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导之有效 生悟之有道
2020-04-01万秀芝
万秀芝
摘要:发现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文章以“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象”(第1课时)为例,尝试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现、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的应用过程。
关键词:发现法;指数函数;教学课例;教学反思
一、教学课例背景
发现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是给他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与我们现在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笔者执教的人教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必修)》“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象”一课尝试运用发现法,搭建了一个引人入胜、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思维平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问题,习得知识,悟得方法,提升素养。现将其整理并进行简要反思。
二、教学过程简录
1.创设情境,经历过程
教师发给每名学生一张A4纸,让学生多次对折。
师:你能对折几次?
一般学生能顺利对折6次,第7次就很难做到了。
师:如果你有一张面积无限、强度无限,厚度为0.1毫米的纸,如果折叠能力无限,那么多次对折,纸张的厚度会变成多少呢?
学生思考、讨论、猜测,然后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对折10次后,厚度为10.24 cm,差不多和手掌一样大;对折14次后,它的厚度几乎达到了164 cm,直追人类身高;对折20次后,厚度就能达到104 m左右,远超地球上目前体积最大的生物;在对折27次后,厚度约为13.44 km,这个高度超过珠穆朗玛峰;对折到了42次,这张纸从地球出发,目前已经抵达月球,登月成功了。最后,根据粗略的估计,在103次折叠时,纸的厚度到达了可观测宇宙的极限,930亿光年……
师:你还记得我们这张纸最初的厚度吗?一张薄薄的纸,折叠出惊天的气势,蕴含着神奇的数学知识。如果把纸张的初始厚度设为1,经过x次对折后,纸张厚度y与对折次数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设计意图】例1层层递进,同底数幂到不同底数幂化为同底数幂,理解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例2是对知识的逆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5.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