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自己
2020-03-31黎鸿
黎鸿
以文化人——我们在自己的世界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挣脱旧的自我,蜕变成一个全新的我。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我们只要摒弃那些喧闹的浮躁,寻找一份安静的纯洁,就可以收获那份属于自己的幸福。这就是人生的秋天,金色的秋天!(富润屋,德润身。)
中华传统文化源于“天人合一”的《周易》思想,将人与自然世界归于太极的阴阳五行,逐步分化出了侧重顺其自然的非常“道學”、推行中庸规矩的入世“儒学”、倡导欲望节制的出世“佛学”,以及深入人的心性的“宋明理学”,就此共同搭建起中华传统文化“五位一体”的宏观思想主体。而且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于开放包容中,兼收并蓄地汲取了西方重“器”的思想及方法,不断充实并弥补着自身在实用精微上的不足。尤为重要的是,一个站在“为了全人类的幸福”立场,源于西方却被西方人自己所忽视甚至排斥,具有人类物质与精神追求终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于近百年前便融入且作为中华文化思想的时代牵引,正确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
1 中华文化之佛学文化
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佛,意思是“觉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的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2014年3月27日,巴黎)习近平主席访问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有关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演讲。在演讲中,习主席主要论述了3个问题。第一,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第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三,以文化人,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主席的访问与演讲,创造了多个第一:首先,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其二,中国国家元首在世界舞台上第一次以文明发展为主题发表公开演讲;其三,中国国家领导人前所未有地全面论述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与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称之为“历史性访问”。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根据他的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这两段有关佛教中国化的教科书式的精确叙述,是源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习主席多次提到佛教也有着深厚的现实背景。近代以来,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今天,儒家文化的制度性传承仍然没有建立,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现状与人们的期待也有很大的差距。在儒释道三教当中,佛教的发展相对较好,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最重要载体。而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佛教,也日益建立起这一文化自觉,主动投身于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洪流之中。
当下中国,很多人因为学佛而堕入迷信者不少,这不仅仅是指那些学佛的人,也包括哪些度入空门的出家众。在学佛与佛教二者之间,搞不清他们的关系,往往混为一谈。造成这种不清楚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认真去读释迦牟尼留下的经典。如果真能静下心来读读比如《金刚经》《楞严经》《无量寿经》等不可思议经典,什么都弄明白了。(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其最精深的地方莫过于倡导一个和谐世界。而这个和谐世界是建立在人人平等,人人有住房有饭吃有衣穿上,而所说的无神论,只不过是告诉大众要想实现这个理想,不要想有什么救世主,不要把美好的向往寄托在等靠要上,要通过艰辛的努力去创造,去奋斗。而这些内容,释迦牟尼佛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他明确的告诉众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改造命运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修行。佛不说一法,也不度一人。若说有佛法,都是虚妄,也是在谤佛。
由此可知,作为共产党人,跟着释迦牟尼学为人、处事、为百姓谋福利,有何不可?听释迦牟尼的话,做一个不贪、不瞋、不痴、不慢的人有何不好?不能因为听了释迦牟尼的话,自己就变成了佛教徒,就以为自己违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变成了有神论者。这其实是对马克思无神论的曲解,也是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标签化,这就是非左即右的真迷信,也是愚痴的真表现。
2 佛学文化之佛教
佛学即佛法之学。自其探讨方向而言,通常侧重于思想体系、源流、发展之阐述等;自其内容范围而言,除佛陀所宣说之教法外,亦包括其以后之弟子、后世宗师、历代学者,以佛陀之教法为依据,加以解说、抉择、阐论之佛教各种宗要学说。又若就教法内容之类别而言,佛学统括理论与实践二方面,包摄教、理、行、证四法。至于现代所称之佛学,则是为将佛法流行人间,化度新学根器众生,或为因应时代学术潮流,而强调以新方法加以整理,并作有条理、有系统之说明,而使之学术化者。
佛陀将教法授予弟子,弟子们辗转传至后世,所结集之经、律、论三藏内容,不外剖释宇宙现象、人生真相,示导如何解脱以达究竟安乐之法门。故佛学所探讨之主题,系以人生解脱为中心,兼论及宇宙之问题二大部分。
学习(和研究)佛学,当然就要讲到佛教,因为佛学是佛教的经典,讲佛学就是讲佛教的学说。但是佛教和佛学的概念还有一定的区别。佛教是一种宗教,除了有其完整的教义之外,还有一整套制度、仪式、信仰。而佛学则专指佛教典籍中所包含的学说,是佛教各种流派所遗存下来的学术著作和学术理论,内容大多是探讨宇宙、人生、社会的一些根本问题,涉及哲学、科学、宗教学、思维学(心理学)、语言学、艺术学诸多学术领域。我国的佛学博大精深,典籍汗牛充栋,其理论深邃幽微,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份。
3 佛教之净土宗
净土宗思想宗旨,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着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又称为念佛宗。中国净土宗从庐山慧远大师倡导净土思想,历经北魏昙鸾、唐朝道绰、慈愍等大师的大力推弘,随着时代的迁移,愈为后代人所奉行,是影响中国佛教民间信仰最为深远的宗门。
比起生命时长,生命质量更重要,对于处于生命末期的医疗照护水平和方法更应该得到重视和提高。净土宗在减少老年人痛苦,以相对的“善终”的方式,尽量减少痛苦地离开这个世界方面已经深入社会各个层面。这个沉痛的问题,是每个家庭早晚都要面临的问题,因此希望社会关注,减少老人的痛苦。佛学符合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又降低对物质的完全依赖,还能传扬传统文化,教化社会,维护老年尊严。
