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2020-03-31曹文桥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曹文桥

摘要: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當前的教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要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各个学科在教学侧重点方面进行合理调整,结合学科的教学特点融合核心素养培养内容,使学生的文化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个人核心素养也能不断积累,最终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初中生物也应遵循这种教育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针对初中阶段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0025

生物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课程,尤其是随着近些年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对学生展开核心素养的培养。当前,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各个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何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是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者在未来教学创新改革中的重要方向。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应融合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从学生兴趣入手,在开展知识教学的同时,将核心素养培育内容巧妙融合到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高。

一、深入挖掘学科基本概念,奠定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

生物学科素养是具体的、不空洞的,其必须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而初中生物知识的掌握,必不可少的是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这些内容是打开生物科学大门的“金钥匙”。但从现实来看,一些课堂教学并不重视基本概念的讲解,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事实上,只有对基本概念具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和科学分析。因此,生物教师要重视对学科基本概念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进而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生物基本概念的掌握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很大帮助。例如,教师在讲解“食品中的营养物质”这一课时,要着重讲解人体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来源,联系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使学生知道其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包括什么,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加深学生对营养物质等基本概念的理解,进而为实验研究打下基础。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发散学生的思维,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结合教材对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进行串联,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设置前置性问题,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大部分初中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长时间处于被牵引性的学习状态,被动接受教师所输出的课堂内容,造成其课堂学习自主性不高,生物课堂效率低下。针对此现状,初中生物教师应通过设置前置性问题作业的方式改变上述问题。生物教师结合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设置一些具有引导性的前置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进行课本的预习以及相关资料的参阅,自主地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学习,经过自己的思考后找到自己认为的疑难点并记录下来,从而使后续学习的思路更加清晰。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会更具有针对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设置前置性问题作业,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例如,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一章节的学习前,教师可以布置前置性作业,提出“你们知道植物靠什么生长吗?”“大家知道植物的叶子和枝干是绿色的原因吗?”“绿色植物的绿叶与茎有什么作用呢?”通过这些紧密相扣的导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该部分学习进行了解,使学生在后期的课堂学习中,能够拥有自主性的学习观点与意识,进一步对所学知识的疑难点进行自主探索,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深度备课“深”在核心素养,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科学探究的本质在于利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展开研究,而科学研究的基础在于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深度备课的“深”在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深度备课以核心素养为宗旨,初中生物深度备课要把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备课的核心内容。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初中生物深度备课综合体现为: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深度备课中,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作为深度备课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树立生命观念,明确生命是系统,是“活”系统。课堂中笔者设计了一个课前小活动,让学生去寻找一个角落如花园一角、菜园一角等观察其生物与环境,并用文字加以记录。接着学生在探究中培养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如“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实验活动,从而明确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再联系县城溪水两岸的霓虹灯对水中的鱼产生的影响,进而认识“光污染”,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生物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推行《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目标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保持生命的多样性以及其内在发展规律,形成和谐的人地关系。因此,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创设合作学习场景,提升学生探究能力;注重师生互动,提升初中生物教学的活跃度以及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生物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第二十五中学232052)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