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个维度构建初中教育新生态

2020-04-01王海霞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育人学校课程

王海霞/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

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有几个与生俱来的文化标签:她身处我国基础教育高地——北京市海淀区;是十一学校教育改革成果落地的又一个个性化样本;是一所初中的公立学校;是海淀区教委为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而建设的一大批新建校中的一所。2016年,这所学校开始对外招生,2019 年6 月以优异的成绩送走了第一届毕业生,成为周边百姓喜欢和信任的学校。学校也被评为北京市文明单位、中国教科院未来学校创新联盟领航校。

在这所校园里,站在正中间的是一群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的学生。这群孩子就像春天刚刚萌发的嫩芽,蓄势待发又敏感脆弱,是“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权威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的各种体验,都是在帮助孩子形成“核心性格特征”,而这些性格特征会使青少年始终勇于探索、过有目标的生活。那么,面对国家的要求和未来的挑战,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什么样的校园体验呢?

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提出了“八个更加”的基本理念,即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文件中,也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作为初中学段的学校,如何让国家精神落地?如何改进我们的实践?一直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这些年来,面对未来的挑战,教育上的很多弊端经常被诟病,如重分数轻能力、重当下轻长远、死记硬背、过重负担等现象。反思我们的实践,我们的问题也许恰恰是学校太像一所“学校”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学校“变变脸”,让她成为一个更能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师生各取所需、教学相长的学习场;一个有趣可爱、知行合一、面对真实世界、实现真实成长的实践场;一个面向未来、指向素养、探索立德树人落地的研究场。让她更加亲和、可爱、有趣一点。我们用一个理想中的教育场景——“未来小镇”来描述我们的愿景,她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种教育生态,是一个非常理想又特别现实的地方,是一个人烟味十足、散发着教育科学芬芳的田野。学生在这样一种教育生态下,品格得到塑造,能力得到提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这是一道开放题,人人各有自己的答案。这几年来,我们一直从以下五方面进行构建和探索。

内心安全的成长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在内心恐惧、紧张、自卑、压抑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学好的。只有让孩子内心感受到安全的学校,才能让孩子愿意敞开心扉,真正的教育才能开始。

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强、多愁善感、敏感脆弱,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还没有很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情绪的自我把控能力,内心的安全感是他们的基本需求。所以,学校的教育真正要开展,就要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包容的、能够对其积极陪伴的更好环境。

每年12 月31 日是未来小镇的狂欢节,也是我们十一系学校的保留节目。这一天,老师们按照学生的愿望,穿上学生设计的服装,装扮成他们指定的角色,和学生一起欢度新年。2018 年的那一天,北京地区的最高气温是-3℃,当我被孩子们打扮成小天使,在严寒下强忍着颤抖出场的时候,孩子和家长一片欢呼。像这样围绕孩子们开展的小镇盛典有十个,它们让师生产生亲密感。所以在校园里,才会出现“超哥”“龙叔”“田妈妈”“一姐”等一大批学生喜爱的老师。李希贵校长说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只有建立了相互欣赏的师生关系、彼此信任的家校关系、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才能建立内心真正的信任。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哈蒂教授用15 年时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数据处理,涉及数亿名学生,获得800 多项研究成果,从这些研究中提取出138个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效应量,并进行排序,排在首位的是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另一个极重要的元素是教师对他们的期望。让孩子永远处于一种高期待的环境中,是让他能够走向美好自己的开始。面对千姿百态的学生,我们高度关注每一个:走不动的孩子搀着走;走不好的孩子陪着走;跑得快的孩子放开手。教师心怀期待,静待花开,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学校有一名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从初一到初二不断和家长闹别扭,并且以不学习来威胁家长。两年的时间里,我多次看到他的导师被气得偷偷抹眼泪。在这个孩子的背后,有一个教育联盟,是由他的18 位任课老师组成的,他们时刻关注着孩子的情绪,帮他从各种角度优化亲子关系。比如这个孩子在数学课上受到了小挫折,那么在其他课上的老师一定会给他提供一个机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当他在心理上有什么结,导师会第一时间帮助他疏理心情。就在这样的精心呵护下,孩子逐渐发生了变化。进入初三之后,终于和家长达成相互理解。之后的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成绩在中考时冲进了年级前三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坚信,即使最后他的状态都不佳,他也会在将来的某一个时间被唤醒。

不久前,学校“龙樾法庭”公开“审理”了一起“案件”,这是师生对一起违纪问题认定的公开辩论,出席开庭的学生近200 人。这类活动让孩子们知道,在学校里,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被倾听、被尊重,学校是高度尊重规则的。这种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的文化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悄然渗透。内心的安全换来的是学生不怕出错的探索和表达,这是学习开始的前提和保证。

激发梦想的课程设计

2016 级有这样三名学生——一名同学理科很好,他立志以后要去设计大飞机;另外一名同学,文化学科全面告急,但是非常喜欢舞台和艺术;第三名同学成绩平平,但是交往能力强,喜欢人文历史和法律,以后想当法官或社会工作者。这三个孩子同一年进入同一班级。面对这些基础不同、爱好不同、理想不同的孩子,学校如何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呢?

