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定义的国际新思考
2020-03-31李葆明
李葆明
我们当前的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孩子们负担太重、死记硬背、睡眠不足、运动缺乏、不注重创新思维训练……高度应激导致相当多的孩子产生了精神方面的问题。
现在,大家很重视教育神经科学或教育脑科学,期待运用脑科知识或原理来解释或指导中小学的课堂教育。教育脑科学首先是面对教育问题的脑科学研究,其次是基于脑科学原理的教育创新研究。教育脑科学从这两个方面来开展,才比较符合我们现在的国情,前者可能更加迫切。
教育脑科学重要的是要面向教育问题。过去几十年,脑科学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脑科学的基本原理对教育实践会有一定的启示,但简单地把脑科学的东西直接应用到课堂教育需要慎重。正如杨雄里院士所说,我们的脑科学现在还不能对课堂教育有直接应用。但是,脑与神经系统的一些基本工作原理,对我们的家长、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思考我们的基础教育的问题,一定会有触动和启发。
那么“智力”和“智慧”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智力”和“智慧”这两个词对应的英文单词是不一样的。“智慧”的概念范围更广。现在的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强调孩子的智力教育,甚至连智力教育都谈不上,只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教育,对“智慧”教育关注的不是很多。“智慧”概念可以有很多方面的定义,有哲学的、宗教的、文化的和民族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对“智慧”的理解和定义也不大一样。传统心理学关于“智慧”的三个定义,它们都强调智慧的终身学习和培养。
智慧的定义之一:“智慧”指包容和团结的精神,自我超越的精神;解决社会心理危机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智慧也是成熟的标志,成为一种晚年的美德。
智慧的定义之二:“智慧”指辩证思维的能力;有基于经验和案例进行归纳推理的能力;同时,智慧代表着成年或老年期心理成熟的高级水平。
智慧的定义之三:“智慧”指对开放性问题的思考和推理能力。开放性问题就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是关于怎么思考,怎么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传统心理学关于智慧测量的方法和量表有很多,不同的测量方法强调的重点和核心内容不同,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量表强调“你是谁”,是关于“人和人格”方面的问题。第二类量表强调“你身处何处”,是关于你与社会的互动能力、态度和方式的问题。第三类量表强调“你如何思考和行动”,是关于“元认知”能力方面的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反人类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互联网上错误信息的广泛扩散;科技研究的道德与伦理的缺失。现在世界在变得越来越好,可是世界也在变得越来越糟。因此,国际社会、知识界、科学界呼吁知识谦逊、思想开放,呼吁更大的智慧。
近年来,国际学者对“智慧”概念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定义,提出了关于“智慧”的新模型。首先,智慧研究学者们对“什么是智慧?”(智慧的工作定义)进行了问卷回答。按照得分高低,智慧至少包括以下18个要素:亲社会性、平衡/辩证逻辑、透视/远见、语境能力、自我超越、道德素养、判断力、知识谦逊、反思、同情心、经验知识、深度洞察、普通知识、对不确定性的应对、审慎、智商、镇定/自我控制、一般人格特质。可以看出,智商在智慧要素中排在后面。换句話说,智力不等于智慧。
其次,学者们对应对生活挑战必需的“智慧”要素进行了问卷回答。按照得分高低排序如下:透视/远见、知识谦逊、镇定/自我控制、语境能力、自我超越、亲社会性、反思、同情心、道德素养、深度洞察、平衡/辩证逻辑、经验知识、判断力、对不确定性的应对、普通知识、审慎、一般人格特质、智商。特别要强调的是,当你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时,智商显得最不重要。
智慧是有道德基础的。智慧的道德特质包括:博爱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群体内的合作精神、共同从善的精神、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平衡精神。现今,我们的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倾向于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构成智慧的更加重要的要素和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德育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智慧教育。
情商、换位思考与智慧是什么关系?情商与智慧是相关的,一般说来,情商越高智慧越强。但是,情商不是智慧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换位思考与智慧的相关性非常高,近50%的学者认为换位思考是智慧的必要条件。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换位思考(平衡的立场)应该是智慧的最重要特质之一。
“智慧”是需要终身学习的。那么,“智慧”发展的途径有哪些?学者们认为,直接学习、间接学习、外部非社会资源、外部社会资源、个体的内在资源是智慧发展的五个主要途径。其中,外部非社会资源包括生活经历、教育程度、精神气质;外部社会资源包括社会学习、行为观察、寻求咨询与帮助;个体的内在资源包括个人资质,例如经验、耐心和先天特质等等。因此,智慧成长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
基于全球范围内的问卷调研,以及2019年在多伦多召开的专题会议,智慧研究学术界提出了关于智慧的新模型,即“透视的元认知”模型(Perspectival Meta-cognition Model, 简称PMC模型)。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提出的概念,即对认知的认知。例如,我们在学习时,既要进行各种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思维等等),又要对各种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这种对自我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被称为元认知。
前文提到的智慧要素中,透视/远见、知识谦逊、语境能力、深度洞察、平衡/辩证逻辑、对不确定性的应对属于智慧的元认知范畴;亲社会性、同情心、道德素养属于智慧的道德范畴;反思、经验知识、判断力、普通知识、审慎、智商则属于智慧的认知范畴。“透视的元认知”包括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观点的平衡、知识的谦逊、语境的适应、多重的视角。通俗点说,智慧体现在你要有平衡的观点、换位思考的精神;要知道自己不知道,要谦逊和倾听,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要有语境的适应能力,有多重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对智慧的定义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如果把“透视的元认知”比作猫头鹰的头部,语境文化和道德特质就是支撑它的两个翅膀。智慧的PMC模型为什么重要?首先,它是理解和实施抽象道德概念的基础;其次,它使人们看得透错觉和假象,辨别出虚假;再次,它是生存攸关的合作与未来规划的需要。所以,PMC模型对个人、集体、社会和国家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远见,看不到未来,就不会有前途。
我们都非常熟悉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有些人自信满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身处愚昧之巅。随着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地发觉自己其实很多是不懂的,宛如跌至绝望之谷。从此,他们开始爬向智慧的开悟山坡,从“知道自己知道”向“不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迈进,达到“大师”水平。智慧是终生修炼的东西,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到达到“大师”境界。所以,智慧被称作晚年美德,道理就在此。
很多老师问,德育课该怎么来教?德育教育如何能贯穿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去?我觉得,家庭、学校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幼儿园、小学的孩子们年龄小,大脑可塑性大,你怎么教,孩子的大脑就会怎么长。要让他们不仅聪明,而且有智慧,包括平衡的观点、多重的视角、换位思考、不能要太自私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教的。我认为,智慧教育应该作为是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