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时代”之多维透视
2020-04-01吕明洋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是一个高瞻远瞩的重大政治论断,同时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判断。“新时代”集过去、现实与未来向度于一体,饱含了人文精神、理想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同国家与民族、人民、世界及生活其中的“个人”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唯有立于新时代的制高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才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更好地践行新使命,才能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中逐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时代是思想之母,思想是时代之声。经过党和人民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郑重庄严地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P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是一个高瞻远瞩的重大政治论断,同时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的新矛盾、新问题以及新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的一系列新思考、新探索、新实践与新回应。因此,唯有立于新时代的制高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才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更好地践行与实现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2](P15)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最大实际,正确处理好“新时代”同国家与民族的关系、同人民的关系、同世界的关系、同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社会成员(即个人)的关系便意味着科学且深刻地理解了、准确且全面地把握了“新时代”的多重维度和内涵要义。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视域,通过对以上四重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深切体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谛与精髓、真正領悟出其中所蕴含的哲学底蕴与价值意蕴,进而能够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一、“新时代”同“国家与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1](P11)。距离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梦”概念已有七年的时间。七年来,中华民族从未停止向着这个伟大、光辉的梦想奔跑的脚步,逐梦之路结出了累累硕果。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儿女迎难而上、砥砺奋进、齐心协力、扎实前行、稳步前进,梦想的轮廓愈发明晰、筑梦的根基愈发牢固、逐梦的脚步愈发有力、圆梦的信念愈发坚定,并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属于新时代的成就和辉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论断的提出有其充分的历史根据、现实考量与未来规划,它是回顾过去与总结经验、立足当下与审视国情、放眼未来与建构理想三者有机统一的产物。其一,“中国梦”孕育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承载了中华民族在近代水深火热、艰难岁月中的觉醒与企盼,凝聚着全体中华儿女的血泪与汗水,表达了几代中国人共同的美好夙愿,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近代以来力争发展的历史主线,生动地绘制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上下求索、奋发图强的历史图鉴。其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梦想源自现实,现实是筑梦的根基,对梦想起着决定与规定作用。“中国梦”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综合国力、社会现实、发展潜力而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特征。其三,梦想一词本身蕴含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向往之意,“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不断走向繁荣富强、不断迈向现代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热切期盼,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理论升华,汇聚了全中国、全民族、全社会以及全体人民的宏伟、高远的共同理想与现实追求,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凝聚了强大力量、激发了创造活力。因此,“中国梦”的实现是一种由现实性指向可能性的超越过程,即从当下的“现实”层面指向现实中的“未来”层面,在理性、科学地把握“中国梦”的现实性基础上结唤起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从而在十四亿中国人同心同力下共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共享新生活。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P53)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意识形态的范畴,“中国梦”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因此,“中国梦”的产生、性质、内容与发展都是由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建立在强大的生产力基础之上,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国家富强”的实现乃至“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与物质文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P35)。第二,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动力与方向。回望历史,中华民族逐梦之路荆棘遍地,中华儿女屡屡受挫却初心不改、从未言弃。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广阔的,但发展道路是坎坷曲折的而非一帆风顺。同时,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在新时代,唯有不断汇聚文明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促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质变与飞跃。然而,民族的振兴仅靠自身是无法实现的,中国与世界是普遍联系在一起的。梦不分国家、地区、民族、种族,“中国梦”同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紧密相连的。作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梦”开辟了同世界交流、沟通、对话的新境界。因此,在坚定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自信以及坚持和体现中国立场、精神、价值与实力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赢发展,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为世界作出更大、更多的新的贡献。第三,“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实现人民幸福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终目标和根本旨归。“中国梦”始终将真正实现人民幸福作为根本,“中国梦”的人民幸福思想是马克思人本幸福观在21世纪的中国化诠释。马克思尤为关注此岸世界的现实幸福,反对宗教神学将幸福寄托在脱离生活实际的形而上的彼岸世界,提出“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4](P2)“中国梦”所着眼于的“现实幸福”首先表现在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增加,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5](P323)幸福既要以物质性作为前提和保障而又不能忽视了人的精神性;“中国梦”所着眼于的“现实幸福”还表现在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失去了个人幸福的社会幸福是空洞、抽象的,而脱离了社会幸福则个人幸福将变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梦”致力于在使每个人幸福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幸福乃至世界幸福。
