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2020-04-02黄晓睿周文姬肖苑红周彩燕
黄晓睿 周文姬 肖苑红 周彩燕
静脉输液是新生儿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但由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质量儿的静脉管腔小、四肢末梢循环不良、血管呈网状分布,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血管易滑动,且新生儿不易固定无主动配合能力等原因,静脉输液过程中易发生输液外渗,进而导致局部疼痛、炎症、感染及组织坏死,严重者甚至致残[1-2]。同时,新生儿因为自身抵抗力弱、皮肤敏感度低,对表皮痛感不敏感,对输液外渗不能及时回应,一旦发生输液外渗,其后果较成人更为严重[3]。本研究通过对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情况进行调查,探讨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风险因素,以期为预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1 300例静脉输液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自出生脐带结扎起≤28 d;②根据症状、体征和临床诊断,均满足静脉输液的标准。③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昏迷、惊厥以及急危重症新生儿;②无明确渗漏原因者。其中男852例,女448例,日龄3~20 d、平均日龄(16.65±1.81)d,体质量1.6~3.1 kg、平均(2.83±1.01) kg。
1.2 方法
①收集新生儿一般资料,包括新生儿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是否为早产儿(胎龄<37周)。②观察并记录新生儿静脉输液[4]相关情况、血管充盈情况,置管材质、置管部位(手臂、头皮和脚背)和穿刺护士工作年限等。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情况
本研究1 300例静脉输液新生儿中,发生静脉输液外渗200例(15.38%)。
2.2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外渗组与未外渗组在早产、输注药物、血管弹性、置管材质、穿刺部位,穿刺护士工作年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多因素回归性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产、输注药物、血管弹性、置管材质、置管部位、穿刺护士工作年限是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3-4。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本组有200例(15.38%)患儿发生静脉输液外渗,此结果与文小艳等[5]研究相似,提示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风险高。外渗组与未外渗组间在早产、输注药物、血管弹性、置管材质、穿刺部位,穿刺护士工作年限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产、输注药物、血管弹性、置管材质、穿刺部位、穿刺护士工作年限是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可归纳为3个方面。①药物因素。由于新生儿的肾脏调节酸碱平衡力和酸化尿液能力不足,药物中会常规加入碱性药物,造成血管压力上升和血管扩张,同时为防止新生儿的颅内出血,输液会加入甘露醇等高渗性药物,会刺激血管痉挛、收缩,增加输液外渗的可能性[6-8]。②操作因素。部分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出现反复多次置管造成血管内膜的损伤,致血管壁弹性下降,静脉萎缩变硬、变细,发生静脉输液的外渗[9-11]。③机体因素。新生儿血管管腔纤细,置管血管不充盈,也增加了置管的难度[12-13]。因此,为降低新生儿静脉输液的外渗风险,要做好以下方面的预防措施:①加强护士静脉穿刺的技术培训,尤其是对工作年限<5年护士应重点培训,以提高护士对静脉输液新生儿的护理水平;②护士除熟练掌握置管技术外,还应避免选择血运差、弹性差的血管,以及在一条血管反复置管或长时间输液等;③置管成功后妥善固定针头,以免针头脱落或刺破血管,应用注射泵控制输液速度;④新生儿置管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重点监测早产儿输液情况,以及时发现置管异常状况并作出有效的处理。
表1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单因素分析 (n=1 300)
表3 自变量赋值表
表4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风险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
综上所述,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概率高,一旦发生,危害巨大,若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医疗纠纷,因此需要护理人员针对风险因素进行监测和干预,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并提高置管技术,出现输液外渗后,及时发现和处理,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