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2020-04-01庄弼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动作体育幼儿园

幼儿园动作发展系列-1

编者按:长期以来,幼儿园没有体育活动大纲,缺乏开展体育活动的内容指引,对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与人类基本动作练习混淆不清,影响了幼儿身心的正常发育。2012年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根据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规范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内容。其中动作发展是健康领域的主要内容,动作发展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基础,是其生活、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直接前提,3~6岁又是基础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指南》提出了3~6岁儿童动作发展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但没有详细提出3~6岁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育活动内容的具体指引,特别是针对不同年龄组的特点,发展幼儿身体的最佳动作方面有待进一步细化。为了使幼儿园更好地贯彻落实《指南》健康领域中动作发展的要求,本刊从本期开始将基于一般练习、球类练习和区域体育器材练习等不同的实践案例,研究探讨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灵敏性等,本期主要探讨平衡能力的发展,下一期将重点关注灵敏性与协调能力的发展。敬请关注。同时也欢迎广大体育教师、幼儿体育研究者共同关注、研究幼儿动作能力的发展,并积极撰稿投稿。

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首先必须厘清动作和体育的关系。动作是体育的基础,体育是动作的高级阶段,由于幼儿园的教师在体育活动中通常把自己在学校体育由教师教的“体育”直接教给幼儿,或即使幼儿园有体育教师,也因为没有动作发展的概念而把体育技能直接教给幼儿。因此,在幼儿园的各种体育活动中,必须“以基本动作技能为依据,建立不同年龄阶段的、循序渐进的、由易到难的位移技能(如跑步)、非位移技能(如扭转)及操作技能(如投掷)的可操控的体育活动体系。”[1]。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根据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规律和体能素质发展敏感期,提出了在3~6岁儿童动作发展的目标,是通过体育活动使幼儿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持久力)。为了明确体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便于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和交流经验,笔者把在幼儿园发展儿童平衡能力、灵敏性与协调能力、力量与持久力的目标称为“三维动作”发展目标。实际上儿童每完成一个动力性动作,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三维动作”能力,如小班的沿直线走,表现出的首先是平衡能力,反映为能否沿直线走而不偏向;其次是灵敏性与协调能力,走的步频快慢反映的是灵敏性,走的步幅是否均匀是协调能力的表现;再其次,走路用的是脚的力量,走多少步、多少时间则与持久力有关。一般来说,幼儿完成一个动力性(及部分静力性)动作都是“三维动作”协同作用的结果,发展一个维度的能力也相应地促进其他维度能力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儿童的动作能力,笔者把影响动作能力的主要因素或特征加以提取,进行归类,就成为幼儿园“三维动作”发展的内容,如沿直线走是发展平衡能力,曲线走或折返跑是发展灵敏性与协调能力,快速跑则是发展力量与持久力。

在“三维动作”发展中,平衡能力的发展是最早的,平衡能力是指人体在运动或失去平衡时能够在大脑调控下通过视觉、本体感觉调节肌肉收缩而恢复平衡和保持平衡的能力。平衡能力可以确保人体姿势、体位改变时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可以反映身体前庭器官、肌肉、肌腱、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功能以及经过视觉、体觉对外界刺激的协调能力,平衡技能的提高能有效避免或減轻偶发事件所引起的伤害。在人的一生中,平衡能力经历了开始、发展、完善、稳定和减退的过程。早在胎儿阶段,在母亲身体姿势的不断运动及变化中,人类就已开始逐步发展平衡能力;3个月左右的婴儿通过翻身动作感知位置的变化,是人类平衡能力开始发展的标志,直到幼儿开始学会爬行(感知前后左右)和行走(感知东南西北)的时候,平衡能力才会得到迅速发展;3~5岁,幼儿的平衡能力处于高速发展期,并于6岁以后趋于稳定。如果在幼儿阶段人的平衡能力没有得到及时的发展,会影响到学习与生活,比如晕车、恐高等现象,严重的会引起感觉统合失调,到了老年阶段,由于前庭器官机能下降,其平衡能力弱化程度加重、弱化速度会加快,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少老年人摔倒导致骨折,与其幼儿时期平衡能力发展不足有很大关系。根据庄弼等人《构建广东省幼儿体育活动‘三维动作内容体系的研究》一文的研究结果[2]:3~6岁是“三维动作”发展的敏感阶段,其中幼儿发展平衡能力的最佳年龄是3~4.5岁,发展力量与持久力的最佳年龄是4.5~6岁,3~6岁均是灵敏性及协调能力发展的敏感期。人的平衡敏感期是在5岁以下,而幼儿园中发展平衡能力的最佳阶段是小班和中班,也就是说幼儿时平衡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是在小班和中班的第1学期。因此,幼儿园要根据这一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小班和中班可以多安排发展平衡能力的练习,而到了大班再安排平衡练习效果则会相对较差。

