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左拉·尼尔·赫斯顿《斯朋克》的文化隐喻叙事

2020-04-01王炜晨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5期
关键词:左拉尼尔隐喻

摘  要:《斯朋克》是著名非裔女作家左拉·尼尔·赫斯顿的一篇优秀短篇作品。在这篇作品中,赫斯顿从自己熟悉的伏都教文化入手,通过隐喻的多重构建不仅扩展了故事的内涵,而且增加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本文将从解读,联结这些隐喻入手来看作者如何通过这一叙事策略实现其自我意识的输出,表达对强权的讽刺,及发出反抗之声。

关键词:左拉·尼尔·赫斯顿;《斯朋克》;伏都教文化;隐喻

作者简介:王炜晨(1994-),女,汉族,甘肃嘉峪关人,宁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5--02

一、引语

左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重要女作家,被艾丽斯·沃克、托尼·莫里森等其他许多战后美国黑人女作家视为她们的“文学母亲”。(程锡麟,2005)21世纪以来,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赫斯顿研究都是一个研究热点。但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的赫斯顿研究呈片面化。在其长篇作品研究成果丰硕的同时,一些早期为她在文坛赢得关注的优秀短篇却未得到充分的文本挖掘。《斯朋克》就是其中之一。

在《斯朋克》中,赫斯顿利用其所熟悉的伏都宗教文化,在整个文本中构建起了一个面向非裔群体的双层隐喻世界,并通过第二层文化隐喻成功表达了其对压迫者消亡,非裔被压迫群体迎来自由的美好夙愿。本文将从话语和文化入手,对其中的隐喻进行解读和联结,试析作者借喻传达的精神内涵。

二、话语层的隐喻构建

如古希腊时期的亚理斯多德在《论修辞》中所说:“隐喻是把隶属于一种事物的名称用来指代另一种事物”。(李诗平,2003)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不同的事物、经验和现象能够凭借偶然的契机——如类比和联想建立联系。而根据英国文学家康拉德对小说叙事的“性情说”,小说家应该认识到形式与内容之间紧密的联系,要从形式层面的最小单位的语词做起,营造出一种感染力。(申丹等,2005)在《斯朋克》中,作者就是在语篇层面通过使用多义词,打比喻以及重复等方式构建出了足够感染读者的第一层隐喻世界。

首先,作者以多义词“Spunk”命名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斯朋克。在叙述者们的眼里,斯朋克就是“勇敢”和“魅力”的化身。叙述者之一证实道:“当泰斯·米勒被旋转的锯木机砍死的时候,斯朋克直接上前并开始骑了起来,我们剩下所有的人怕得都不敢走近它。”(Hurston,1995)而围绕对斯朋克的讨论,文中女主人公莉娜也通过叙述者们的比喻与木头建立起了一种联系。“他(斯朋克)骑那锯木机下的木头就像他趾高气扬地与其他男人的妻子厮混——就是不屑一顾。”(Hurston,1995)

与此同时,美国南方黑人的语言在这篇文本中通过叙述者的叙述以书面的形式得到了大量的展示。当叙述者之一表达上面所说的不屑一顾时,以书面呈现出来的原文是“just dont give a kitty”。“kitty”和“shit”之间的差异不仅生动描绘了南方黑人语言语音上的独特性,也在读者脑海中加深了对猫的印象。随之也加深了猫与故事又一主人公乔的联系。斯朋克认为死后的乔化身成为一只黑猫,而在乔死之前,有叙述者还做过这样的比喻。“即使乔是一群野猫,斯朋克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解决问题。”(Hurston,1995)

就这样,在《斯朋克》中,赫斯顿通过使用多义词,比喻和重复等方法在读者的脑海中将斯朋克和“勇气”、“魅力”,“莉娜”和“木头”,“乔”和“黑猫”连线。这些隐喻使文本衔接和连贯成一个文气顺畅的整体。而作者赫斯顿也通过由隐喻构建起的有血有肉的语篇,增强了文本的叙事性,扩展了叙事内涵。

在隐喻的原域和目标域都已确定的时候,原域的消亡也自然导致目标域的消解。所以当斯朋克死于锯木机下的时候,他所象征的“勇气”与“魅力”也自动不复存在。而莉娜依旧如无生命的“木头”一样等待下一位将她视为所有物的男人。至于早已死于斯朋克枪下的乔,他本来应该和斯朋克有着同样的结局,但作者在他身上所做的第二层文化隐喻构建使其以黑猫的形象成功复仇。

三、文化层的隐喻构建

文化隐喻于2001年由Gannon提出,它是某一特定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体系内,全体社会成员无论在心理,认知还是情感上都普遍认同或默认的一些活动,习俗和现象。除了作家的身份,赫斯顿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人类学和民俗学家。她创造性地把独特的黑人民俗元素,特别是伏都宗教元素,移入到文学创作中,来彰显“黑人性”,赋予文本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伏都教的英语书写方式一般为voodoo/hoodoo,本身在非洲是神灵的意思。它是从古老的祖先崇拜和精灵崇拜演变而来,是有关“世界的形成、灵魂及死亡等的信仰”。(Rigaud, 1985)在伏都教中魂灵会以植物、动物、人以及祖先的形式出现,拥有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具备的超自然的力量。(曾钰艳,2010)

