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大学八年制学员医学人文素养调查研究*
2020-04-02张秋菊
许 皓 张秋菊
作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人文素养培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组织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中都明确提出了人文教育的要求[1]。作为军队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重要储备,八年制学员的医学人文教育尤其值得关注。本文从军医大学八年制学员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意义出发,结合对当前军医大学医学人文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培育提升八年制学员医学人文素养的对策。
1 军医大学八年制学员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现状
1.1 军医大学八年制学员培养目标和模式的特殊性
目前,国内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预科通识教育、基础及临床医学教育、二级学科培养[2]。与地方大学医学生不同,军医大学八年制学员大多为军地两所院校联合培养,前二三学年的学习培养在其他国内综合性高校(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进行。科学的联合培养机制为八年制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培育方式提供了多渠道、多元化方式。
与地方大学八年制医学生相比,军医大学八年制学员的目标定位,要求其除了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功底,还须掌握军事技能,为将来胜任岗位打好基础。而与同在军医大学的五年制、四年制等专业的本科学员相较,八年制学员又多了在地方高校学习生活的经历,有机会感受开放活跃的校园氛围,领略兼容并蓄的文化气息。
1.2 八年制学员对自身医学人文素养的认知
为了解某军医大学八年制各培养阶段的学员对医学人文素质认知的现状,设计问卷开展调查。剖析当前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能的应对策略。本次调查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1)学员基本情况;(2)对人文素养教育的认识;(3)接受医学人文素养教育情况。
1.2.1 学员基本情况
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 收回有效问卷166份, 回收率97.64%。基本信息见表 1。
1.2.2 对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认识
调查结果表明,各阶段绝大部分八年制学员都认为医学人文素养对自身成长非常重要,且随年级升高而愈加重视,见图1。表明随着学员医学知识和技能的累积,学员对医学人文素养的认识就从书本中的抽象理论转为更加具象和深入的体悟。特别是学员接触临床实习后,身处一线诊治工作,每天直面病患,对医学是“人”学的体悟更深刻,如何认识患者、理解患者,甚至患者群体,进而与患者建立和谐关系等,都从工作实际对人文素养的效用和价值提出更高需求。
表1受访者基本信息
调查项目人数比例(%)性别 男13883.13 女2816.87所在年级 云南基础通识教育阶段(大一、大二)5633.73 医学理论教育阶段(大三至大五)5331.93 接触临床工作后(研究生及毕业后)5733.34
图1 各阶段八年制学员对医学人文的重视度分布图
认为人文关怀对平战时伤病员救治非常重要的占62.65%,仅1名学员认为不重要,见表2。说明医学人文素养对医学生成长、军队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在八年制学员心中已有充分认识。这与八年制学员在地方综合性大学学习的经历密不可分,他们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和参与综合大学多元化的人文文化实践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表2某军医大学八年制各培养阶段学员对医学人文素质认知情况
问题及选项基础通识教育阶段人数比例(%)医学理论教育阶段人数比例(%)接触临床工作后人数比例(%)1.您认为医学人文知识对医学生成长而言重要吗?(单选) 非常重要3766.073871.703764.91 比较重要1526.79916.981526.32 了解即可47.14611.3258.77 无所谓00.0000.0000.002.是否参加过医学人文教育相关课程,效果如何?(单选) 有,实用性很强1323.211935.852442.11 有,实用性不强1221.432547.172849.12 好像有,印象不深916.07815.0947.02 没参加过2239.2911.8811.753.您觉得自己对医学人文的掌握程度如何?(单选) 非常清楚并参加过实践23.57713.21814.04 基本清楚2035.713362.263764.91 听说过但不清楚内容2850.001222.641221.05 没听说过610.7211.8900.004.您认为人文关怀对平战时伤病员救治是否重要?(单选) 非常重要3460.713260.383866.67 比较重要1832.141630.191424.56 一般47.1547.5558.77 不重要00.0011.8800.005.您认为目前军医大学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是?(多选) 课程学时过少2341.072547.172543.86 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脱节1730.363158.494070.18 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单一2442.862750.943154.39 课程理论多,实践应用少4173.213973.584070.18
