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徒手攀岩》空间建构视域下的精神审美之旅

2020-04-01徐晓丽

电影评介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诺德亚历克斯徒手

徐晓丽

《徒手攀岩》真实记录了美国攀岩大师亚历克斯·霍诺德,在2017年无辅助徒手攻克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3000英尺高的酋长石的全过程。该片将一位专业攀岩大师挑战悬崖峭壁的经历搬上银幕,引发了高度关注及敬佩。本文以空间镜头下该片对观众造成的视觉触动为切入点,从镜头利用、视觉触动等方面对影片中人物的塑造和叙事情节的推动进行阐述,以期能更好地传递出作者想要通过影片所表达的信息,展现其背后隐藏的精神归宿和文化理念。

《徒手攀岩》是由金国威、伊丽莎白·柴·瓦萨赫伊联合执导并荣获第91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的一部优秀影片。该片不仅是对亚历克斯·霍诺德徒手攀登酋长石的记录,也是对其人生的浓缩式记录。徒手攀岩作为一项极限运动,极富挑战性与危险性,但极限运动勇于挑战自我、敢于征服的特质令人着迷;尤其是在青少年人群中,各种极限运动风靡全球。电影,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艺术,纪录片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无可争辩、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来自生活的特有艺术魅力,一直在影响、激励和启迪着观众。[1]该片利用了大量空间镜头,在静态记录男主角亚历克斯·霍諾德徒手攀登的同时,也强烈冲击着观众视觉,尤其是整体空间镜头的利用,使得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很难以旁观者的心态观看亚历克斯·霍诺德徒手攀登的艰辛与伟大。这种临场感,不仅使观众更深入地沉浸影片,也使得该纪录片鲜活而富有冲击力。亚历克斯·霍诺德作为徒手攀登界的代表人物,代表了极限运动者的勇敢无畏精神。

一、空间镜头——影片的记录者与推动者

(一)镜头语言

影片拍摄者通过镜头记录下演员的一举一动,最后利用蒙太奇等多种剪辑手法,将繁杂的镜头组合形成完整的影片。演员的言谈举止被镜头记录,创作者的思想通过镜头传递给观众。影片的拍摄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作者的艺术呈现水平、意图表达的聚焦点和情感要素。[2]因此,镜头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以及受众的理解程度,不同的镜头能表现出不同的含义、情感及内容,亦能带动观众视点,吸引观众注意力。[3]

(二)空间镜头

《徒手攀岩》在叙事情节设置上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台词、服饰等方面也无特别新意。受纪录片真实性的影响以及拍摄真实事件的束缚,很多观众在观看影片开头时便可以猜到故事的结局;并且,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使导演不得不放弃使用复杂的艺术手段,仅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来对故事进行叙述。基于此,该片另辟蹊径,围绕着空间镜头的利用巧妙地给予观众最大的视觉冲击。空间镜头的大量利用与转换,不仅避免了单一视角下的沉闷冗长、也避免了影片中缺乏剧情矛盾以及视觉听觉效果单一带来的乏味。不同于《舌尖上的中国》《动物世界》等纪录片,《徒手攀岩》的场景稍显单调,影片中的大多数场景都是在主人公攀登的过程中拍摄,而略显单调的场景在空间镜头不同视角下的转换,不仅真实再现了亚历克斯·霍诺德攀登中的艰险,也展现了亚历克斯·霍诺德的无畏精神。在中空页岩区,他徒手攀爬于山壁之上,镜头随之拉远将其置于镜头中央,整体的山系随之呈现在银幕上。在庞大的山体面前,亚历克斯·霍诺德如壁虎一样攀附在岩石之上,也如无根的野草一般随时都有坠落山崖的可能。此处巧妙的镜头空间利用,不仅震撼了观众,也推动了剧情发展——徒手攀岩的难度与危险使得亚历克斯·霍诺德在第一次尝试时选择放弃,而这一举动便为观众理解与认同。大空间镜头的巧妙利用展现了亚历克斯·霍诺德徒手攀岩的勇敢无畏,而小空间镜头的利用,则别有一番深意。亚历克斯·霍诺德除了攀登以外的生活,便是阅读书籍和做做运动,不旅游不去酒吧,不是在攀登就是在去往攀登的路上已成为他长期的单调生活模式。影片中穿插了诸多表现他在小空间的房车中生活的场景镜头;当房车里只有他一个人的时候,亚历克斯·霍诺德在做饭看书锻炼中度过,而有了女朋友Sanni以后,狭小冷清的房车变得温暖,有了人情味和家的味道。当二人进入在拉斯维加斯购买的新房时,空旷的房间让人感到冷清,但也预示着亚历克斯·霍诺德和Sanni即将有一个新的开始。当Sanni在屋里忙来忙去时,霍诺德像个旁观者凝视着屋里的空间;当镜头转换到两人最熟悉的房车空间里时,Sanni抱怨霍诺德的袖手旁观和对她的嘲笑,他拉着Sanni的手说:“我在开玩笑,别生气。”……镜头从房车的小空间中拉出,此时,停在路边的房车、车后面的房子一起出现在镜头之中。相比于新房子的大空间,房车的小空间可以为两人营造出更适合交流的空间和更多的交流机会。[4]在狭小的房车空间,霍诺德所表现出的对女朋友的顺从与宠爱,与其在攀登山峰时的冷静与严肃截然不同。亚历克斯·霍诺德呆板、无趣的形象顿时消解,人物亦变得鲜活。

