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武乡洪济院壁画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

2020-04-01左小迪李正佳

文物季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山墙温湿度颜料

□ 程 群 原 江 左小迪 李正佳

一、引 言

因山西武乡洪济院壁画存在险情,2019年8~12月,受武乡县文物管理中心委托,山西省彩塑壁画保护研究中心技术人员前往现场展开前期调查工作,对武乡洪济院壁画保存现状进行了详细勘察,并根据壁画存在的病害与险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

二、洪济院建筑及殿内壁画基本情况

洪济院位于武乡县城西30公里的故城镇东良村,占地面积780平方米。该寺院坐北朝南,主建筑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雄踞于1.5米高的石基之上,飞檐斗栱,明柱彩椽,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南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顶,门上有“永沐甘霖”匾额一块;东、西两厢各有廊房七间,使整个院落结构严谨,完整统一。1958年经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专家鉴定,该寺院为金代建筑,关于具体的创建年代尚未发现确切记载。1980年8月1日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济院内现存古代壁画主要分布在正殿、南殿。正殿东西山墙现存佛教故事画70余幅,南殿东西山墙及北墙绘有壁画34幅,加上南配殿内存放的已揭取壁画,合计约250余平方米。经现场调查了解,南配殿存放已揭取壁画是2013年洪济院实施保护修缮工程过程中揭取下来,为正殿和南殿山花墙和栱眼壁壁画(表1)。

三、洪济院壁画年代及价值

1.壁画绘制年代

院内共有五块碑文清楚地记载了元代迄今庙宇的历史沿革修缮保护的状况,为保护壁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信息。现场勘察发现,正殿,东山墙现存壁画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岁次甲寅三月上旬”,由此推断正殿东西山墙现存壁画为民国时期绘制。而在东山墙下部裸露出早期壁画,具体绘制年代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南殿,现存壁画,根据南殿墙匾上刻有“时大清光绪三十年九月阖社重修”字样,结合艺术风格与绘制特点,为清代晚期绘制的可能性很大。

(1)《重修洪济院记》,“……自大元皇庆二年(1313年),重构南殿一所,七架三楹,壁画十二圆觉释迦弥勒……今者,遗教沙门性发,雅号自然……于成化六年(1470年)孟秋之季,慨然爱心,重构正殿,一区七架五楹,内妆塑佛三身,绀像壁画八十四龛…………迄今甲寅(弘治七年,1494年)春结盖南殿……时大明弘治十年(1497年)岁次丁巳九月吉旦”

(2)《重修洪济院碑记》,“……武邑东良侯村落鼎足,右接铜城……旧有洪济院一所……屡有修葺……风吹雨蚀……基圯垣颓,不惟无以妥神灵……至癸卯春,有信士程公培德者,倡义重修……各倾己囊……各依旧基,补葺缮完……经始于癸卯(1723年)之辰月,落成于甲辰(1724年)之酉月,百堵皆兴……时大清雍正七年(1729年)岁次己酉三月吉旦”

(3)《重修洪济院记》,“……兴功于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之二月,一载而功始告竣……时大清嘉庆四年(1799年)岁次己酉七月吉旦”。

2.壁画价值

(1)从壁画题材与表现形式来看,均反映了佛教的经典内容,正殿壁画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佛教典故,有“船子和尚”、“立坛祈雨”、“妙语桂花”、“中师问道”等等。南殿壁画以十二圆觉菩萨和十六罗汉为题材,分别体现的是《圆觉经》中的十二位大士和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十六位大阿罗汉。

(2)从壁画的绘制技法与艺术表现来看,正殿东、西山墙壁画,图案艺术颇为简洁,白色打底,鲜用他色。画面淡雅素朴,景物以墨线勾绘,山石、树木、厅台、楼阁相间布置,一个茅棚、一座亭阁,一处院落,均以简练笔法,勾勒出建筑应有的特征与个性。树木寥寥几笔,显现枝繁叶茂,人物淡淡勾绘,顿感形象逼真。南殿东、西山墙绘制十二圆觉菩萨和十六罗汉,虽然笔法简略,但技法精到,尤其十二圆觉菩萨,人物刻画,表情各异,手持各类法器,或目视前方,或低头沉思,画面底部祥云缭绕,仿佛进入佛国仙境。

