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
2020-04-01李详李虎高莉娜
李详 李虎 高莉娜
2019年岁末,笔者受邀参加某市组织的基于“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的送教活动。本次送教活动精心准备,通过展示课和专家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前来观摩学习的教师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在研讨环节大家各抒己见,激烈讨论,让笔者深切感受到基层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需求。
但同时观摩学习的教师也提出送教内容脱离基层教学实际条件、展示课存在“表演”成分等问题,导致难以实践和落实送教理念和内容。前来学习的教師产生这样的困惑,让笔者陷入思考,对于基层的送教活动,我们应该送什么?怎么送?
一、当前送教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送教内容与受培训教师的实际需求不对称
以笔者近几年参加的各种活动为例,活动多以某个理念或者专题为主要内容,如“简约课堂”“体育教学有效性”“体验式教学”主题等。这样的内容或主题主要是介绍或者推广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送教内容对于基层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展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活动的主题或理念是否符合受培训教师的实际教学环境?是否具有可操作和可实践性?是否符合受培训教师的切实需求?如果送的内容是发起者的“一厢情愿”,那受培训教师“发出另一种声音”的问题就是必然存在的。
2.送教组织单一化,实践操作少
现阶段送教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展示课、评课、专家或名师专题讲座。组织和具体安排基本由发起者和组织者决定,受培训教师只是被动的“被送者”,是整个送教活动的“旁观者”,对活动组织和策划没有发言权,影响其参与积极性。另外,受培训教师多以“看“和“听”的方式去学习,具体实践操作机会少,对学习理解和掌握刺激程度不高。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当前很多送教或者培训活动看似“热热闹闹”,展示课教师认真上课,专家名师精彩演说,但其培训实效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有受培训教师对活动持消极应付态度。
3.送教学习深度浅表化,指导、督促机制欠缺
由于时间和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的送教活动时间安排较短,活动流程安排紧张,导致没有充足的时间深入交流和细致探讨,学员深度学习无法得以进行,送教学习效果呈现“浅表化”。另外,由于欠缺后续的指导和督促机制,受培训教师是否将送教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无法得到保证,培训结束后的实践运用指导、成果理论指导欠缺,导致送教活动对受培训教师影响不深刻。
二、本文对送教活动“送什么”“怎么送”的思考
1.送教活动“送什么”
笔者认为“送什么”的主要决定因素不是发起者和组织者决定的,而是由“被培训者”决定的,更确切地说,受培训教师的需求是影响“送什么”的主导因素。因此,送教要真真切切地把脉基层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切实需求,对症下药,送去能帮助基层教师“药到病除”的“良方”。
当然,也不是一味地迎合教师的需求而送,因为教师个人对自身和专业发展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此时,作为发起者和组织者有必要根据本学科发展趋势和最新理念进行推送,为广大基层教师拓宽眼界、开阔视野提供支持,提升学科素养。另外,“送”的内容还应该包括“精神食粮”,如针对当前体育学科在学校地位影响下,体育教师职业地位和专业发展困惑的问题,邀请名师大家“传道授业解惑”。以笔者为例,2018年,笔者在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体育学科领军人物培训活动中,特别邀请到了潘绍伟教授给基层教师讲座。培训期间,潘教授结合目前体育学科发展以及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提出了课堂“微革命”的工作精神,鼓励基层教师脚踏实地、回归课堂本质,做好做精本职工作,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为教师在专业上自我发展、自我成功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新路径。
因此,笔者认为送教活动“送什么”是应该送去能满足教师切实需求、帮助解决教师自身认识局限问题、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工作能力的方法、理念和精神。
2.送教活动“怎么送”
