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2020-03-31许林王湛昌陈宝林李清源傅劭况红玲魏鸣徐洪亮徐建刚谢焰锋姚传武陈卫东杨守坤
许林 王湛昌 陈宝林 李清源 傅劭 况红玲 魏鸣 徐洪亮 徐建刚 谢焰锋 姚传武 陈卫东 杨守坤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20)06-0087-04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边坡处理、植被恢复及养护管理的要求。本规程适用于武汉地区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其它地区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6453.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T-50330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Z/T 0219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BJ 08-75-1998 垂直绿化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破损山体:由于采矿、采石、道路施工、水利建设、自然地质结构不稳定等因素造成损坏的山体(场地);
边坡:岩体、土体在自然重力作用或人为作用而形成一定倾斜度的坡面。削坡:为防止土质斜坡滑坡或岩质斜坡崩塌,营造植被恢复的条件,而降低边坡坡度的过程。滑坡: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
客土:非当地原生的、由别处移来用于置换原生土的外地土壤,通常是指质地好的壤土(沙壤土)或人工土壤。
挡土墙:依靠墙体重量抵抗土压力和下滑力的砌石或混凝土墙。
植被恢复:通过人工或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等手段营造出植物长久生长的培育基础,使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的过程。
整地:植苗或播种前清理造林地上有碍于造林作业的地被物或采伐剩余物,以蓄水保墒、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为目的而进行的局部或全面的翻松土壤措施。
树种配置:营造混交林时混交树种的比例及混交方式。
造林:在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有林地上通过人工措施形成、恢复或改善森林、林木、灌木林的过程。
垂直绿化: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缘植物及其他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山体断面、各种构筑物及其他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
4 基本原则
安全性原则:应根据破损山体的地质资料和现场勘察的实际情况,采取排险、固坡、加筑挡墙等措施,消除山体滑坡、随时崩塌等隐患。生物多样性原则:遵循生物多样性原则,尽可能采用多种植物以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形成自然演替的植物群落。植物种类选择原则:选择耐干旱、瘠薄、适应力强、根系发达、生长迅速、枝叶稠密、自我更新能力强的植物种类,优先考虑乡土树种。
5 边坡处理
5.1 地形整理
对于坡度45°以上陡峭的坡面,通过爆破等技术手段将其修整为缓坡,增加坡面的稳定性。对于松动的岩石,通过人工排险将其排除,防止滑落。
5.2 挡土墙修整
在完成地形坡面整理后,对整体山体采用削坡平台的方式进行处理,以防滑坡现象发生。沿山脚、山腰、山坡高处用当地山石修建高约2 m,厚0.8~1.0 m的挡土墙,在挡土墙内预留排水孔。
5.3 排水沟整理
明沟排水:利用坡地汇水纵横开沟,内外联通,排除积水。暗管沟排水:在地下设暗管或用砖石砌沟,借以排除积水。地面排水:利用场地自然坡面排水至边沟,最后将水汇入自然水面。
6 植被恢复
6.1 景观栽植
(1)植物选择:优先选择种子发芽力强、苗期抗逆性强、易成活的乡土树种,参见表1。以马尾松为主,结合刺槐、复羽叶栾树、枫杨、朴树等乡土植物组成混交林。