二、“新时代”同“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P11)。“人民”二字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一直居于不可动摇亦不可替代的至高位置,其中“困难群众”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惦念与牵挂的对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6]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原则与理念,竭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P45)。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过上更加美满的生活是新时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应有之义,亦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本位论的核心要旨。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便矢志不移地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同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也不断地丰富和拓展其内涵与外延。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一生心系人民,早在学生时代就提出了“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7]的观点,立下了为人民的幸福事业以及实现全人类真正解放而不懈拼搏奋斗的宏伟志向与崇高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P26)、“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8]……这些论断与表述集中且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之群众史观,肯定了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凸显了人民在党和国家向前迈进过程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我国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科学研判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P11)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丰富、广泛、复杂与多元,所以“美好生活需要”的表述相较于过去的“物质文化需要”更加全面、准确、恰当。美好生活需要并非是静态的、僵化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关系的拓展、生产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升级,表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等特点。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开始产生到不断发展再到最终满足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从抽象上升至具体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曾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4](P159)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好生活的实现就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然而现实的美好生活又会催生、促成新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持续变化和无限发展的。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明确与掌握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系列新期盼以及人民最现实、最直接和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的基础上拓宽了历史唯物主义需要观的内涵,并且结合人民生活中的诸多烦心事和操心事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涵义进行了创造性阐释。第一个维度是包括“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5](P61)在内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第二个维度是包括更丰富多彩的文化、更高质量的教育在内的精神生活需要;第三个维度则是诸如民主、自由、法治、正义、公平、体面、尊严、环境、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等日益增长的主观感受性强烈的新需要。由此可见,新时代条件下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已从单一的物质需要转变为了复合型需要。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同样具有恒久性,它的产生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其中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生产关系未作出适时的调整而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二是生产关系虽已调整但调整的不充分而仍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从不平衡不充分转变为平衡充分、再从新的平衡充分到新的不平衡不充分,正是这样的循环往复,社会的发展才得以实现”[9],体现为一种螺旋式上升及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着事物的变化、运动和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方法具有特殊性,它并非是通过改变矛盾双方而是着力改变后者以解决矛盾,即摆脱和克服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从而促进前者的发展,最终使矛盾得以真正解决。美好生活的实现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一直在路上”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新时代”同“世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構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P11)。习近平总书记秉持着博大胸怀、担当精神、世界眼光、责任意识、天下情怀以及开放理念,从历史和人类的立场出发研析当下的全球发展问题、世界和平问题和国际秩序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社会形态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共产主义理论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新时代的创见性诠释、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体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的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指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5](P199),“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P422)。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及消灭分工与私有制基础上超越资本主义社会“虚假的共同体”,从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个体和共同体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市场经济转向、现代社会转型以及世界历史转变,依据马克思的思维理路,当前我们正处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的独立性”的确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创造性、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但正如马尔库塞所谓的“不合理成分存在于其合理性中”[10],人类陷入了“物化”的存在状态之中,生活世界到处充斥着现代性因素,人被欲望所裹挟而备受压抑。伴随世界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现代化发展,全球性问题与挑战接踵而至。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应运而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利益相关、命运相连”的世界历史背景,从把握人类整体利益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具体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新理念、新构想、新思路,为全球治理和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进而在共同体视阈中延伸为“世界方案”,从而开启了共赢主义时代,充分展现了中国的风格、气派、智慧以及中华文明的高度自信。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11],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不同的文明形态都是人類在不同环境中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智慧结晶与精神瑰宝,是不同社会存在形态的反映。通过交流和互鉴,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不断被打破、疑忌不断被消除、偏见不断被克服,进而各种文明在互尊互信、互学互补中不断融合,为解决全球性的多样问题、世界性的发展难题提供了可选择性的方案及策略。各文明主体通过世界历史性的普遍交往形成了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进而为人类迈向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思想基础、做好了理论准备、提供了精神动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彰显了新时代的中国正不断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分享中国经验、奉献中国力量,同时也充分印证了“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5](P545)。
四、“新时代”同“个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属于每一个追梦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2](P20)由此可知,每一位社会成员所生活的时代是奋斗者大有可为且大有作为的新时代。在新时代,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想与梦想,对于美好、幸福的生活都有所憧憬和期许。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而不断拼搏的过程、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过程即是一种奋斗的过程、实践的过程。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梦想”、“幸福”、“奋斗”等问题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贺词、寄语中进行了多次论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这些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奋斗与幸福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以实践为首要原则、以劳动为坚实基础的奋斗幸福观。