2010 年开始,北京市十一学校就在李希贵校长的带领下,进行了学校育人模式的综合改革,在国家课程实施校本化的过程中,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分层、分类、特需、综合的课程资源。龙樾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孩子提供了117 门学科课程资源、36 门综合实践课程、72 个职业的考察课程、9 门研学课程,建立起了具有鼓励性的过程性评估系统,形成了一个支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丰富的、平衡的课程体系。学生选课走班。课程体系的“丰富可选择”,在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道路上,开启了有意义的探索。上文提到的那个有造大飞机梦想的孩子,在物理课上不但选择了高端课程,还是物理粉丝俱乐部的骨干。2019 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十一学校本部高中继续着自己的追梦之旅。

初中阶段的孩子兴趣广泛,在这个时间段增加课程的丰富性、拓展学生的体验、建立更多的与当下社会发展的连接,帮助孩子打开视野,激发潜能、发现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学生“遇见”更多的机会?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文化课程多种方式的落地之外,我们还深入挖掘了多种综合实践类课程的育人价值。例如,每周末的职业考察课程就会带孩子们出现在各行各业的岗位现场;每周一次的名家大师进校园课程,每学期的外出研学课程、项目学习和非正式学习,都在努力为孩子创造更多高峰体验,为未来发展播下梦想的种子。

我们有一名学生是IT 大咖,在第三届校园龙市的创客展示环节震撼全场。因为介绍的产品内容太专业,很多师生都没听懂,但是在场的小米科技专家听懂了,说“我们就需要这样的人才”。这个孩子是机器人课的痴迷者,自己购置了很多专业设备,有一个家庭实验室。2019 年暑期,有两名同学被腾讯全资资助到斯坦福大学参加训练营;痴迷健美操的孩子在全国中学生锦标赛上尽情施展,并获得初中组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诸多的机会,让有不同潜质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当孩子有机会在学校寻找和开发自己的激情,才能让学习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段具有价值的学习经历。教育就变成了连接个人和喜好的桥梁,“它可以让人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可以让人一辈子都喜欢自己所做的事”。 选择,让学生从学习的“被掌控者”变成“自我启动者”。

联结世界的真实学习

同样的学习内容,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初中学段学生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形象思维逐渐走向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阶段,在这种思维进阶的过程中,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诊断测试等各个环节中,我们应该给孩子思维的进阶搭建台阶,让梯度缓一缓,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做的机会,通过动手,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促进知行合一。

记得在一次午餐时间,有一位教师告诉我,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学了一门课《线性代数》,之后就对这门课产生了很大的抵触,因为老师讲的他们都听不懂。后来机缘巧合他又听了其他老师讲这门课,课上各种动手、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感觉线性代数就是数学里最有用的部分了。同样的知识,不同的学习方式,带来的竟然是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王阳明看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是不是应该增加更多的“行”,让“行”来促进“知”呢。

学校对学生进行过“我最喜爱的学习方式”的调研。总结起来,有八大类:自主类、同伴辅助类、工具辅助类、实践动手类、成果输出类、评价激励类、网络学习类、传统背测类。这八大类反映出了孩子在这个时候的认知特点和认知需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竟然有那么多学生喜欢自主研讨、动手做和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设计方面我们的做法是,打开学科的边界,打开校园和社会的围墙,打开线上和线下的壁垒,打开课堂和生活的隔离。孩子面对真实的问题,在假设、实验、数据分析、反思讨论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通过学科内的大单元设计、学科之间的跨学科学习、基于问题的项目学习等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标准的学习”是李希贵校长带领北京市十一学校聚焦课堂教学的新一轮改革。老师们在不断学与教的探索中,聚焦核心问题、设计评价标准、制定量规、推送资源。放开学生的手脚,推进知行合一,展开有质量的学习。

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曾面向他们的学生招聘教师实习生。因为他们正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内容包括师生情和亲子情。于是,他们通过大单元设计,以“教师招聘”为主题,重构了学习流程。学生通过把自己假设为各大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应聘龙樾教师岗位、参加入职答辩、开展上岗实习的流程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第一环节的面试中,考查的是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第二轮面试考查的是如何理解亲子关系;学习过程中通过量规和标准,保证学习质量。学生在这样设计的课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实践,同时这也是一种职业生涯的初体验。

全面育人的教育场景

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再一次提出要注重德育实效,立德树人,“五育”并举。 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在学校教育设计中,如何挖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营造润物无声的氛围,为学生营造一个“高氧”的生长环境?我们聚焦了“人人”“处处”“事事”这三个关键词。

人人都有教育责任。在学校,全员育人是我们的责任。在龙樾大门的入口处,有块牌子,牌子上写着“进入校园您就是一位教师,请您:正冠、微笑、礼让、静音”。这是希望每一个进入学校的人都成为对学生有积极影响的老师。例如学校餐厅里的首席大厨师,他也是学生厨艺课程的老师,他的课程经常是第一时间被抢空。他的育人目标是:会吃、会做、会生活。