二、视觉冲击——空间镜头所带来的触动

(一)空间镜头下的直观视觉触动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人一生之中绝大多数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徒手攀岩》中创作者没有运用大量的色彩铺陈、明暗变化等手段加强影片带来的视觉冲击,而是采用直白的记录方式,真实再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面对酋长石,创作者并没有夸张其攀登难度,仅仅展现了其真实面目,返璞归真式的拍摄方式,带给观众原始纯粹的视觉触动。在进行徒手攀岩之前,霍诺德都会进行绳索攀岩,在抱石绳段,他需要通过一段3米长的路径。在第一次尝试时,霍诺德双手抓空,人离开山体开始下坠,幸好有绳索保护,免于跌落山底。“特富龙角”就像一块呈90°的玻璃,光滑且危险,霍诺德两手撑着两边的岩壁,就像手掌和脚都撑在玻璃上一样举步维艰;拍摄者将镜头拉开,展现了其只身贴在“特富龙角”的样子,在险峻巍峨的山体面前,形单影只的亚历克斯·霍诺德显得毫不起眼,2500英尺高的风在他身下呼啸而过,他就像悬崖边上的一株小草,随时都有可能被吹落山崖。在“极限平板”这段路上,观众从镜头里可以明显看出亚历克斯·霍诺德的紧张。在峭壁之上,他时刻都站在岩石微凸的边沿,如果脚下打滑,则有可能坠落山崖;而当他向上爬时,就只剩下手或脚其中的一个支点来支撑整个身体。在“怪兽大裂缝”路段,亚历克斯·霍诺德双手插入裂缝之中,仅依靠双手的力量带动身体向上攀爬。特写镜头与空间镜头的交互使用,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亚历克斯·霍诺德徒手攀登的危险,也让观众有了深深的参与感,紧张与担心随着镜头的变化而变化,观众的心也跟着亚历克斯·霍诺德在“徒手攀登”。

影片中段,镜头转换到亚历克斯·霍诺德坐在椅子上和几位朋友聊天的舒适空间。在离开紧张的岩壁,休闲空间环境中的亚历克斯·霍诺德和朋友也在谈论着与攀岩相关的话题,攀岩,刻在了他的骨子里,占据了他的人生。当他听到朋友说有一位认识的攀岩运动员在攀岩过程中跌落悬崖丧生时,亚历克斯·霍诺德的表情显得很惋惜。作为一名专业的攀岩运动员,他比谁都清楚攀岩失误的后果,也明白攀岩过程中有人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些仍然无法改变他徒手攀登酋长石的决心。

(二)由视觉触动带来的精神触动

再伟大的人物在面对自然时,都显得微不足道,试图挑战与征服,则会遭到自然无情的嘲弄。徒手攀登,要么生于山顶,要么死于自然脚下。正如攀岩家Tommy Caldwell所说:“想象一下,假如有一项奥运会级别的运动项目,如果你得不到金牌你就会死。那么徒手攀登就是这项运动。你必须做到毫无差错。”为了征服酋长石,已经有很多攀岩界前辈命丧于此,但每年参与攀登并想成功登顶的人仍然络绎不绝。徒手攀登不允许犯一点错,必须每一步都完美无瑕,一个技术动作不到位,就是生与死的诀别。追求完美,或许是每一位徒手攀登者血液里流淌着的特质。为了完美,亚历克斯·霍诺德每次攀岩之前都会进行绳索攀岩,感受攀登的环境,清理路线上的苔藓灰屑,观察气候条件,制定计划,综合考虑攀岩过程中所有的相关因素,有了充分的准备,才有十足的把握进行徒手攀登。冷静细心、计划周密是亚历克斯·霍诺德在攀岩过程中的最大特质,为了徒手攀登酋长石,他做了8年的准备,期间无数次试爬,亦多次遇险,而险境没有让他有丝毫退却。“你不是在控制你的恐惧,你只是在努力摆脱恐惧。”失败经验使得他愈发熟悉酋长石上的一点一滴,也逐渐增强了他征服酋长石的信心和把握。

