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法在中职《统计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2020-03-31吴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教学环节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

吴勇

摘要:《统计基础知识》是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学生认为比较枯燥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任务驱动法就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有效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就任务驱动法教学的环节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学习、学习效果评价,阐述了任务驱动法在中职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中职统计;教学环节;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0103

《统计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内容除了一些概念之外就是计算,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基本的自觉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难以改变中职生学习统计的现状。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有一点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就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它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设计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从而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接下来笔者从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几个环节入手,结合中职《统计基础知识》中《标准差》内容的教学来谈谈它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即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教学情境按教学中使用的目的不同可分为:问题型教学情境、探究学习型教学情境、合作学习型教学情境、练习型教学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下创设的是问题型教学情境,即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所设计的以对某个问题探究为平台的教学情境。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紧扣任务创设情境

任务教学法下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紧扣教学任务,切忌脱离教学任务和目标,变为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2.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不仅要紧扣任务,同时也应是学生熟知的,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觉参入到新知的获取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标准差》时,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播放我校选拔会计专业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视频,视频内容是两名选手一只手快速翻着传票,另一只手轻盈、快速敲击着键盘,最后屏幕上出现两名选手传票翻打的5次成绩,分别是:甲250、240、235、245、230,乙270、200、250、285、195,这时主持人的声音出现:“从两名选手中选一名参加省技能大赛,应选谁呢?”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想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提出任务

在任务教学法下“任务”的提出是很重要的,它决定着本节课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因此任务的提出要具有趣味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去。同时,任务的提出要具有综合性,应该把已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使学生在应用旧知的同时不知不觉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任务提出还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完成,因此任务难度不能太大,要求不能太高。

三、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任务提出后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及时了解各组探究的情况,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适当引导。如上述任务提出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马上想到选五次平均成绩高的选手,但计算结果是甲、乙平均成绩都是240分,经过各小组学生的思考、讨论不难得到:选五次成绩稳定的那个选手。这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成绩的稳定性可以通过计算每次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平均差异来衡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计算,但在计算中学生发现每次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差异再求平均数的时候出现结果为零,即正负差异抵消了,相当于每次成绩与平均成绩没有差异,但实际上肯定有差异,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如何解决正负差异抵消的问题,最后算出甲选手五次成绩较为稳定,应该选甲参加比赛。这时教师说明整个计算过程就是标准差的计算,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概念及公式。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既完成了任务又得到新知,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潜力。学生在探究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探讨过程、展示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激励、表扬为目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引导。还可以采用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的形式进行评价。如在以上选拔选手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请小组代表交流他们是如何解决正负差异抵消的问题,并展示两名选手每次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平均差异的计算过程,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并请各小组之间进行自评、互评,最后以小组学习效果评价表为依据,评出优秀小组。

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将统计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境和布置任务,引导学生探究得到新知,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统计知识变得不再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除了具有引导者、輔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而学生参入到新知的获取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242200)

猜你喜欢

教学环节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
“万丈高楼”由此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胶囊剂的制备课程教学设计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法在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任务驱动法在车工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