幼儿阶段是平衡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时期的前庭平衡能力差,在快跑、转弯、急停、跳跃落地和在不平坦的场地上奔跑时容易失去平衡而摔倒,在稍高的平衡木或摇晃器械上走动时害怕、紧张及稳定性差,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幼儿的平衡能力,促进幼儿的体能发展和生活适应能力。平衡动作的学习和发展是让幼儿掌握粗浅的平衡知识和简单的平衡技能,发展平衡觉、本位觉和运动觉;能初步掌握走窄道或平衡木、单脚站立维持身体平衡的方法和要点;通过平衡技能练习还可以培养幼儿勇敢、顽强的意志,培养幼儿自信、沉着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教会幼儿在滑倒、摔倒、跌下时,采用滚动或滚翻动作,保护自己,减少损伤。

平衡练习要以动力性练习为主、静力性练习为辅,而且静力性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静力性收缩容易导致肌肉损伤和血液流动不畅。最好是动力性和静力性练习相结合,快慢结合,用力和放松结合。通过缩小支撑面,提高身体重心控制能力的动作练习都可以发展和提高幼儿的平衡性,如“走平衡木”游戏等。采用旋转性运动(如旋转木马等),摇晃性运动(如秋千、跷跷板等),跳跃性运动(如翻滚、垫上运动等),速度感、位置感、距离感变化的运动(如滑板、脚踏车等)可以给予幼儿前庭器官各种不同程度的刺激,可以发展幼儿的平衡素质。由于对前庭刺激的持久耐受力有个体性差异,有的幼儿会表现出恐惧不安,对于这类有特殊反应的幼儿要特别注意,可以适当降低器械的高度、靠近地面进行缓慢的、安全的旋转、摇晃。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应该遵循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如平行线间走—走平衡木—后退走,原地单脚跳—原地单脚转圈跳—单脚左右跳等,横向并步直线走—横向并步走平衡木—横向交叉步走平衡木等。

广州体育学院周毅教授在《试论动作教育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运动教育是对儿童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的一种发展适宜的,适合儿童个别需要的,有主题的和促进儿童发展的方法和课程。”[3]在教学及活动中,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目标,以主题游戏的方法开展活动,或通过竞赛提高幼儿平衡能力,可以是徒手的练习,也可以借助球类进行练习,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构建幼儿动作发展的课程。

案例1:“有趣的小路”游戏(小班:前脚掌走)

(一)活动目标

用前脚掌前行及按脚印前行,发展平衡能力;鼓励幼儿挑战自我,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成功及运动带来的快乐。

(二)场地器械

背景音乐(轻松愉悦的)、不同的脚印(3套)、球(每人1个)、呼啦圈(8个)、拱门(2个)。

(三)分组方式

分组多次进行轮换练习。

(四)负荷与密度

负荷要求中等强度;练习密度要求为75%~80%。

(五)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1)活动内容:幼儿做模仿动物的热身运动。

(2)教师教学步骤与方法:教師带领幼儿进行热身,做准备活动,做青蛙跳(跳)、捡豆子(弯腰)、听指令左右看(头部运动)、围着操场小跑步(配音乐)。

(3)幼儿活动:幼儿成四列横队队形集合,做热身运动。

(4)安全措施:幼儿之间须保持一定的站位距离,以免在运动过程中相互碰撞。

2.基本部分

(1)活动内容:“有趣的小路”游戏(游戏时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

(2)教师教学步骤与方法

①在玩“有趣的小路”游戏前先让幼儿认识各种不同的脚印,同时引导幼儿遵循脚印的足迹走路。

②设计引入故事《到森林去》,教师带领幼儿进入设计的活动场地1(图2),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森林”中有些什么奇怪的东西(脚印),指导幼儿观察到地上的脚印小路;然后带领幼儿尝试在脚印上自由行走;让幼儿更熟练地进行脚部交替动作。

③小组比赛。教师引导幼儿从场地1走到场地2(图3),然后进行小组“运西瓜(皮球)”比赛。其中场地2中除了设定的脚印小路之外,还可以在脚印中间设置一些低的障碍物如拱门、呼啦圈、箩筐等,让幼儿大步迈或跨过障碍物,加大活动量和难度。