(2)土壤改良:对场地进行清理,除去较大石块。利用山体被剥离的表土,由运土机配合人力进行表层覆土,土层厚度约5 cm。对树穴土壤进行更换。树穴用土按客土、肥料、沙4∶1∶1的比例进行混合,其中肥料主要为纤维素含量高的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3)树穴开挖:应在表土覆盖之前进行。采用坐标网格法定点放线,在地面上用白灰标志出树坑。树坑采用50 cm × 50 cm规格,深40~50 cm,应挖鱼鳞坑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土壤在下坡方向围成一圈,突出月牙形,整个树坑呈四周隆起、中间凹陷的形状。
(4)栽植:见GB/T 15776的要求。
6.2 三维网喷播
(1)坡面清理:清理作业面杂物及松动岩块,对坡面转角处和坡顶的棱角修整呈弧形,尽可能平整,使凸凹度平均为±15 cm,最大不超过±30 cm。在坡面上开横向槽,增加三维网附着力。
(2)铺网、钉网:网面朝上,贴坡面自上而下进行铺设,上端延伸约50 cm,埋于土中压实。相邻网面相互搭接,搭接宽度不少于10 cm。在坡脚、坡顶、搭接处采用8 mm U型钢钉作为主锚钉固定,间距50 cm。其余部分采用6 mm U型钢钉、8 mm U型铁钉、木桩或竹桩作辅锚钉固定,间距100 cm,交叉固定。
(3)覆土:将细种植土均匀覆盖于铺设好的三维网上,覆土厚度至少高于网面12 mm。
(4)植物選择:见表1。
(5)喷播:喷播基质由泥土50%~60%、黏合剂10%~20%、有机质10%~20%、化学肥料5%~10%、保水剂5%~10%混合搅拌形成,泥土使用前进行晾晒、粉碎,过筛除去大于25 mm的颗粒。用专用客土喷播机自上而下进行喷射,喷口与工作面保持垂直,距离0.8~1.0 m,一次喷幅宽度5.0~6.0 m。客土厚度不小于5.0 cm,遇岩质坚硬坡段可适当加厚。植物种子在表层喷射时加入,喷射厚度2 cm。
(6)覆盖:喷播后用草帘覆盖保湿。
6.3 挂钢网喷播
适用范围:适用于坡度大于45°的坡面修复。坡面清理:见6.2.1,对于坡度陡峭的坡面进行分级处理,形成多级台地。铺网、钉网:先在坡面上打孔,将钢网开卷铺挂在坡面上,用φ15 mm的钢筋按1 m间距交叉锚固,注意网面衔接。坡顶用φ20 mm以上的钢筋固定于混凝土基础内。填充:将黏性土与复合肥组成的混合土均匀填充于网内,平整坡面。植物选择:参见表1。喷播:参照6.2.5的要求。覆盖:参照6.2.6的要求。
6.4 客土喷播
适用范围:适宜于坡度平缓(30°以下)、地质结构稳定、土层瘠薄的坡面修复。坡面清理:参照6.2.1的要求。植物选择:参见表1。喷播:参照6.2.5的要求。覆盖:参照6.2.6的要求。
6.5 成品植被毯
适用范围:适宜于坡度平缓、土质较好的坡面修复。坡面清理:参照6.2.1的要求。植物选择:参见表1。植被毯运输与保存:运输过程中进行降温处理,运送到施工现场后尽快卸载于阴凉处,超过36 h铺设,应将毯卷摊开存放。铺设:铺设时边缝纹路对接整齐,不能重叠。铺设完毕后全面碾压或人工踩压一遍,并浇水至土壤湿润8~15 cm。
6.6 垂直绿化
适宜于坡度大于75°的坡面修复。应按照DBJ 08-75-1998的要求,植物选择参见表1。
7 養护管理
(1)灌水:植株栽种后连续灌定根水3次,时间分别为当天、3 d、7 d,并覆盖植物秸秆以保持水分,根据现场干旱程度连续3~5年内需进行灌水养护,注意节约用水,减少土壤冲刷,保持土壤结构。
(2)施肥:在种植前,应结合整地预先施入有机肥。在苗木长齐后,需适量追肥。
(3)除草与病虫害防治:除草:用割冠法控制杂草,每年2~ 3次,对恶性入侵杂草(如一枝黄花等)应清除控制,尾矿库不进行除草。对造林苗木进行检疫,避免从外地引进有病虫害的苗木。如发现有病虫害发生,应及时进行防治,防止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参见表2。
(4)培土:对坡度大、土壤易受冲刷的坡面,暴雨后要认真检查,尽快恢复原有平整坡面,培土后应压实以保证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
(5)补植:有植物死亡时,应及时补植。补植苗木要求在高度、粗度或株(丛)数等方面与周围植株一致,以保证苗木生长的整齐性。
(6)边坡工程养护管理:应按照DZ/T 0219和GB 50330。
(7)排蓄工程养护管理:应按照GB/T 16453.4。
(责任编辑:郑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