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

2020-04-01李立铭胡恒钊

宁夏党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李立铭 胡恒钊

摘要:“互联网+”时代网络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广阔平台的同时,也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带来了新的挑战,复杂的网络环境也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有效行使。如何准确掌握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话语权,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建立话语主体的平等关系、更新话语内容和健全话语监督管理体系,是实现“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话语权提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计划的实施,关于“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话语权的讨论逐渐兴起。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并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的新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目前,互联网主权已经成为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日益成为人们进行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互的前沿阵地,对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极大影响。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与以往大相径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生了重大变革。准确掌握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规律,有效提升网络话语权,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与特点

(一)“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

话语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对他人表达诉求,交互思想与信息,进行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利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2]在任何场域下,话语和权利都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为使其成员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用特定的观念和规范对该群体成员实施有制度的思想品德影响,从而使其自主接受这种特定思想的社会实践活动”,[3]从中可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它是服务国家政治、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途径,同时也是架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中间的桥梁。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指在新媒体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所掌控的话语主导权。在新媒体平台,施教与受教双方平等的话语交互模式能推进交流者双方思想的碰撞,是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有效行使的必要条件。在信息技术急速进步的当下,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离不开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网络媒体不仅仅是承载教育活动的新阵地,更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时刻身处的大环境。互联网的快速兴起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旧载体和实践过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带入新发展领域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特点

1.话语主体的可变性。在传统思想教育体系中,政府、学校和教师往往是实施教育的主体,而学生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由于主体与客体地位不同,掌握的知识量不对等,导致主体主动教,学生被动听。学生所受教育的内容、形式等都受主體的控制,主体牢牢把握着话语权。但在互联网背景下,知识呈放射状蔓延,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其接受知识的来源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与此同时,“网络中的主客体彼此身份和地位平等,双方的知识量差距逐渐缩小,甚至学生在某方面的知识量比老师还多,这就对老师的知识权威形成挑战。”[4]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在虚拟的教育环境中,人人都可成为信息的发布和接受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除了老师,还有可能是学生自己。

2.话语载体的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题会议、社会实践等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至今仍在延用,对我国民众意识形态的把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兴起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日渐丰富,以微信、微博为首的微媒体成为新的话语载体,其开放性不言而喻。微媒体的逐渐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热点新闻和信息能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介迅速传递给学生,学生又可以通过微媒体快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想要表达诉求的愿望已无法在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满足,而微媒体则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求,任何人对特定的事件发表意见和看法的行为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交流和互动已成为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态。

3.话语内容的丰富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由专业的机构着专业工作者制定,向学生传播的是经过过滤和筛选的教育内容。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对于自己可掌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很大的主动性选择权,只要是互联网上存有的信息,学生不仅阅览内容不受约束。还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自由传播信息和发表言论。由于互联网的全球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自由接收来自世界各处的思想文化内容。学生在没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下,自由地在网上与人进行交流,在互联网的环境中没有师与生的存在,人人平等,大家表达的内容可以相互交织,能够共同讨论、共同吸收,在互联网平台上话语传播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4.话语影响的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力由内容决定,只有传播出去的话语内容有了一定的影响,才会产生话语效应,才有实际意义,而网络用户的平民化和广泛化,决定了在互联网平台话语发布的时效性。当今社会,大部分人群遇到新鲜事物后,习惯于在互联网进行说明和吐槽;而通过网络平台来获取社会热点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整个过程中,人们的思维被一些言论左右,这些言论有好有坏,造成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在互联网平台话语影响虽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人们在浏览及对事件进行评价时,应当经过慎重思考,不应盲目发言,尽量避免不良影响的产生。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因素

当前,新媒体迅猛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思想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整个世界通过互联网紧密相连,全球性的话语内容远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范畴,加之智能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生交流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思想碰撞。然互联网在改变社会生产及人类生活的同时,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它使人们拥有了更为强烈的社会属性和主体意识。微媒体平台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递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复杂的网络环境也为其带来了诸多困境,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有效行使。

(一)传统渊源:社会进步的诉求与话语主体思维方式的局限

马克思指出:“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的表现的要素,即语言。”[5]新形势下人的思想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思想状况更加复杂。然而在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当下,人自身思维方式的发展并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首先,话语主体思想僵化。话语是思想的外化和表现,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思想能使话语产生预期效果,而保守僵化的思想可能起到负面效应。社会科技在迅猛发展,但话语主体在观念定势的影响下惯于引用陈旧话语,进一步造成思想观念的保守,加剧了话语陈旧的弊端,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受到阻碍。其次,教育者惯用权力思维。部分从事思想工作的领导干部及教师在自身地位的影响下,习惯性运用强制性口吻开展工作,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甚至知识储备量会超过教育者,教育者逐步失去话语主导地位。最后,受教育者自身素质局限。多元化信息传播给人们带来丰富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却易造成人们思想迷茫和选择困惑。由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特别是价值标准模糊,一部分受教育者易极端片面,盲目追随他人观点,容易受到网络舆论控制;而另一部分受教育者在行使话语权的过程中没有信心,不能够正确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话语权。