“奋斗”是新时代的关键词与主题词,作为时代新人的我们唯有靠实践而非空想才能收获幸福,实践架起了联结奋斗与幸福的桥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反对与否定传统形而上学对人的抽象、片面的理解,并且批判从前的一切旧哲学对人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抽象的人以直观抑或客体的形式理解现实、感性、对象与事物。但在马克思看来,人只有在现实及实践语境中才能被科学的认知与理解,人在马克思哲学中是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人”,实践(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现实的“对象性活动”即是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将世界分化为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一方面,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属人世界的主体性品格不停地对象化到自在世界之中;而另一方面,人的活动又促使自在世界不断地向属人世界转化。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不断地进行着双向互动。诚然,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外在客观的自然世界构成了人生存的基础和条件,然而外在的自然对象世界对于人来讲并不是无法逾越的。同动物被动、消极地接受抑或适应程式化与既定化的限制、范式、规定不同,人则是从对对象的肯定性理解中提出否定的规定,并对外在的自然世界加以改造与创造以使其成为满足人生活及生存需求的“属人世界”。动物的活动仅仅是重复的、承袭的与本能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4]。人本身蕴含着两种尺度,即“物的尺度”及“内在尺度”。人不但能依据动物的生命活动并以现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能根据“内在尺度”衡量对象进而满足自己的主体需要,人的实践活动融入了人的主观意志与目的要求。正是在否定、分化外在对象的实践活动中,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发挥、本质特征得以确证,人不断改造着自身。对于具有不断生成性与自我否定性的人而言,没有“最满足、最完满、最满意”而只有“更满足、更完满、更满意”的理想目标、状态和追求,这便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真义所在。
马克思曾指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12]劳动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首先满足了人们吃、喝、穿、住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创造了人们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物质财富与物质基础;其次,劳动还创造出璀璨夺目、灿烂辉煌的精神文化财富,人类的智慧、精神及文明在劳动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并且人通过劳动在精神层面不断获得满足,从而为实现人在物质世界与精神天地的统一中探索和领悟幸福的真谛创造了条件;最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13],进而又跃升为人的生活的“第一幸福”。在新时代,对于“如何开创美好未来、如何创造真正幸福”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三者分别体现了劳动的苦干、实干和巧干维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创新与拓展。只有实现了三者的统一,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其过程、收获其快乐、体味其崇高、分享其果实、彰显其美丽、弘扬其光荣。
“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14]新时代既有新的历史机遇,又有新的严峻挑战;既有新的世界舞台,又有新的未来图景。因此,作为“精神上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15],奋斗者应当以坚如磐石的信心、顽强拼搏的精神、分秒必争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昂扬向上的姿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演绎新舞台、勾画新图景,将个人幸福和民族大业有机统一、完美融合,在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与陶冶自我中和时代、和祖国共成长、共进步。
五、结语
“新时代”集过去、现实与未来向度于一体,饱含了人文精神、理想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同“国家与民族”、“人民”、“世界”以及生活其中的“个人”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具有重要且深远的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和世界历史意义。
第一,进入“新时代”表征着我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正在向现代化强国不断迈进,逐渐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历史机遇是难得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从直观角度看,“新中国”意味着“站起来”、“新时期”意味着“富起来”、“新时代”意味着“强起来”。在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第二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在第三阶段,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空前的突破性、开创性成就,实现了根本性、历史性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起点与新高度,面对新目标与新任务,秉持新理念与新思维,不断开拓新视野、开创新局面、开辟新境界、开启新航程,奋力实现新使命与新梦想,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梦想。
第二,进入“新时代”表征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着无限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而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丰富与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不竭开辟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生动且深刻地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正在当今世界的高空迎风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16](P5)。由此亦可知,在新时代自觉增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以及坚定坚持和发展这四者的信心与决心至关重要。
第三,进入“新时代”表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巩固与发展的同时所对应的“四个自信”也为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与民族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参考、给予了借鉴。回首中国的伟大发展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今天,七十年间我国发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卓异且瞩目的成绩,积累了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宝贵经验。民族的亦即世界的,中国通过自身具体的实际行动不仅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现实路径,也为解决人类问题、推动全球发展、促进世界进步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及中国经验。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民族和世界相统一、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立场上,以广阔的视野与长远的眼光审视新时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经历的社会变革以及复杂的世界格局,在思索和研判了我国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历史要求以及面临的时代问题与时代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现实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矛盾为焦点、以实践为原则、以人民为中心、以开放为理念,勾勒出了一幅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世界大同的壮美蓝图。在新时代,唯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与带领人民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中逐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九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9-01-01(01).
[9]吕明洋.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美好生活”的四重维度[J].江南论坛,2019(8).
[1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1]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03).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15]习近平.在新春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2-15(02).
[16]姜 辉.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4).
责任编辑:孟 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