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考作文引发的几点思考
2020-04-01郝生梅
郝生梅
摘要: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但是学生普遍存在审题不严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面对考试做到灵活应对,成为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考作文;写作水平;博览群书;关注动态;推荐美文
近年来,从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来看,作文题越来越贴近生活,学生可写的角度很多,思考的空间广阔,能够灵活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的见解和感悟,明显生活化、常态化、广义化。例如,2018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话题:二战期间战斗机防护,多数人认为,应该在机身中弹多的地方加强防护。但有一位专家认为,应该注意防护弹痕少的地方。如果这部分有重创,后果会非常严重。而往往这部分数据会被忽略。事实证明,专家是正确的。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从内容来看,审题难度增加,相比较写作难度降低,学生可发挥的空间很大。如果学生平时注重积累,围绕材料的核心问题,找好角度,做好论述,抓住关键问题,关注细节,拿到高分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对于平时不注重积累,不喜欢阅读,孤陋寡闻的学生来说,对战斗机都模糊不清,至于哪个部位更是无从谈起。概念不清时,学生如何构思?如何下笔?又如何表明观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点引发思考。
一、博览群书,见多识广
高尔基曾经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的这句话说明书读的越多,越广泛,自己的见识就越多,生活才会变得有意义。如果我们能博览群书,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气,这样才能充实自我、提升自我,才能有能力引导对方,收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大多数学生安于享乐,真正自觉阅读的学生寥寥无几。即使读,也只会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对自己不喜欢或者知识性比较强的书籍不闻不问;偶尔阅读,也把它当作一种任务,做样子给教师看,以至于书中的内容情节一概不知。
学生的阅读习惯应该从小培养。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教师再加以引导,每周集中时间师生共读,在时间上有保障。这样长时间坚持,大多数学生从开始的被迫阅读到自觉阅读,阅读书籍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选择书籍也由单一变得丰富多彩。当然,定期举办读书会,推荐自己感兴趣的片段或者文章,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周末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微信群中展示阅读视频,巩固阅读成果。学生阅读习惯一旦养成,知识面拓宽了,语文素养提升了,综合能力自然加强了。
二、关注动态,捕捉素材
生活处处有语文。仅靠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已经不能满足语文的需求。从目前来看,考试中不再是单一的字、词、句和背诵,每类题型都涵盖大语文观,即使单纯的字、词也要放入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品味。很多题型灵活多样,既有知识的考查,更多的是综合能力的提升,仅靠死记硬背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死扣教材,而要从生活中捕捉素材。
现在是一个互联网信息时代,世界各地的信息只要通过网络便一目了然。因此,让学生每天多了解一些信息,不仅能开阔视野,获取知识,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如果条件允许,完全可以利用班级互联网每天关注一些社会动态、益智类的节目,让学生时刻与时俱进,与生活接轨。当然,平时也要擦亮慧眼,注意观察周围的变化,要善于捕捉信息、提取信息,利用节假日看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综艺性的节目。这样学生不但未局限在教材上,而且从生活中关注语文,让语文常态化、广义化。
三、推荐美文,共享精彩
语文学习不像数理化记下公式、套用公式就能解决问题,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而又无穷无尽。读一本书难,写好一篇文章就更难,很多学生一提写作文就头疼,因为无从下笔。这些学生,要么不爱阅读,要么未尝到写作文的甜头。
人们都渴望得到赞美。当学生作文引不起大家注意,甚至多次被要求重写时,他可能就会丧失写作的激情。教师不妨站在一个欣赏者的角度去评价,想方没法从文中找出亮点,在亮点的感染中,学生的激情被激发,慢慢喜欢上作文。
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寻找班级中的优秀作文,并用他自己的理解說出推荐理由,大声诵读,让大家一同感受、一起欣赏。这样做不但让小作者尝到了成功后的喜悦,更能从大家的评析中找到不足。学生的思维灵活了,语言组织能力提升了,慢慢也就喜爱写作了。
一学期的几次作文练笔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写作的需要,因此每周五篇日记便成了学生思想邂逅的憩园,教师定期批阅,及时鼓励,让每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做示范,写写生活感悟,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始终觉得作文并不难,只要用心,精彩就在眼前。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语文需要我们不断在学习中、生活中积累,不能仅凭三分热度,而要自始至终。这样无论作文的要求如何,学生都能灵活应对,发挥自如。
仍以2018年的高考作文为例,为何出现学生审题不清,无从下笔的一幕,正是因为学生阅读量少,见识浅薄;关注社会动态少,孤陋寡闻;写作基础薄弱,不堪一击导致的结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我们虽然成不了名人,但是我们要想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扬帆远航,必须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生活有厚度的人。
参考文献:
[1]肖静芬.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走向[J].学科教育,2003(5).
[2]曹茂才.作文教学中的情景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13(6).
[3]熊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问题研究[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