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有所获,节节生长
——校园节日课程的突围与重建

2020-04-01陈琼四川省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校长助理兼德育主任

未来教育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班级活动学校

陈琼/四川省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校长助理兼德育主任

前段时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的文章《学生天天在过节,哪有时间去读书》引发了众多一线教师的共鸣。当然,这一话题也对一线校长的思维与心灵带来了冲击与碰撞,有冲击,有碰撞,说明大家都在关注与反思。

平心而论,无论是名校校长,还是草根校长,大部分校长都很努力地为师生成长、学校发展殚精竭虑,持续贡献着教育智慧。他们的出发点,常常是好的,但在执行的时候,有些出了偏差,导致事与愿违。

在我看来,学校办学过程中,不是要不要过各种“节”的问题,而是怎么设计并推进节日课程的问题。关键的关键,是看哪个学校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操作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更有效。一所学校的发展与建设,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校长带领教师、学生甚至家长一起参与建设。下面,我结合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体验,谈谈关于学校“节日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节”的样貌:这些“节”是什么?

回想自己以前读书的时候,仿佛只有国家课程。记忆中,如“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中秋节等节日、节庆活动,都有深刻印象,要么放假、要么庆祝,比较简单。

陈琼老师和学生

教师节感恩主题活动“爱要大声说出来”

世界读书日“彩色阅读,人文行走”地铁宣传活动

而现在的学校为孩子成长设计的“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如:足球节、戏剧节、读书节、数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男生(女生)节、英语(周)、课程节、文化节、美食节;还有各种“礼”:入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典礼、入学仪式、入队仪式、入团退队仪式……这些“节”“礼”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节”的根源:为什么过这些“节”?

为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学校在做好国家课程“1”的保底之外,还结合国家、省、市、区的相关文件精神,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配套开发学校的节日课程,于是,有了这些“节”。这些“节”,有的是自上而下的规划,有的则是自下而上的生长。

其实,我们无需谈“节”色变。我们有时会听到同行的埋怨:又要开展活动了,又要影响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了,又要增加师生的负担了。恨不得学校什么活动都不要开展,取消一切活动,把一切时间都只用来学习国家课程“1”的内容。一心只教书,只讲教材内容,学生除了做题,还是做题。凡学校开展活动,老师们就会反映学生浮躁,希望不要开展活动,让学生安静下来。

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和立场来看,这些想法可以理解。但换位思考,学生要学的是一个整体的、立体的内容,而不是割裂的学科知识灌输,更不是学习和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所隔的一堵高墙。学生学习只学书本不学其他,这些都是“育人”的片面认识。

事实上,学生生命成长不能一味的“静”,也不能一味的“动”,要动静结合、校内校外结合、课本内外结合,学习与生活结合。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生活是教育的唯一主题;每一个儿童都是鲜活的生命,是动态发展且有灵动个性的人,我们要有全人教育、全员教育、全时空教育、全过程教育的视野和格局,方可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果我们能将这些“节日”背后真正的教育价值弄清楚,想明白,我们就会自觉充分利用好这些节日,积极支持学生参与体验,在节前、节中、节后进行系统思考与指导,反思与提升。相信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从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从而转化为生命成长的动力与智慧,最终促进师生的生命共生共长。

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有别样的风景。正如张祖庆老师所说:“学校就是一块种着各色庄稼的农田,校长和老师们都要无限相信种子,无限地相信岁月。”是的,我们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让田园万物共生,尊重生命,彰显个性,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出彩的机会。这才是我们在校园过“节”的核心要义所在。

“节”的生长:如何过这些“节”?

“节”对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建设而言,既是必要的课程,也是必须的课程。我们不能简单排斥各种“节”,而是要系统思考、整合设计、项目管理,让参与的每一位师生得到锻炼、成长,最终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特色文化,而不是为了“节”而“节”。只要眼中有人,就不会无限地做加法,而是用统整思维、远大格局,重构学校的节日课程,才能“节”有所获,节节生长。

大部分学校,都会根据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结合实际,对学校文化进行顶层设计。课程是学校发展建设的“品牌”,是学生成长的“跑道”。而这一“品牌”和“跑道”的建设,有两种路径:一种是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自由生长。节日课程建设,亦不例外。

表1

回溯我校“节日课程”的变革历程,我发现,这两种路径是齐步并进的;这两种策略为学校的课程生长保驾护航。

(一)自上而下,以简驭繁

五年前,我来到刚成立两年的新建公办学校西芯小学。当时学校关于“节”的活动课程以学月为主题方式推进(见表1)。

在学校,我负责德育工作。根据这样的顶层设计,每个月,我们一般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班级环境创设:每个班级根据学月主题创设班级环境。我接手以后,老师们经常反映,班级环境文化是否可以不要每月都做,很麻烦,很累人呀!