(二)现实来源:话语受众的激增与话语内容说服力的不足

2019年8月30日,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9年6月,我国网民已达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科技的进步使互联网进入了千家万户,“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的思想,而人的思想具有普遍性,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的思想,从而形成人的思想领域”[6],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网络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较少从外部直接授予,更多体现为积极主动选择外部传达的思想信息,在自我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自己内在精神世界。而在传统话语的影响下,“互联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失真、陈旧老套、枯燥乏味,往往难以激发教育对象的认知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感染力不足,”[7]互联网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说服力被压缩,影响了话语权的发展。

(三)实践根源:信息数据的扩张与话语权引导规范的缺失

在话语权行使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引导而造成的话语权滥用与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微媒体的发展促进了网络话语传播的开放化、民主化、大众化,极大地改变了当下社会的话语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教育者话语权的表达渠道,例如,微博就成为当前受教育者发声的主渠道。但由于微媒体平台上话语发布的内容缺乏引导和规范,导致受教育者在行使话语权时造成话语权滥用、话语失范等问题。在微媒体平台上,受教育者往往关注的都是社会热点事件或者是与自己有关的事件。移动互联网的虚拟性为使用者提供了安全感,部分用户随心所欲地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在遇到有争论的问题时,大家都习惯人云亦云,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会轻易地相信网络话语,这就使得一些经验不足的受教育者极易受到误导。网络话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对网络话语权的行使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是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制度、提升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力的必然要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路径

(一)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建立“互联网+”背景下话语主体的平等关系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话语权大都由教育者掌控,受教育者的话语表达往往被忽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主导者的话语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肢解和消散,受教育者不再受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育者不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表达,还要鼓励他们勇于发言,使教育主导者的话语不再是单向灌输式,同时,作为“听众”的受教育者,由于普遍熟悉网络媒介的应用,在互联网中掌握了部分话语的主导权,从客观上逐步消除施教与受教双方身份、地位的悬殊差异,进而搭建了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由传统“灌输式”对话进化为新型“互动式”对话的交互关系。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对教育内容有要求,更对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提出条件,他们需要的不是教条式的的灌输潜移默化式的影响。平等、自由的交互模式易于交流双方表达自身观点从而引起共鸣,也利于人们客观的分析交互对象的建议,从而进行置换式思考和互动式交流。由此可见,这种对话是开放式而非封闭式,是平等互尊而非强行灌输,在这种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才能脱离身份、地位的鸿沟,“敞开心扉真诚交流,相互之间才能真正达成心灵的默契、彼此的理解和方向的共识”,[8]从而使话语主客体之间构建平等交流的对话机制,增加其沟通有效性的具体方式,平等对话机制是思想政治话语优化的重要改善策略。

(二)以话语创新为动力,更新“互联网+”背景下话语内容

毛泽东同志曾说:当艺术品缺乏艺术性,无论政治上如何进步,也无足轻重。由此可见,用大家都能欣賞的话语方式来表达话语内容,使话语内容更有趣且有效,能够使话语体系更具吸引力,从而提升大学生接受话语内容的兴趣。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应高举创新旗帜,以话语创新为动力,抛弃乏味的纯理论解读,用更加生动形象的话语方式来引出话语内容。首先要擅于变通话语阐述。在正确把握党的精神实质的前提下,合理分析大学生自身特点,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来传递话语内容,在正确把握政治教育方向的同时易于被大学生接受,有效避免了僵硬传达、枯燥灌输的老旧传播方式。其次要精于提炼新话语要素。生动形象的话语表达方式更能深入人心,使大学生更易于领悟话语背后的意义。因此,构建话语体系要与大学生的校园环境有机结合,围绕核心价值观将具有生活化、现实化的话语内容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最后要善于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网络话语之中。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信息有洪水猛兽更有优秀积极的话语要素,要吸纳这些积极话语,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和整合性。

(三)以多渠道引导为指针,健全“互联网+”背景下话语监督管理体系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途径主要是课堂,课堂是影响学生思维方式的主渠道,要加大对课堂纪律的管理力度,测评课堂的教学是否有效,对教师的师德要着重培养,培养教师的党性,禁止其在课堂上发表违反思想政治教育的言论误导学生。加强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环境的治理,可以从社会、法律和道德等方面着手,时刻监督网络舆情,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起伏变化。要针对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助其杜绝网络中出现的不良信息,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待网络社会,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针对目前网络环境良莠不齐的现象,国家必须出台相关政策,比如落实实名制上网,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推出宣传主流价值观的活动,剔除掉网络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新环境。目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网页、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在推送一些信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存在管理不力、宣传主旨不合理、对于公共舆论事件的处理方式不当等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传播要有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让网络负责人能够更好的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的重点,使施教者能更好的掌握教育方法,特别是在发布消息,解答困惑,评论热点事件等方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要建立系统科学的考察机制,培养教育者对于互联网传播模式的运用,将掌握互联网话语权的能力作为参考标准。进一步发展互联舆论监察体系,当受教育者在面对紧急情况发生思想变化时要马上了解情况,“对受教育者的情绪进行合理性引导,使话语的传播数量和质量得以提升,从而更有效地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9]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EB/OL].http://edu.jschina.com.cn/jybb/201612/t3229480.shtml,2016-12-07.

[2]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6.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

[4]张 荣,王晓飞.互联网背景下如何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177-18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9.

[6]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0.

[7]袁 芳.思想政治教育話语创新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125.

[8]岳爱武.“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路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7(6):81-84.

[9]王 莉.互联网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28-30.

责任编辑:步 岩

猜你喜欢

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