1.2.3 接受医学人文素养教育情况
随着年级升高、学习的课程增多,学员接受到更多的医学人文教育,见图2。但在接触临床工作后的学员中,仍有近半数(49.12%)认为现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用性不强,考虑到现行的教学形式大多还停留在理论讲授、概念研析,尽管安排有个别案例分析和讨论,但对没有长期临床工作经历的学员而言,仍然是“纸上谈兵”,实践指导性和应用性不足。这提示需对现有的人文教育模式进行改进。
图2 各阶段八年制学员人文素质教育接触情况
当学员逐步接触临床工作,其对医学人文的掌握程度也随之提高,然而绝大部分仍停留在“基本清楚”、“听过但不清楚”的状态,见图3。还不完全具备应有的医学人文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学人文素养实际教学效果与课程目标还颇有差距。
图3 各阶段八年制学员对医学人文的掌握情况
就“目前军医大学八年制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看法上,“课程理论多,实践应用少”最令各阶段学员关注,见图4。而高年级学员在接触临床后又反映“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脱节”,这为完善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参考意见。医学人文的学校教育一定要对焦不同层级学员的认知,以未来实践需要建立在对学员充分了解、对医疗现状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做出调整。
图4 各阶段八年制学员对当前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看法
2 军医大学八年制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人文课程创新设计不足
军医大学八年制学员的总体育人目标就包含了对军事素质基础、医学科学知识、专业临床技能、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高要求。在预科通识教育、基础及临床医学教育、二级学科培养的不同阶段应各有侧重,循序渐进。人文社科类课程体系设计的完备能为八年制学员涉猎广博的领域打下良好基础,也更好地对标八年制学员人文素养培育方向。
以本次调研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为例,五学年本科教学中,除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近现代史纲要、工业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必修课程外,还有音乐艺术鉴赏、视觉素养导论、医学影视剧赏析等选修课供学员自主选择。总体上,前两学年在地方大学的人文类课程更为丰富。但与国内同期开展八年制医学培养的院校相比,并无鲜明的军事特色。同时,学员在什么时期应该接受哪些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不够清晰,采取什么方式分阶段实施尚待明确规划,预期达到什么效果也缺乏评估指标。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规划实施、阶段性特点等方面仍有不足。
2.2 人文修养的重视不够
八年制学员均为从普通高中理科录取的青年学员,由于应试的需要,长期以来“重理工、轻人文”的思想很普遍。虽然前几学年在地方大学接触的人文类课程相对较多,但回到军校本部后,校园环境从开放变得封闭,医学专业课、军事课的压力接踵而至,课时多、难度大、安排紧, 课余时间还须参加军事训练和早期接触科研, 加之日常管理严格,与地方大学生交流机会较少, 使八年制学员关注、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和精力大打折扣。
除课程教学外,校园文化对学员医学人文素养的熏陶作用也易被忽视。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同样适用于从哲学角度理解环境与人的教育作用。校园环境的客观物质性不断影响和感染在校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军医大学校园文化强调整齐划一, 相比综合性地方大学文化活动不甚丰富,人文气息稍显淡薄。如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教育环境、人文活动等方面文化育人作用的重视。
2.3 人文类社会实践欠缺
总体上看,军医大学现行的八年制医学人文课程中,理论讲授多、实践活动少,概念灌输多、融合贯通少。在评价指标上,多采用传统的笔试,导致“识记背诵”往往替代了“转化运用”。学员们在课堂上学到的枯涩原理,很少引起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直接满足以后的临床工作和岗位任职需要。
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学简单停留在教室内、书本上,没有从课堂“走出去”,也没有结合通识、基础和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培养等不同阶段的特点。长此以往,人文类社会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一方面学员容易对此兴趣淡漠,另一方面也易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实效不佳。只有当课程设置真正连通人文素养与医学专业能力,学员才能真正把医学人文类课程“学活”,方可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用活”。
3 培育和提升军医大学八年制学员人文素养的对策