(3)从壁画描绘的建筑来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亭、台、楼、阁应有尽有,屋顶形制涵盖卷棚、硬山、悬山、歇山,建筑装修多彩辉煌,格扇窗、直棂窗相继出现。

(4)在正殿东山墙下部裸露出早期壁画,色彩鲜艳。在南殿东山墙和后檐墙个别部位亦发现有重层现象,即在表层壁画颜料层之下隐现早期壁画颜色,可以说非常难得,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表2 洪济院正殿、南殿壁画病害统计(单位:m2)

图一 正殿东山墙壁画大面积脱落

四、洪济院壁画病害调查

洪济院正殿和南殿壁画地仗层脱落、颜料层脱落、泥渍及水渍覆盖、裂隙与空鼓伴随发育、墙体底部酥碱、褪色等病害,面积较大,分布广泛,约占整个壁画的60%~70%(表2)。以壁画表面脱落病害为例,正殿东山墙壁画表面脱落面积约17.74m2(图一),西山墙表面脱落面积约7.64m2,南殿东、西山墙及后檐墙表面脱落共约12.65m2;正殿各壁壁画表面泥渍、水渍覆盖面积共约23.84m2,南殿各壁壁画表面泥渍、水渍覆盖面积共约16.08m2(图二),这些均极大地影响了壁画的外观和展示效果。而裂隙与空鼓伴生病害,普遍存在于各殿各壁壁画,其中,正殿东山墙裂隙伴生空鼓病害已十分严重,肉眼可见裂隙周围空鼓面积约5.98m2,裂隙最宽处约0.06m,局部壁画翘起远离支撑体,随时有脱落风险,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图三、图四)。

此外,南配殿存放的已揭取壁画,仅以木板支撑,除部分壁画置于钢架之上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壁画与地面近距离接触,对壁画长久保存十分不利。调查发现,壁画本体已出现变形、断裂、残缺等问题。

图二 南殿东山墙泥渍

五、壁画病害成因分析

古代建筑壁画病害与其自身材质、制作工艺密切相关,同时,受到古建筑结构变化、室内保存环境变化的影响,一些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亦对壁画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害。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常是导致壁画病害发展与蔓延的主要原因。

1.壁画材质及制作工艺

壁画的支撑体、地仗层、颜料层三部分密切相关,其中任何一部分的选材与制作技术都关系到壁画整体和局部的稳定性。经现场勘察,该寺院正殿东山墙壁画下部地仗层出现大面积脱落病害与此处壁画的绘制方法有关。此处脱落壁画恰巧处于重层壁画的区域,即在距地面1.8m以下,壁画结构从内往外依次为夯土墙、地仗层、颜料层(早期)、地仗层、颜料层(晚期),而在距地面1.8m以上,未保留早期壁画结构,这种结构上的差异或是导致壁画大面积脱落的因素之一。

根据研究和推断,颜料层中所用胶结材料比例失当是导致壁画颜料层起甲、粉化、脱落的原因之一。如果绘制壁画时颜料中掺加的有机胶结材料过少,胶结材料老化后失去胶结力,颜料在壁面的附着力以及颜料颗粒之间的固结力大大降低,致使画面粉化、掉粉、掉色;如果颜料中掺加的有机胶结材料量过大,胶结材料老化致使画面龟裂、起甲、剥离[1]。

2.建筑结构的变化

图三 正殿东山墙裂隙与空鼓

图四 洪济院正殿、南殿壁画病害统计柱状显示图(单位:m2)