④比赛结束后“西瓜”最多的组为获胜方。

(3)幼儿活动

①幼儿排队踏着脚印走。

②进入场地1进行相应练习。

③进入场地2进行相应练习。

(4)安全措施

①在模仿练习时注意控制好幼儿情绪,避免幼儿因过于亢奋、激动而出现碰撞。

②在场地1中进行练习时注意速度要由慢到快,且不宜过快。

③在场地2中进行活动时要提醒幼儿看清楚身前的障碍物,不要着急做动作。

3.结束部分

(1)活动内容:放松游戏“模仿操”。

(2)教师教学步骤与方法:在音乐伴奏下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放松模仿动作(可进行蝴蝶飞、小猫走、螃蟹走等),模仿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做出不同的脚部动作。

(3)幼儿活动:幼儿用愉悦的心情进行放松运动,队形自由、舒服。

(4)安全措施:幼儿之间站位距离要足够,活动时不阻碍其他小朋友做动作。

(六)活动反思及育人点

整个活动中基本能到达预设的目标,活动负荷属于中等,达到预计运动量。活动中幼儿脚部动作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快速地变换,所以最好能再进行一节课加以巩固。另外,为了避免幼儿等待时间过长,可以多分几组进行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精神比较集中,情绪也很高涨,教师在本次活动中能有效地调动幼儿的情绪,能顾及幼儿的全面情绪。练习时要鼓励幼儿踏准“脚印”,让幼儿获得自信和成功感;组织“运西瓜(皮球)”比赛要讲清规则,让幼儿按照规则完成和体验与同伴之间的合作。

案例2:左右脚交替踢悬吊球(小班至大班)

(一)活动目标

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增加幼儿腿部力量,使幼儿学会双脚(或双手)交替踢(接)悬吊球或同伴抛(踢)来的球,体验与同伴合作,享受足球(篮球等)活动乐趣。

(二)活动内容

双脚踢悬吊球、双手接球、踢(接)同伴踢(抛)来的球。

(三)活动要求

1.热身要求。热身偏重于腰腹和上、下肢的活动,对腕、髋关节、膝盖、脚踝的活动要充分。

2.活动组织要求。活动过程循序渐进,注意幼儿的心理变化,活动环节可操作性要强,富有童趣,并关注幼儿个体差异。

(四)活动过程

1.游戏名称:看谁踢得准(看谁接得稳)。

2.游戏玩法

游戏1:原地左右脚单脚立,教师在不碰到幼儿的前提下,用声音、动作等干扰其单脚立,鼓励表扬单脚立时间长的幼儿。

游戏2:幼儿两人一组,一人拿海绵棒半蹲,海绵棒离地10cm静止不动,一人在海绵棒的一侧,后者用脚背交替踢海绵棒,并保持身体平衡,5min后两人交换。踢的过程中可从慢速开始,慢慢过渡到快速,注意保持好身体的平衡。

游戏3:幼儿单手拿悬吊球保持好平衡,先左脚连续踢球,然后右脚连续踢球,注意控制踢球力度,慢慢将左右脚交替的间隔变短,直至左右脚能快速交替踢球(图4)。

游戏4:双人踢球或接球练习,一人踢出足球或抛出篮球,一人踢或接来球,轮换练习。也可多人练习。

(五)评价建议

1.练习过程中,观察幼儿身体平衡状态,经常失去平衡、踢不中球或无法连续踢球,说明幼儿平衡能力和腿部力量有待提高,可降低练习难度,循序渐进开展练习。

2.练习过程中,幼儿身体协调、平衡性较好,可增加难度,当幼儿达到水平较高阶段可通过加大动作幅度、加快动作频率来提高练习的效率。

(六)活动反思及育人点

1.活动过程中,通过讲解规则和练习,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2.通过反复的练习活动,使幼儿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

3.通过两人一组或多人协同练习,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以上提供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幼儿园体育活动案例,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教案的形式之一,含量不只是一次活动内容,举例可以帮助大家在组织活动中拓开思路,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举一反三,增加或减少活动内容。

作者简介:庄弼,教授,广州商学院学校体育与健康研究所所长,广州体育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教育厅原体育教研员。主持全国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构建广东省幼儿体育活动实践体系的研究”并顺利结题。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中国教育报》、《体育学刊》上发表数篇幼儿动作发展研究文章,主编《幼儿园体育活动大纲》《“三维”幼儿体育活动组合器材》等专著。

参考文献:

[1]庄弼.幼儿园体育活动大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庄弼,周毅,杨宁,等.构建广东省幼儿体育活动“三维动作”内容体系的研究[J].体育学刊,2019(2):87-93.

[3]辛利,庄弼,周毅.动作教育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的地位[J].体育学刊,2015(6):71-74.

猜你喜欢

动作体育幼儿园
下一个动作
爱“上”幼儿园
我们的“体育梦”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