民网舆情频道、蚁坊软件、蜜蜂研究院公布的2019年1-7月高校舆情事件,样本总数69件。

从图1中,可以直观看出高校舆情危机事件主题词词频排在头三的分别是:学生人身安全(19)、学校管理(17)、道德品行(13)。其中涉及学生人身安全类事件高达19次,占到总词频数的近1/4。

图1 事件主题词词频图

如果我们将排名前三的事件按照危机诱因再次细分的话,其构成图如下:

图2 学生人身安全类舆情危机诱因构成图

图2可以看出,占比最多的是暴力及凶杀类事件,其次是外出意外伤亡事件,其它四类比例基本相当。其中暴力凶杀事件的行为实施者有1名在华留学生、2名校外人士,其余5名皆为在校中国大学生,行为施向对象有交警1、女友2、室友或同学2、母亲1、陌生人1、女生1(性骚扰+性暴力)。外出意外伤亡事件共3件,皆为学生外出游玩时发生。其余类事件各两件。

图3 学校管理类舆情危机诱因构成图

图3可以直观看出,17件学校管理类舆情危机事件中,宿舍管理与宿舍安全类事件6件,占比高达40%。这6件事件中,因宿舍搬迁引起的有2件,因宿舍住宿环境引起的有2件,因查寝过于频繁引起的有1件,因火灾引起的有1件。其次为师生矛盾引起的,共4件,占比为27%,其中由于辅导员在执行学校相关制度时言论不当或态度过于强硬导致的2件,学生与导师、教官冲突引起的2件。其余几个诱因为不合规收费、强迫社会实践、引发争议的性教育引导(禁止女生穿超短裙)。从饼状图可以看出,宿舍管理及宿舍安全、师生矛盾两个诱因占据了此类事件的2/3,其它类诱因虽然为小概率事件,但也是高校极易忽略的舆情诱因,应引起重视。

由这一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共识。一学校管理类舆情危机事件虽多,但大多数属于学校单一管理思维与学生多元化认同需求之间的冲突。成长在中国移动网络时代的这一批大学生物质生活更加优越、创新思维更加活跃、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更加具有质疑精神,同时也更加懂得利用移动互联网优势来传播自我主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校管理部门需要积极主动转变思路,用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科学性的管理模式来俘获青年学子的芳心。这对一时无法适应的个别高校而言,有可能会经历一时困境,但必将在推动教育领域的规范化、公平化上带来长远影响。二是此类危机事件爆发的诱因更加多元化、也更加细节化,涵盖了我们在学生管理、服务、教导等工作的方方面面,控制这类舆情对高校及其教职工提出了更高要求。

道德品行类事件共13件,从涉事主体来说有教职工4件,硕博以上高学历者6件,本科及以下3件——硕博为舆情高危群体,其次为教职工。从具体事由上来讲,涉及教职工及硕博生的事件呈多元化特点,包括师德失范、生活作风不良、诚信危机、利用职务敛财等,而针对本科及以下群体的舆情危机诱因多是诚信危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13件道德品行类事件中,涉及学术不端的就有5件,而学术不端也是舆论界对知识群体最大的质疑。

其余主题词词频中,笔者需要重点解释一下的是排名第四的高校资源冲突(9)和民族情绪(3)类事件。

其中高校资源冲突指的是高校的场地、教育、学生出行交通、校名商标、土地等资源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高校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利益主体,它聚集了许多优势社会资源,比如科技、文化、医疗(医科类大学)、高知人力资源,还有大块的土地资源,又长期以来被社会赋予圣地、象牙塔、高等学府等等光环,承载着无数的社会期待。期待之高、责之则越深。这也使得高校所拥有的这些资源优势在某些时候成为舆论的风口浪尖。

随着高校的扩张,社会对高校培养的高知人力资源的期待虽有所下滑,但大學生身上依然寄托着社会对知识的崇拜与敬仰,其多年接受知识熏陶后可以产出的社会价值依然在社会期待的目光之下。而这种社会价值的衡量自然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的数量和质量。社会对于名校毕业生与保安这一职业社会价值之间给与的悬崖式落差性定位、以及对于毕业生离职率的哗然正反映了这一期待落空之后的受伤心理。而高校在这一矛盾之中显然多少有些茫然而无所适从,无论是将毕业生的就业与双证的发放挂钩,还是目前并未发酵成舆论的大量灵活就业现象的出现,也许都是这一矛盾的衍生品。

民族情绪类事件即涉及在华留学生舆情危机事件,与其它舆情诱因不同,这类事件是近年来新发生的,且一经发生,往往来势汹汹、势不可挡。且虽然笔者仅收集到了3个样本,但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几乎每个高校目前都有可能正在或曾经面临这样的困境并对此如履薄冰,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诱因进行解析。这类事件爆发的导火索呈现多元化现象:有的是因为留学生自身做了超常规行为,比如涉黄涉暴、违法违规,有的是高校在校舍资源调整过程中沿袭固有的“远来是客当优待”的待客思维给与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有的则是沿袭已久的传统项目或政策,因某种细节而导致了国民对性、不平等、特权等深恶痛绝词汇的联想。然而,其本源却可归结为我国日益增长的国力唤醒了国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这种渐渐复苏的民族情感尚未找到合适的宣泄口与表达方式,而这种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碰撞,立刻散发浓浓的火药气味,留学生在华不出事则罢,一旦有一点儿火星,就极有可能点爆这个火药桶。因此,高校在处理留学生事件时,应谨慎考虑这种民族情感,既保护留学生在华合法权益,彰显我大国胸襟,又要及其小心维持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利益均衡,以不卑不亢、就事不就人的国际化思维树立高校的国际形象。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涉外事务,以和平、分享、交流、互通、平等的思想看待中外的文化、经济、科技与人才交流,以新一代国际化大学生的姿态自立于世界大舞台。

此外,需要最后多说一句的是,场地开放问题,在许多学校虽然尚未发酵成舆情危机,但也存在类似问题,笔者就曾在多个学校校门口看见过“外卖禁止入内”的标识牌,也曾在论坛、贴吧中看见过多个学校因社区居民进校晨练问题导致的口水战。校方对此类舆情问题也不应掉以轻心。

其实每一次舆情事件,都是重大价值观的碰撞,不管是民族主义也好、性价值观也好、金钱观也好,都反应了现在多元化价值观的激烈碰撞,在应对舆情事件的主体中,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它不仅是一个行政主体,还是一个教育机构,承担着引领文化、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担。

猜你喜欢

诱因主题词舆情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舆情
舆情
舆情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发病诱因及临床表现
我校学报第32卷第5期(2014年10月)平均每篇有3.04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我校学报第32卷第6期(2014年12月)平均每篇有3.00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2014年第16卷第1~4期主题词索引
《疑难病杂志》2014年第13卷主题词索引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