考虑到送教方式选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依据上文提到的当前送教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当前送教方式的选择要注重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送教方式的双向性选择。上文提到目前参培教师对送教方式没有话语权,只是被动接受,无法保证其适合性。因此,送教方式的选择可以是组织者和受培训者双向协商,形成最后的方案,提高受培训教师对活动安排的认同感。二是送教方式的实践性。送教的方式要增加受培训教师实践操作的机会,强化受培者的学习效果。活动形式要能调动学员参与到具体活动中,让思维活动和身体练习参与其中,增强学习效果。三是送教方式的高效性。活动形式选择要考虑到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依据完成任务,优化组合和搭配方式,提高效率。如就某个教学理念的实践运用方法学习,用课件视频片段集锦替代实践操作展示课,不仅可以压缩看课时间,还节省了实际上课的人力和物力准备成本。四是送教方式的延伸性。为了解决送教的片段化、学习浅表化问题,送教方式的选择也要注重延伸性,送教方式的选择要具有打破时间、空间局限性的特点,特别是在培训后教师运用情况的信息反馈和后续跟进指导方式上,这也是选择送教方式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当前送教活动存在问题的四点对策
1.以需为导,精准送教
正如教师备课之前要进行“了解学情”环节的准备工作,要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和运动基础进行了解、分析,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使课堂的组织安排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需求,同样,作为送教活动,也要对受培训教师进行前期“备课”,了解其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发起者和组织者可以通过电话咨询、问卷调查和QQ群或微信群等形式收集、调研受培训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困惑,汇总进行分析、研讨,最后制订送教主题和具体内容,让“送的内容”是受培训教师“想要的”和“需要的”内容,从心理上接纳“送的内容”,达到“愿意去”“想要去”的状态。此外,考虑到教师需求的复杂性,可分层分类组织实施,提高送教的精准度。如按年龄需求划分,老、中、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培训;按工作职能需求划分,学校体育负责人、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工作能力培训;按体育教师角色发展需求划分,带队教练、学科带头人和教科研能手的领域能力提升培训。通过细致分类,让每位“各有所需”的教师“各有所得”,实现精准送教。
2.以练促送,强化效果
上文提到当前的送教活动过程中受培训教师多数扮演着“观众”的角色,以“看”和“听”为主,活动过程中亲身体验、实践的机会少。教学改革倡導“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要精讲多练,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练,受培训教师也应如此。因此,笔者认为要让受培训教师成为活动的“主角”,增加受培训教师的实践机会,“以练促送”,强化理解和吸收。如展示课可以让受培训教师进行授课,进行片段化教学;或以小组为单位,现场就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模拟上课;或基层教师与名师的同课异构展示;增加授课教师培训活动的实践操作机会,让受培训教师“动起来”,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专家适时答疑解惑,远比“一人讲,百人听”的效果更深刻,更有助于学习和掌握。
3.以网促送,延伸效果
由于时间、经费的限制,送教活动具有时间局限性,片段化和延续性问题凸显,如短时间的片段化内容培训是否能够让参培教师理解掌握,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随后亲身实践培训方法时遇到的新问题如何得到及时的答疑;受培训教师后续的实践心得和教学成果的指导如何延续开展。诸如这样的问题可以借助网络和移动信息工具解决。利用网络信息工具的快捷性,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延伸送教的效果。在培训过程中成立相关的微信群、QQ群等,学员在随后的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可将问题以文字、图片和短视频的形式上传,指导教师就“生成”问题组织集中研讨,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实现解疑的及时性。另外,利用网络平台成立名师工作帮扶小组,指导基层骨干教师将实践心得和经验成果化、理论化,利用网络工具,延伸送教效果。
4.以展促送,夯实效果
送教的最终目的是让被送者能够掌握运用“送”的内容,落实到课堂,惠及学生,不能是“送”完了就结束了。因此,送教要有“回头看效果”的相关指导监督措施,促进送教内容真正落实到课堂。笔者提出“以展促送”的思路,通过各种形式的后续展示活动促进受培训教师积极将学习心得运用到课堂上,检验送教效果。组织者在送教活动环节设置时要考虑到活动内容安排的整体性,将展示环节纳入到整个送教活动中,以各种展示活动促使受培训教师积极实践并成果化。通过受培训教师公开课展示、教科研成果展示,或者校际教研成果汇报展示,推动送教理论知识化为实际行动,推动实际行动化为具体成果,从而提升送教有效性,夯实送教成果。
此外,以展促送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易于操作。如就某个教学理念的前期实验,可以通过教学案例设计、“青蓝课程”的视频录像课形式进行优秀展示;就某个教学方法的实践论证,可以通过个人或者学校教学成果汇报展示进行。对于组织者要根据要达到的目的,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保证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