这部纪录片很少出现旁白,所有的台词几乎都是演员的话语。没有旁白的解说,也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自我理解空间。当亚历克斯·霍诺德由于女朋友Sanni的失误,导致其从崖壁坠落,造成脊椎两处压缩性骨折。受伤后的他很生气,直言想过分手。这在传统的情侣观念中,两个人在一起就应互相扶持磨合而不是一方做错事另一方就打退堂鼓。尤其是亚历克斯·霍诺德多次直言不讳的表示:在攀岩面前,所有事都排在其后,爱情也是一样。这让很多憧憬美好爱情的女性观众较难接受,而影片的摄制参与者也说道:“如此高难度的攀岩需要一副精神盔甲,而浪漫的爱情是不利于形成盔甲的。”影片花了一部分篇幅用来记录亚历克斯·霍诺德和女朋友Sanni的生活,像是点缀一样分段出现。每次霍诺德和Sanni共同出现在镜头之中,都伴随着空间的变化。两人共同攀岩、两人居住在房车里、两人购买新房、两人购买家具等等。Sanni的出现给霍诺德的生活带来了欢乐,也让他的生活除了攀岩以外有了新的色彩。在Sanni面前,他显得很呆板没有活力,也很温顺听话。镜头与空间的变化,将亚历克斯·霍诺德在爱人面前的样子和其攀岩时的样子形成对比,展现出了另一面的亚历克斯·霍诺德——勇士也有柔情。

作为一名拥有勇士精神的强者,面对生死看得很淡:“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死去,徒手攀岩只不过是让那一天来得更快而已。”在对攀岩的狂热与执着面前,生死、爱情都不重要,如果为了自己的理想与热爱,在完成理想的路上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对亚历克斯·霍诺德而言,也并非不可。他说:“我喜欢区别风险和后果这两个词。当我徒手攀岩的时候,我会去想,我摔下峭壁的风险,几率其实很小,即使摔下去的后果十分严重;而勇于挑战艰险的攀途,却安全达到終点,那正是徒手攀岩的魅力之一。”“我也怕掉下山崖摔死,但你挑战自己并且做到极致时,你会有一种满足感,这种感觉在你面临死亡时更加强烈,你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如果你是个追求完美的人,那徒手攀岩是最接近你心愿的事。有那么一瞬间,做到完美确实感觉不错。”对于徒手攀岩,亚历克斯·霍诺德有着充分专业的认知,懂得如何规避风险避免糟糕的后果出现;他不是仅凭借一腔热血,而是有着扎实的基础和充分的前期准备,冷静的头脑、细腻的思维和过人的胆识,是他一直能够安全攀爬的重要原因。面对着危机四伏的山崖,在无保护的情况下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将每一步都做到完美。只有经历过死亡,才知道生的可贵;也只有挑战过自己的人,才能享受到战胜后的快感。在亚历克斯·霍诺德登顶酋长石后,他坐在石头边的笑容,正说明了这一点。

(三)天人合一——徒手攀岩的文化理念。

在极限挑战项目徒手攀岩中,人们秉承着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攀岩过程中不对自然环境进行不可逆的破坏,而是以自身的力量征服险途以换取挑战的乐趣。这样的理念暗含着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5]。在攀登过程中,不使用辅助工具破坏岩体,每一个着力点的选择,也都符合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热爱攀岩的大师们,将自己的身体交于对完美的追求和自然的怀抱,将生死置于身后。当攀登到山顶时,对攀登者们来说,这不仅是一种非同一般的人生体验,更是对生命礼赞。

结语

《徒手攀岩》的成功不仅得益于题材的独特,亦得益于该片主角亚历克斯·霍诺德早已成名的加持。超高的好评率证明了该片广受大众认同。影片空间镜头的巧妙利用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独具特色,其背后传递出无畏拼搏的精神力量和文化理念,观众亦在观影时深切感受到了亚历克斯·霍诺德在面对恐惧时的泰然和坚韧以及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质朴理念。

参考文献:

[1]康康.音乐在纪录片中的表现特点[ J ].新闻爱好者,2010(20):114-115.

[2]黎风,周钰棡.文学的电影化生存与失落[ J ].当代文坛,2017(03):138-142.

[3]孔成.电视镜头语言的艺术特色解析[ J ].中国电视,2016(11):115-118.

[4]宫佳男.浅谈电影中城市与空间镜头的运用——以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为例[ J ].大众文艺,2018(20):

148-150.

[5]莫双瑗.传统攀岩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文化价值[ J ].中华文化论坛,2016(11):126-129.

猜你喜欢

诺德亚历克斯徒手
诺德美克中国
诺德广告
诺德美克(上海)机械有限公司
我忘了把衣服的价值算进去了
12岁男孩的奇迹穿越
徒手攀岩
诺德林根:钻石堆成的小镇
徒手“撕开”原子弹
徒手深蹲,练练你的臀部
那些从来没有人告诉你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