在《斯朋克》中,死去的乔就是以魂灵的方式重返人间,并以一种神秘以及看不见的力量将斯朋克推向了锯木机,成功实现了复仇。如桂永霞(2015)所说,隐喻的舍取选择和附加意义,使“联想”成为可能,不同的人把隐喻的目标域与源域不同的内涵涵项相关联,进行联想,即得到不同的隐喻意义。对于众多非非裔文化圈的人,他们对于此安排的理解也许就止步于认为作者是在有意借助难以言说的超自然力量来伸张正义,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但只有熟悉非裔文化以及伏都宗教的人们才能明白此隐喻,读懂乔的真正象征——他象征着那些忍受精神与肉体奴役的非裔群体。当确立好乔的身份象征后,再往回看故事,与乔相对立的斯朋克的真实象征也随之浮出水面。斯朋克所代表的则是那些不断向黑人群体施加精神和肉体压迫的压迫者。

事实上,乔与斯朋克的对立不仅仅展现在他们对莉娜的争夺上,还在他们不同的肤色上。在文本中,作者通过充满“黑人土语”的对话可以让读者们意识到叙述者们和故事主人公的非裔背景。但同样操着一口“黑人土语”的斯朋克和乔是不同的。开篇时即闯入读者眼帘的那个身型庞大,棕色皮肤的男人就是叙述者们口中赞扬不绝的斯朋克,而对于乔的肤色,原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表述“Dont tell me nothinbout that rabbit-foot colored man.” 如果纠结于这里的“rabbit-foot”到底是什么一種颜色,不免又错过了作者发出的邀请函。 Rabbit-foot也是一个与伏都文化相关联的,据传能为人带来好运的物件。虽然它不能完全说明乔的肤色,但它某种程度上亮明了乔的身份。虽然不是让人一眼就能识别的黑白的对立,但短篇中黑与棕的对立却更耐人寻味。

乔与斯朋克的象征就像一层纱,只有揭开了他们才能读出文本中作者的悲凉,讽刺与希望。斯朋克表面正面,勇敢,充满魅力,实则虚伪,胆小,无道德。在射杀乔后,他依旧可以漫不经心地通过贬低乔的人格,将一切归罪于乔。虽然他也受到了审讯,但以自我防卫为名,审讯很短的就过去了,他依旧可以不受影响地、自由地去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而叙述者们在经此一事后,对斯朋克的议论也产生了变化。曾经,他们一边夸赞斯朋克的勇气与个人魅力,一边劝告乔不应该对妻子与斯朋克的事情不发一言。在激起乔的反抗行为后依然认为无所畏惧的,又有配枪在身的斯朋克不会对乔拿着剃须刀前往对峙的行为看在啊眼里。但斯朋克对乔的射杀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对斯朋克寄予的错误期待。随后,本应收到审判的斯朋克以自我防卫为名草草结束了审讯。乔死了,但一切都没有发生改变。现实世界里无法实现的惩恶扬善,可以通过伏都宗教来填补空白。这也许也是赫斯顿想要借这些叙述者们的视角来传达的一个观点。

在斯朋克的葬礼上,全村的人都来了。虽然莉娜很悲伤,但她布置的木兰花让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浓烈的、香甜的气味。乔的父亲也来,虽然几个小时前,在斯朋克还未死的时候,他还因为惧怕斯朋克而不敢靠近,但现在他“得意地斜睨着倒下的巨人,仿佛他的手指就是使他倒下的钢铁牙齿。”(Hurston,1995)村里的女人们尽情地吃着烤肉猜测着谁会是莉娜的下一个男人,而男人們也大口喝着威士忌交流着各自的猜想。如果忽略这是一场葬礼,此处的景象倒更像是一场庆礼,庆贺正义得到伸张,庆贺以乔为代表的非裔黑人群体的胜利以及以斯朋克为代表的压迫者的消亡。

四、结论

在《斯朋克》中,赫斯顿巧妙地构建了两层隐喻世界。在话语层,她通过使用多义词,比喻重复等方式分别为斯朋克,莉娜以及乔与勇敢的形象,木头以及猫之间搭建起了一种对应关系。并通过斯朋克的死亡,消解了其所代表的正面的,勇敢的,充满魅力的形象。在文化层面,她从自己熟悉的伏都文化入手,利用伏都元素为乔与斯朋克又分别加盖了一层投射概念,扩展了乔与斯朋克之间对立的深意。并最后通过斯朋克的死表达了自己对于压迫者们消亡的美好夙愿。

与此同时,文中与伏都宗教文化相关联的隐喻体现了黑人民间文化的独特性和其强大的生命力。这也反映出了赫斯顿的写作诉求和政治主张,即通过写作来记录和弘扬非洲传统文化,帮助非裔黑人群体增强其归属感和文化自信,并以此作为精神武器来进行抗争。

参考文献:

[1]Gannon, Martin. Cultural Metaphors: Readings, Research Translations, and Commentary [M]. Thousand oak, CA Sage Publications. a:69. 2001.

[2]Hurston, Z. N. The Complete Stories[M].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1995.

[3]Rigaud, Milo. Secret of Voodoo. San Francisco: City Lights Books. 1985.

[4]程锡麟. 赫斯顿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桂永霞. 隐喻计算的“新三段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1):43-46.

[6]李诗平.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5-18.

[7]申丹,韩加明,王丽亚.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曾艳钰.伊什梅尔·里德《逃往加拿大》中的新伏都教美 学思想及历史书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0,(4):95.

猜你喜欢

左拉尼尔隐喻
牛仔男孩面试记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
尼尔丝历险记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卡尼尔广告等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