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

2020-03-31刘岩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34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势

刘岩

摘  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快速,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予了高职院校发展新的空间。在“互联网+”背景下,本文以“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为研究核心,分析阐述了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的资源性优势,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管理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信息化建设  优势  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ir overall teaching level has been constantly improved. The arrival of the "Internet +" era has giv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 new space for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this paper takes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as the research core,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faced b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Key Words: "Internet+";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dvantages; Countermeasures

1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管理信息化优势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的社会发展经济形态。“互联网+”运用新技术达到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互联网+”运用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实现多种创造。在“互联网+”的管理中运用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通过与各个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强化了新型业态的创造,打造了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互联网+”为管理提供了智能化的技术支持,是新经济时代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促进各个行业提质增效升级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在“互联网+”背景下,各个行业的管理都获得快速的进步。“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一座学校、一个老师、一个教室都会纳入到系统化的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中,“互联网+”背景强化了教育实践与教育结果的有机融合。在学校管理上,实现了多种资源的合并应用与整合应用,实现了教育加互联网的良性循环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有了更多的资源,教育模式和教育管理开始实现新的突破。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互联网教育与管理的融合。信息化管理真正体现了新时期信息化发展的优势。高职院校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管理中,有利于教育工作更加符合现实要求,也有利于教育工作提高整体效率。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发展而言,“互联网+”背景下,学校管理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是真正实现快速进步的重要路径,也是互联网与教育高度融合的体现,更是互联网与管理机制融合的体现。

2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的整体效率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包含的内容较多,例如学籍管理、档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生行为管理、学生宿舍生活管理、资助管理、心理健康咨询、就业指导、素质教育、国防教育等内容。这就要求在管理过程中要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高职院校在新的时期面临新的环境,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学生管理发展的要求。传统模式以人工管理为主,多数管理内容都是以人为的操作为主,管理过程中沟通不畅,影响了管理工作的质量,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准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在信息化建设中采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建立专业化的管理方式,更有利于管理的快捷和溝通的顺畅。新时期高职院校向着多元化发展,学生管理的内容不断创新,动态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同时学生结构的变化,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都对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纳入到系统化的平台,每项内容有专门的模块,每项管理都能够按照时间向前推进。例如在学生的请假管理中,根据电子信息录入,可以有效完善审批手续,学生病假、事假都能够根据信息化管理的方式,第一时间确定具体要求。再如学生的考核方面,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学生一学期考勤情况一览无余,有无迟到早退旷课现象都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第一时间展现出来。

2.2 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的精准度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快速,整体水平获得了提升。高职院校在革新教育教学理念时同样注重学生管理。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高职院校从基础工作做起,强化学生信息化管理,将学生信息化管理放在重要位置,突出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例如高职院校中学生学籍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在学籍和档案管理中,要求信息精准,内容详实。传统的档案管理,采用的是信息录入方法。新时期的学籍档案管理可以采用智能化技术,可以融合AI技术,建立系统平台和模块化管理模式,实现学籍和档案管理的完整应用和实时调取。“互联网+”是多种技术的融合,既有基础性的信息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又有高端的信息技术,例如云端存储技术等。运用这些技术能够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纳入到系统化的发展空间,既有基础信息建设,又有信息的长效机制建设。特别是在学生信息管理的精准度掌控上,高职院校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档案的项目内容,根据项目内容对学生整体情况进行评估,有利于在就业过程中,更好地发掘学生的优势,发挥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优势。

2.3 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科学构建学生管理的流程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既要求按照标准化的模式进行推进,也要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包含的内容较多,各个部门有分管的责任人,例如学生考试管理、学生寝室管理、学生日常管理、卫生管理等贯穿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学生将管理流程纳入到系统化的模式中。每一个流程按照时间段向前推进,每一个流程的内容有专门的负责人,每一个流程的参与者都有明确的规定。通过信息化建设学生管理流程呈现出稳定性发展状态。教师职工根据管理流程进行工作,学生也能够根据学生管理流程选择学习的时间和生活的方式。例如在学生就业指导中,运用信息化建设,可以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学生档案资料反映出学生各个年级获得的成绩、参加的活动,具有哪方面的能力,具有哪方面的优势,是否旷课迟到早退,每个学期的奖学金情况,将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就可以做出学生的综合评估报告,为就业指导提供技术性的资料。再如在素质教育中,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开设了素质培育的多项课程。例如商务英语、计算机教学、形体训练课等,根据信息化操作模式,将这些课程架构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既节省了时间,又更好地利用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

3  “互联网+”时代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正确认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

高职院校的发展依托于资源型优势。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就要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坚持新时期的发展性思维,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管理的优势,为学生管理工作创建有利的条件。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学校的领导者和具体活动的组织者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带来的优势。“互联网+”能够将多种资源融合在一起,而学生管理的具体内容中也可以强化多重资源的融合。例如教师的课程设计,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参与程度等,都可以运用信息化建设进行操作。学生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的模式实现学习的管理。例如学校可以开设MOOC,让学生参与到信息化学习过程中,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开辟出辅助性知识的学习空间,增加多种知识学习。高职院校在推进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注重教师和职工队伍对信息化的应用,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职工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使教职工和学生能够纳入到同步管理的进程中。例如學生日常管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云空间,实现多种信息的平台化建设,让参与者都能够在同一个空间里进行监督和评价。

3.2 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一定要立足于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信息化管理需要建立精细化管理模式。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义务,在管理过程中突出针对性和专业性管理,促进管理质量整体提升。例如在素质教育中,学校建立素质教育交流平台,运用信息化技术选择专业化的平台建设,每一个素质建设教学内容都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负责平台建设,学生在素质教育学习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利用电脑、移动终端进行学习,运用云课程进行学习,这些方式都符合当前学生发展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倾向于这种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内容,在课程设计上进行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访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素质教育管理者通过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这些真实的教育资料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不是基础建设的层面,而向着高端的智能化模式推进,在智能化建设中,重点就在于构建专业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实现模式上的创新。学校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建立起教学一体式的发展方式。

3.3 强化信息管理的硬件与软件建设

高职院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注意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统一发展和同步发展。高职院校在基础建设上强调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投入。学校要重视技术投入的程度。学校拿出专项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更换和改进,在软件建设上要运用新科技水平对软件技术进行更换。例如计算机的基础配备上,选择集成化较高的计算机设备。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技术上突出各种信息的内部共享和有效应用。强化高职院校的管理理念,创新流程,优化管理团队,重组管理手段。通过软件项目和基础设施的专业化设计实现信息化水平提升。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管理加技术是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的过程,学生管理的内容多、信息多,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技术建设水平有利于实现精细化管理。实践中,突出技术性投资,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计划,针对需要的多种元素规划出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明确信息化发展的指引方向,确保资源投入,实现信息化发展不断赋能性操作。学校可以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信息化规划,也可以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做培训。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倡导教师和员工掌握信息化技术,在学生管理方面实现技术与具体内容的有机结合。

4  结语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发展备受关注。高职院校的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的环境中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实施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有利于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信息化建设中,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坚持现代化的管理原则,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效率,运用信息化技术优化管理工作的多个流程,突出管理的实际效用,从根本上转变管理理念,加强信息技术的优质化应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使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连接,使信息化建设能够真正系统全面地实现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一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南方农机,2020,51(9):237.

[2] 崔源."互联网+"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创新路径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20):297-299.

[3] 潘金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的调查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492.

[4] 蔡颖雯,万振环,陈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的调查思考[J].高教论坛,2017(5):93-97.

[5] 蔡颖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7.

[6] 苏杰.某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宁:广西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势
矮的优势
画与话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