正殿东山墙墙体在2013年建筑修缮施工时未进行维修,墙体失稳状况持续发展,现场初步勘察结果表明,东山墙左上部裂隙伴随空鼓病害与梁架压迫墙体进而影响到壁画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各殿壁画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雨水侵蚀,多处壁画存在大面积水渍和泥渍覆盖现象,继而造成壁画表面不同程度的颜料层脱落、画面模糊。可见,以上病害与墙体损坏和屋顶漏雨有着直接关系。

3.环境温湿度变化

任何材质的文物都有其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对于建筑壁画而言,其制作材料本身具有很强的收缩性,温湿度变化会造成材料收缩并导致细微构造裂隙,在潮湿空气条件下吸水膨胀,经反复作用后极易出现空鼓、脱落病害。壁画制作材料中的胶结材料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在高湿度环境下,这些动植物蛋白质是微生物的良好营养基体,而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过氧化氢等腐蚀性产物能与含铜、铝、铅颜料发生作用而加速胶结材料的老化,导致壁画颜料层强度降低,最终脱落[2]。同时,大殿壁画地仗层中的可溶性盐,在水分存在的情况下,会伴随环境湿度变化反复溶解、结晶,产生的膨胀收缩作用破坏壁画地仗层乃至颜料层,使泥质结构产生疏松酥朽,是造成壁画墙体酥碱,表面颜料层出现疱疹或疱疹状脱落的主要原因。经现场检测,洪济院正殿东山墙墙体下部相对湿度较大,有可能是该区域墙体出现酥碱的主要原因。

4.人为因素

洪济院在土地改革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先后作为仓库、学校使用,神像、古碑惨遭破坏,壁画上出现的钉钉,黏贴报纸、对联等痕迹,应来自于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损害,这是造成壁画表面出现大量面积不等、形状不同的地仗脱落、孔洞,刻画、划痕、涂写等病害的直接原因。

六、保护对策

基于洪济院现存壁画的病害情况,为更好地保护文物,提出以下保护对策。

1.及时改善已掲取壁画的保存环境,增加温湿度监测手段,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壁画翻转,以便观察壁画画面层的保存状况,对其开展详细调查,为壁画回贴上墙做充足准备。

2.加强壁画的日常监测与预防性保护工作,在正殿和南殿不同位置安装温湿度记录仪,对大殿内外环境进行实时监测,结合当地天气状况适时调整大殿内的温湿度,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夏秋之际,要根据温湿度监测情况及时进行通风除湿,保持壁画基本处于较为恒定的温湿度环境中,有效减缓文物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同时,对已出现严重裂隙与空鼓伴生的病害,应及时采取加固与支护措施,对于发育中的裂隙与空鼓病害采取定期监测的方式,定期记录裂隙长度、宽度,空鼓面积、程度等指标,作为适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的依据。

3.科学合理地开展壁画保护修复工作,洪济院正殿和南殿壁画病害类型多样,其中,已揭取壁画和空鼓严重壁画已面临安全隐患,应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其余壁画暂无结构稳定性方面的威胁,可以预防性保护为主,但地仗层脱落和颜料层脱落、泥渍和水渍覆盖等问题已经影响到壁画的完整性和艺术性,适当进行本体保护修复,可阻止壁画病害进一步发展,减缓文物的衰老。

4.加强古建筑的日常保养和维护,定期评估古建筑本体结构的稳定性,确保建筑完整,避免因古建筑残损而造成其附属文物遭受不必要的损害。

[1]李最雄《敦煌壁画中胶结材料老化初探》,《敦煌研究》1990年第 3期,69~83页。

[2]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文物出版社,2009年3月,第305页。

猜你喜欢

山墙温湿度颜料
一种智能化电热处理炉用温湿度传感器的变送器
打翻了颜料瓶
文物展柜内环境温湿度的调控与监测
蛋鸡育雏育成舍环境控制技术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在医院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绿山墙的安妮(五)
绿山墙的安妮(四)
绿山墙的安妮(三)
绿山墙的安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