4 佛教之安养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年化社会,未来的二十年当中将达到顶峰。社会需要承担起对这些老年人的安置问题,国家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养老事业当中去,很多地方建造了许多老年公寓和各种养老的服务中心。
老年人群体当中信佛的人占了很大一部分,尤其以修学净土宗的居多。修学净土宗的就讲究临终一念。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临终之时没有好的因缘,障道因缘现前,迷惑颠倒就很难往生西方净土了。如果有可以提供养老、修行与临终助念关怀为一体的佛教安养院,对于净土同修来说是多么殊胜的一件事!正因为如此,弥陀佛教安养院应运而生,成就广大同修的往生大愿。心理决定生理,人的心态决定身态,真正的健康要靠自己的觉知。培养正确的认知,只有养心、养性的文化养生才能达成健康的效果,“文化养生”才是健康体魄的守护神。佛学安养完全具备这样的完整体系,实践证明在当代养老方面再次复现社会价值。
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伴随着人民很多焦虑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到了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代,而这个不均简而言之就是“养小送老”的问题。佛教参与养老古已有之,历史上,佛教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由来已久,从梁武帝设孤独园以恤孤幼,到武则天设立“悲田养病坊”以收容贫苦残疾无所依靠之人,再到宋明时期的“福田院”“居养院”,直到当代的“人间佛教”思想下的寺院安养院等,皆以“慈悲济世”为依止,奉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切实帮助社会共同解决养老敬老助老问题。
佛教养老更多提供的是精神关怀以及临终生命关怀,这在机构养老是很难做到的,而佛教办养老本身就是一个接续传承。佛教要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发挥好佛教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着力为出家众及其父母以及佛教居士解决好养老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佛教养老必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佛教养老道路。
五台山普寿寺清泰赡养园:养老院一部分有寺院学生的父母、师长,另外也有一些孤寡老人,不仅给予老人物质上的帮助,还运用佛法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抚慰。
福建吉祥寺养老院:这座藏于深山的佛教寺庙因面向社会免费收住老人,目前已经生活着几百名老人。这些老人来自各个地方,有些无人赡养,有些生活无法自理,养老院为他们提供了安身之所。
福鼎资国寺弥陀村安养院:资国寺致力于奉献弥陀村的建设,是作为服务于社会的一项标志性工程。积极践行人间佛教的精神,努力打造人间净土。能够容纳社会老年居士、老年出家师父和出家师父的父母可达1100多人(床)。
5 养老之安养
随着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需求和市场环境的成熟完善,将推动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机构的兴起与发展,养老产业已经成为朝阳产业。
双缘安养模式,被媒体誉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养老院”,充分说明佛教界在助老养老和临终关怀方面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彰显了佛教慈悲济世、普度众生的精神内核。当看到老人们在这里幸福安详地生活,整个安养院充满喜乐、光明、希望,没有暮气、死气、怨气,一片祥和、其乐融融。在双缘安养院,老人就餐时吃的是津津有味、非常满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这在其他养老院是看不到的。原来,让老人如此幸福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有法味和美味。每天念佛、闻法共修,生死大事已经解决,心情舒畅了,吃嘛嘛香。几位电视媒体人赞不绝口。(CCTV发现之旅《筑梦中国》栏目组制片主任)黄炳锋说,如果不实地采访,我们很难想象这里的一切,老人们这样幸福快乐!
渤海双缘安养院:念佛养老,是这家安养院的特色。佛号声声,整个安养院一片喜乐光明。因为老人有了往生成佛的希望,所以没有了对死亡、衰老的恐惧,没有了焦虑、寂寞、怨气、死气、暮气。是一座典型的医养结合、信仰与养老结合的佛教养老院。
孝义双缘安养院:制定了严格的发展章程与股权设计,以公益性为首要,保障双缘安老模式不变质、不走样,以助老人安度晚年、成佛往生为首要目的,让老人、家属、来奉献的莲友们(义工)彻底安心。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养老问题的日趋突出,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人会不断增加。佛学净土宗以传统的佛学思想为基础,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提倡善恶报应、因果相遁、业报轮回等说教,并以戒律、戒条作以规范,深入人心,渗透社会各个层面,对于社会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為安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支撑。安养在助老养老和临终关怀方面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有利于缓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全球化交融的关键节点,继承和发展老龄安养事业,必将凸显中华文化思想(包括佛学)在人类现实及未来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世界社会提供了一个具有阶段性示范意义的人类思想完整体系。
医护,养老,传统教育,佛学修行结合,让护工真心护理,老人心里安稳。一颗善良的心,和谁相伴都能长远!因为懂体谅,懂包容,懂尊重。安养院真正在为国家分忧,为人民谋福,替社会行孝,为自己积德!佛学适合老年人!一旦具备了慈悲,就远离了苦痛。一旦具备了智慧,就远离了迷失。于是在生命传承的脉络中,人们的使命和愿景,将被这种能量所唤醒。生命的份量得到提升,并将拥有一个独特的此生!
秋风送爽、炎暑顿消、硕果满枝、田野金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好像季节交替)秋天阶段。开启人生秋季,都会有自己的收获。自我的收获是无限的,愿我们做自我收获里的践行者。
生命是一场慈悲的盛宴、一场智慧的盛开!
安养的经济价值(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日趋成熟的消费者“嗷嗷待哺”,使这枚产业金币闪闪发光。而金币背后一面的挑战是:中国养老政策碎片化,产品内容碎片化,特别是专业人才的匮乏,服务意识的薄弱,无法消融的中国消费者信任危机。
更好地结合老龄和安养“双引擎”发展主体(各类市场主体)的作用,善于通过改革破除佛学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佛学蛰伏的发展潜能,适应中国超大规模经济和市场新的比较优势甚至绝对优势正在形成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军,《全态系争战》,2019.4
2.致良知书院,习近平:佛教将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2019。
3.张文勋,《人类智慧之光——走进中国佛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