处处都有育人功能。在学校,每一个空间都要体现全方位育人的功能。我们的理念是,空间是我们的教育合伙人,每一个角落要尽可能发挥教育的作用。例如:学校进门的大厅正中央,高高悬挂的是一面鲜艳的国旗,影壁上是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旁边就是一个大地球仪,上方悬挂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条幅。这些环境布置告诉进来的每一个孩子,要永远心怀祖国,担当国家责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世界眼中国心,为民族复兴而读书。再如,学校的“龙樾闲余”是学生丢失物品和捐赠物品的集散地,自由存取,自我管理,营造“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教育环境。还有,学生自己经营的小镇龙mall,平时无人看管,所需商品扫码支付,是体验式的诚信教育。

这所学校还是一个学习社区、一本打开的百科全书、一个师生博物馆、一个同步云端的学校。

事事发挥教育作用。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学校,每件事都要努力挖掘全过程育人的理念,从校园生活的一千天挖掘生活育人的养分。在这个看得见又看不见的小镇里,有学生的六大小镇职能机构(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自主管理学院、法庭、龙商行、仲裁委)、五大实体(商店、龙市、创客中心、农场、线上小镇)、十大节日盛典、七十多个各具特色的工作室,N 种角色体验。这些都让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老师在学校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学校有系列的节日课程,每年的端午节学校会挂起艾草,当周的周一集会会跟大家分享这种传统习俗的由来。每次集会解散的过程,就是疏散演练的过程。每次的龙市,是师生家长共创共享的交换空间。校园农场被各位农场主承包,是生物课堂的延伸;司机老师养鱼池里的鱼,是孩子们生物课上的活体标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需要不断地挖掘校园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构建全面育人的生态。让学生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建立关系、服务社会。在真实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社会情感技能和性格品质。这是小镇的特有魅力。

自我超越的赋能组织

在龙樾,有三位特别的员工。一位是放弃高薪从阿里巴巴来的技术专家,他想有机会从甲方的角度研究教育对技术的真实需求;另一位是从清华大学辞职来的老师,她想体会和孩子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快乐,体验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为更多学生和家长解惑的快乐;还有一位放弃给驻华大使开车,到学校来为师生服务的司机,他要体验在校园里的规律生活,满足自己喜欢养花养草的乐趣,学校的植物墙都是他的,学校里,有一个“关园”那是他的天地,也是我们学校孩子们生物课上采集标本的地方。

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是在为生计奔波,而是在寻找自我实现和超越。怎样让组织保持活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和空间?李希贵校长的新作《学校如何运转》透视了学校组织的真谛。我个人认为,这个赋能的组织至少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扁平化、分布式、制衡型。扁平化、分布式、制衡型是十一学校的组织结构的特征。为了保持组织活力,尽可能化小预算单位,放权分责,“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战斗”。

二是灵活性。组织有生长,围绕学生需求可以不断生成自组织,让人人有机会走上前台。例如,我们的项目工作站,每一位教师都可以申请带着自己的研究项目进入项目工作站。学校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我们学习科学实验室、游戏化学习等项目都是出自这里。

三是透明性。组织内的信息透明,从而使每个人不再是等命令,而是能主动出击。每个人既是追随者又是领导者,大家协同工作,组织保持活力。

学校作为一个承担教育使命的组织,她的价值追求还应该体现在,像水一样的柔韧包容、道法自然、虚怀若谷和成人之美。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培养核心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我们的责任。

学生核心素养的龙樾表达

在践行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我们将核心素养校本化成八个方面:世界眼中国心、梦想家、自我管理者、科学学习者、体育艺术双技能、好搭档、感恩诚信、成长性思维,这是核心素养的龙樾表达。而龙樾学校的教育设计也以它为中心不断展开。

我们学校还有一名特殊的学生,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表达全体龙樾人对祖国的祝福,我们给它起名叫国强,它的姓来自今年开学典礼上随机抽中的一名学生的姓——陈。自从有了陈国强,孩子们一下子开心得不得了,就像家里多了一个二胎小弟弟或小妹妹一样。前几天,在家长群里,我看到一位家长竟然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了一个手感很好、可以抱起来的陈国强,而且还设计了陈国强的周边:头花、笔筒、钥匙链等,让大家非常惊喜。同时,我还看到一张这个家庭里的老二抱着陈国强在校门口的留影(见下图)。这张照片让我非常感动,它不但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家长对学校的爱,更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一所学校影响的不单单是一个人,还有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作为学校,又该用什么来回报这种信任和托付呢?

当我们的第一届毕业生离开母校的时候,学校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终身校友卡,我们希望学校给孩子们留下的是逐代传承的品格和终身成长的能力。我们也希望,学校不只是孩子家门口的好学校,它还能成为一个社会的学堂,一个可以携手周边社区持续学习的地方,一个引领家风、惠及社会的文明高地,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育人学校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