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阶段平衡类学习内容系统设置的思考
2020-04-01侯静张培欣
侯静 张培欣
平衡能力是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是做出各种身体动作的基础,是人体依靠其位觉、视觉及本体感觉等多种器官相互协调配合的一项基本能力,它存在于各项运动中又影响着运动效果。对于维持人体正常、完成基本动作及技能学习至关重要。对于运动学习而言,学习的过程实际是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在对抗性项目中,集体对抗的本质是破坏对方平衡,维持自身平衡,获得局部优势。发展平衡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低水平段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水平段才能更好地展现和运用。
面对丰富的平衡内容,应如何进行科学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在为数不多的单元课时学习中设计能完成、可掌握、有发展的目标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年龄跨度较大,身心发展变化不稳定的阶段。由此,在平衡类学习内容的安排上,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阶梯性或者螺旋式上升的形态进行安排。笔者参与并结合案例讨论,借鉴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就青岛市市南区小学各个水平阶段平衡类学习内容的设置进行分析,以期引发大家的思考。
一、水平一:以让学生体验丰富的静态平衡动作为核心进行内容设置
小学低年级是正式进入学校课程学习的起始阶段,无论是在其他课程还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中,都是以学科的基础性概念与知识的习得为目标。由此,平衡能力在小学低年级属于建立阶段,围绕着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形式与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即水平一主要目标是初步建立平衡动作概念和激发兴趣。内容以静态平衡动作为主,围绕高度、姿势、支撑点等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身体练习所展开;形式上以静态平衡动作的游戏为主要手段;评价形式与内容是能在真实的运动场景中,身体的不同部位支撑并保持短时静止,能根据教师的指令,快速做出3种以上的平衡动作[1]。
体育课程的教学基本围绕主题单元所展开。单元课时的设计一般有2种逻辑:以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为逻辑;以主题内容的难易程度递进为逻辑。对于水平一阶段的平衡动作,需要让学生体验与掌握丰富的平衡动作,为后期进入运动项目的学习打下基础,单元的课时内容设置应选择后一种逻辑。笔者尝试围绕着以支撑点的概念理解与动作习得为主要内容,进行如下内容的安排(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以支撑点的变化为主线,从学生已有的脚部支撑的运动经验开始,到以身体不同部位为支撑点,再到以不同器材为支撑点的逻辑进行设计,让学生体验到不同支撑点下的静态平衡。在学生掌握支撑点的概念后,需要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在同一支撑点上的不同身体姿态的平衡练习,如,“双脚开立踮起脚尖,分别做站立、半蹲、全蹲、身体前倾、后仰、左右伸展的动作”,让学生充分感知支撑点与身体姿势的平衡关系。之后的学习内容在学生以脚支撑的基础上,尝试身体其他部位作为支撑点的平衡练习,如,“以腹部、背部、臀部等作为支撑点的平衡”。一年级与二年级在学习内容上的区别,在于身体姿势与动作的难易程度。如,一年级以臀部为支撑点,身体其他部位做出不同姿势的静态平衡动作;二年级以四肢支撑的象形动作掌握手脚同时支撑的动作。在基本动作掌握后,可以通过变换支撑点的数量和调整支撑点距离等有趣多样的练习方式,如,支撑点的接触面从宽到窄,支撑点的数量变化等,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索、体会和思考平衡动作。单元的后期进入到器械平衡学习,可以借助相应的平衡器材或者跳箱、单杠、双杠、攀爬器械等各种器材,让学生掌握在器械上静态平衡的动作,为之后进行器械体操等项目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水平二:以有一定难度的平衡动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设置
在水平二阶段,笔者认为平衡动作的学习主要围绕有一定难度的平衡动作展开,包括动态平衡、合作平衡、倒立平衡。在学习中感知重心转移、肌张力、对称和延伸对于平衡的重要性[1],结合简单的运动技术,并通过体验空间、方位、与人或物等要素的不同变化下的平衡动作,形成良好的控制力、表现力等为目标,为进入高年级的运动项目学习做好准备(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水平二的平衡单元内容设计上,采取了由易到难让学生学习在不同空间、多种方位和体位下的动态平衡及人数变化中的合作性动态平衡、人在倒立状态下的平衡等。如,个体或者群体的爬行、不同方向变化的“十”字跳及不同人数参与的叠罗汉等游戏练习。单元课时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但分类内容应明确,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了解动作的结构和要求,并要实施安全教育、合作及帮助与保护的方法指导,尤其应注意在四年级阶段合作平衡的叠罗汉教学、倒立平衡的各种支撑倒立等内容。笔者仅是按照如上3种平衡分类进行了内容的罗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内容进行实施。
三、水平三:以简单体操技术为平衡动作学习的内容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水平三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出:基本掌握一些体操类运动项目的简单技术动作组合。体操是对平衡能力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锻炼平衡能力较好的运动项目。平衡能力的发展与运用在项目学习中呈现出交融状态,在单元内容安排中需要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动作概念。抓住组合动作这一要义,让学生体验与学习方向变化、力量的结构变化、势能的转化等内容(表3)。
表3中的内容安排主线是从简单的辅助平衡到单个体操动作、组合体操动作。在课时内容选择中,不能过于单项选择,结合自己学校的器材,多元化、多样化地实施教学才更能帮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平衡动作体验,学生只有储备更多更难的平衡模式,具备更高的平衡能力,才能完成更难的动作学习。
在课时教学中,要明确每个内容的目的,如,通过双脚踏跳的辅助性练习,让学生体会利用身体的控制和平衡,将向前跑的冲力转化为向上跳的动力,为更高难度的箱上动作做准备。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如,体操的组合动作是借助重心转移打破平衡,再通过肌张力及身体的控制,完成再平衡的过程。而组合动作是要在单个动作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由此,需要强化单个动作的掌握,再进行组合学习,并且将动作结构和完成方法、身体感知、呼吸方法等都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平衡能力。
总之,动作技能的发展无论在量与质上都应该在各个学段内系统地进行练习,本文的内容建议期望给一线教师打开思路。正如孙喜和在论坛中所言:“当平衡只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表现时,可以有各种支撑点、空间、状况下的平衡。当平衡属于对抗时,既要维持自我又要破坏对方的平衡,属于双向及多向平衡。发展什么,在哪个学段发展,实际上基于对平衡本身的理解。”在对抗平衡的学习上,体育教师还有待于实践和總结。
参考文献:
[1][美]雪莉·霍尔特/哈勒,蒂娜·哈尔.美国小学体育课程指导[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