3.1 完善军医大学八年制学员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根据八年制教学任务实际,徒增人文课程数量,不切实际也收效甚微。应把握不同学科的内在规律,打破传统人文学科壁垒,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打造“医学-人文交互课程”,规范引导学员在医疗活动中充分关注人文素养,为医学科学强化人文精神的内核。同时,应重视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调整课程的具体安排。八年制学员学业繁重,对军事和专业技能同等要求,故医学人文教育可贯穿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临床见实习等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国内外一些知名医学院校在此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四川大学作为我国首批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综合性大学,为八年制医学生开设了人文素质、临床医学导论、职业素质拓展模块课程, 共三大类16 门课程。内容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法律、艺术、公共关系、管理、医学伦理、医患沟通、医学教育等[3]。相比军医大学,不仅涉及领域全面,而且课程内容充实,实际教学效果也更佳。
北京协和医学院从2009年起在八年制本科实习生中开展“老总下午茶”教学活动,以提高医学生医疗照护、人际沟通、医学人文素养以及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改进4个方面能力为目标,开展案例分析、情景角色扮演、患者面对面交流等,并由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副教授以上医师指导点评,使学生更多维度理解临床岗位胜任力的要求,也对加强人文素养发挥了明确作用[4]。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患关系课程,从第二学年开设,前后贯穿四学年时间。对于医患关系问题的讨论要延续几学期甚至几学年,且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随着学龄增长和层次提高而深入展开[5]。
3.2 立足未来军事卫勤保障需求培育人文素养
当前,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推进,军队卫生医疗包含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展。我军卫勤保障力生成模式也由“任务型”向“能力型”加快转变[6]。军队医务工作者们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卫勤保障、国际人道主义医学救援和援助、生化武器军控履约、国际联合军演中担负着神圣使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年制学员作为未来联勤保障的生力军,对其全面培养更应对接保障战斗力生成的需要,瞄准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除了熟练掌握卫勤理论和救治技术这一专业能力外,过硬的政治思想、可靠的心理调适和广博的人文素养等多方面能力同样必要。例如,在执行海外卫勤保障任务时,所处环境、医疗资源、疾病谱系与国内明显不同,该怎样应对;在未来战场,如何处理军人-医生、敌军-患者等人际关系。熟悉国际军事公约、当地风俗伦理、军事医学道德的重要性由此凸显[7]。
因而从客观上看,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军医大学八年制教学全程,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并利用高效的培育手段,强化各种环境下军医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对锻造新时代创新型、实用型军医意义重大。
3.3 扩展军医大学八年制学员医学人文教育的方式
外军医科院校十分注重将教学与实践、专业与人文相结合, 以全面提高学员素质。美国三军医科大学大量采取自学与小组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经常组织学员外出实地考察和参观学习, 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开扩学员眼界。在医学博士项目中,基础与临床医学关键点的教学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同步开展,学员们还要掌握医治患者所必需的社会学知识[8]。泰国皇家陆军医学院、柬埔寨王家军卫生学院等院校重视军医学员的医学人文实践,在培养计划中对社区服务、慈善机构见学等有着明确的安排,以此提高学员社会责任感。
结合我军实际,参加包括志愿者活动、卫生宣教在内的社会项目, 可使学员更好地接触未来岗位, 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人文素养对人际交往、自身综合发展和岗位任职能力的重要性。从以往经验看,八年制学员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军医大学应积极拓展兼具军事、医学、人文特色的第二课堂, 如传染病防控宣传、训练伤防治等,又可为部队官兵和社区居民服务。在活动中启迪学员对人文关怀的思考,自觉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塑和修炼,也有利于根植全心全意服务军民的情怀。
4 结语
军医大学是培养军队医学人才的高地和摇篮,应结合八年制学员科学基础宽厚、军事素质过硬、专业技能熟练、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目标定位,不断探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加快学员人文素养提升进程。应坚决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坚持以保障战斗力生成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目标,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军队八年制医学人文教育,深化军队院校教学改革创新成效,为我军卫勤事业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