国旗下创新展台活动:每个班级轮流上台艺术化展示班级风采,基本都是由班主任担任总设计师。体现出“四性”:主题性,要围绕当月主题进行设计排练,突出学月活动主题;全员性,全班全体学生上台;特色性,体现班级的特色;互动性,台上台下,生生、师生甚至家校在活动中要有互动。

操作下来,老师们反馈,有些主题好设计,有些主题不好设计。班级轮流制造成主题重复。也许上学期这个班级做这个主题,下一次又凑巧轮到同一个主题。

实际操作时,德育处和教导处合作分工,德育处负责“感恩芯”“国际芯”“运动芯”“艺术芯”,教导处负责“书香芯”“科技芯”“思维芯”“智能芯”,寒暑假的“自创芯”由两个部门共同完成,设计成主题任务单落实推进。

以我当时负责的“国际芯”主题为例。首先,英语组老师、年级组长一起开会讨论、设计课程实施方案,然后根据共同商量的方案进行推进。英语老师根据不同年段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班主任根据英语老师设计的内容配合创设班级环境,联动开展相关主题班会、相关竞赛比赛、相关展示等活动。为了让孩子们喜欢,我们特意邀请外教老师加入此项目,共同设计出分年段的“国际美食”食育主题教育体验活动。

从一个切面,可以窥见其他学月主题也是类似推进。每个月,老师们都会集思广益、想方设法,但始终尚未形成学校整体实施的课程方案。无论是教导处,还是德育处牵头,无论是哪一个月主题活动,班主任老师永远作为班级课程建设的牵头人、指导者、设计者、协助者,而其他科任老师只有当主题相关时,偶尔才会成为“主角”。

整个过程实践操作下来,我们发现12 个学月,月月有主题活动课程,一个学月主题还没有做深做透,下一个学月主题又即将开始。老师们每月还要提交相关的过程性资料,这让大家陷入忙碌与疲惫中,更为关键的是,学月主题活动的价值,远没有达到顶层设计的预期育人效果。

后来,我们把实践探索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如实反馈给陈曦校长。她同意化繁为简,对学校初建时学月主题重新建构设计。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陈校长对我们说:“根据实践探索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提出优化整合、融通重构,你们有自己的思考,说明你们是以研究的状态在做教育,是学校建设发展的主人,我完全支持!”

国家督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成尚荣先生来校指导时,校长把当前的做法与思考向他汇报。在成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将原来的每月一主题,精简为四个校园“节”:即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和戏剧节。整合之后的“节日课程”,立即“瘦身”。将四个“节”融合在学校常态的工作当中,老师有更多时间去做教育研究,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课程。这样“精简”后的“留白”,让所有人都有足够时空呼吸,自然提升了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品质,提高了每一个“节”的育人质量。我想,这或许就是“大道至简”的精髓所在吧。

体育节入场

(二)自下而上,自由生长

其实,学校只要有了明晰的课程顶层设计后,老师们也会在一线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国家课程“1”,生长出他们喜欢的课程“N” 。

记得2019 年“三·八”妇女节,我们并没有把这一节日纳入课程范围之列。但是二年级组的老师们在年级组长带领下,携手全体师生和家长量身设计了“爱要大声说出来“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课程,给全校老师一个大大的惊喜。整个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家长协同完成,达到了育学生、老师、家长之心的目的。

这类自下而上的生长课程,学校一般是这样对待的:当老师有设计与思考的萌芽时,学校参与讨论实施方案的可行性,是否对学生成长、对教师成长和学校建设有意义。若时机成熟,且有价值,则大力支持;若时机尚不成熟,则慢慢打磨,直至执行。因为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很多一线老师生长的微课程、微活动等都能如愿实施,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节日课程建设的生态环境。

(三)融通整合,项目推进

节日课程的推进,我们采用“融通整合、项目推进”的策略。比如,2019 年体育节“动起来,更出彩”,体育组教师团队负责体育赛场推进方案的整体设计与实施;德育处携手年级组长参与商讨当季入场式主题。结合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入场式定为“56 个民族一家亲”,聚焦“爱国”主题,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各班根据抽签民族,班主任带领学生们和家委会,对班级体育入场创意方式进行设计,同时在班级开展相关主题班会;语文老师带领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传说故事、文学作品和习俗;美术老师指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服饰并制作,营造体育节环境;音乐组老师指导学生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舞蹈,唱跳民族歌舞,欣赏民族乐器,等等。

一个以“家国”为主题的体育节主题活动,我们以项目式学习推进,责任落实到人,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得到锻炼,把之前的“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我爱做”,规避了以前只有班主任和相应主题的科任老师一起推进工作的局面。

(四)搭建平台,团队亮剑

每一学年期末,学校会举行“出彩课程”评选。评选范畴可以是老师个人的微课程实践探索,也可以是团队课程的研究成果展示。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们分享自己关于“节”或者其他课程实践探索的案例,让大家在不同的学习场域里,用种子教师点燃其他教师,让大家感受如何将学校传统的“节”和自己生成的“节”有效融合,并加以特色化呈现。长此以往,老师们不再认为这些“节”是累赘,反而自觉地把它们变成专业成长的“必修课”,把学生成长和自己的成长当作研究成果,把自己的成长当成研究成果。让“成长即成果”的意识融入老师心里,内化于心,久之,外化于行。

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西芯小学是一所起点高、起步正、走得稳的新成长型优质学校。”我想,能得到这样高的评价,一切源于学校创新、开放、民主、包容的发展理念。也因为有这样的理念,孩子们所过的种种“节”,才会如此有趣、有料、有效,有意思、有意义。我们突围与重建校园节日课程,也一再证明,节日课程,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总之,所有的“节日课程”,需要我们站在学生成长、老师发展、学校建设的原点,精心设计,融通实施,自由生长,方能“节”有所获,节节生长。

猜你喜欢

班级活动学校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班级“四小怪”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学校推介
班级被扣分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