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绪管理的青春期心理特点及教育建议
2020-03-31范慧玲李璠
范慧玲 李璠
摘要: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影响着人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取向。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和情绪波动,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教育中识别、理解、管理。要利用好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选择积极的教育思想和态度方向,与孩子建立良性的情感互动关系,加强双方的合作。
关键词:情绪管理;亲子关系;家校合作
情绪影响着一个人的个性、人际关系、所在群体和周遭环境,同样,它也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效果。当我们置身于生活,面对着一件件生活琐事,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就像流动的空气,决定着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对待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当面对孩子的学习困难、习惯不良、青春期的叛逆和情绪的波动,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教育中识别、管理和利用这些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选择积极的教育思想和态度方向。本文将从情绪管理的视角分析青春期阶段的心理特点,并探讨适合的教育方式。
一、针对孩子“有情绪”,了解其认知
孩子到了青春期,经常被大人反映越来越“不听话”,爱发脾气。情绪和人类对事件的认知相联系,生活是由丰富多彩的事件组成,人与人之间是在事件中打交道,进行沟通互动,其实就是对事物认识达成共识的过程。成人与孩子的认知差异是存在的,有人称其为“代沟”,尤其是青春期阶段大脑正经历着大规模的重组,处在一个“建设期”。所以,青春期孩子最大的特点是自我意识的迅速增强,他们面对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一些事情和问题的见解往往独树一帜,从而表现出“不听话”。从进化和发展的角度讲,这是成长必然经历的过程。既然是成长必要的经历,那就需要让孩子经历,而不是阻拦。所以,当面对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去了解孩子的认识,问一问孩子对这件事情是怎么想的。当然,这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放下教育者的绝对权威,从儿童的视角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人们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各持不同的观点是正常的。认知不统一属于正常现象,最关键的是教育者和孩子之间以什么样的互动沟通模式来解决问题。不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师生关系,都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认知达成的方式决定的,即当我们认知不统一,产生认知和情感的冲突时,我们用怎么样的方式进行互动沟通。这决定了教育是否长期有效。当教育者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地位,相互了解,增进理解,教育过程中才可能产生所谓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的出现。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就更要这样,我们对他们独树一帜的观点不仅不能嗤之以鼻或不闻不顾,还应当帮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不同类型的尝试和活动中,使其“重组”的大脑活跃起来。
二、针对孩子“想做主”,读懂其心理需求
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在行為态度方面会有一些明显的转变,他们不会只是遵从大人的指示而做事,不再顺从家长的安排。孩子好像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再喜欢和家人外出,而且事事都有自己的主意。他们的主意大多不会很好,没有效果,但仍坚持己见,甚至可以为自己的主意忍受挨骂。这体现的是青春期孩子一个强烈的需求,就是要与他们的父母有所不同。而且,每个孩子的表达需要的方式也不一样。他们时而显得聪明、能言善辩,滔滔雄辩,时而也会做出傻事;时而脆弱、容易受伤,时而又变得大胆、叛逆,好像根本不需要父母的出现。其实这背后隐藏的是孩子对自我的一种掌控感的需要。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面临着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成长任务。自己来支配、管理自己的物品、时间、空间乃至社会交往过程,这都是自我意识的体现。所以,家长要适当地给“准大人”自由和地位,他的青春他“做主”。
有的教师和家长会担心孩子学坏、多走弯路或受到伤害,但当读懂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我们就会释然,对待他的态度和方式就会积极起来,关系就会相对融洽得多,这为教育者与孩子之间确立处事的“界限”、提供“价值选择”创造了良好的沟通条件。
三、针对消极情绪的“干扰”,合理管控情绪
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都容易出现焦虑、生气的情绪,容易被消极情绪所控制,导致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但回顾一下,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很难实现有效的教育,而且在生气的情况下容易冲动,可能会说一些、做一些伤害孩子的事,甚至会导致双方关系陷入僵局。其实不论孩子多大,我们带着消极情绪的教育可能都会适得其反,尤其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们的情绪也不稳定,极易造成矛盾的恶化。因此,识别消极情绪、选择教育的时机就显得很重要。
积极情绪很弱小,不容易被察觉;而消极情绪声势浩大,容易被察觉。消极情绪会渗透一个人说的话和自己的判断、行动之中,它流动在大人与孩子、与同事的交流中,破坏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持续的消极情绪,如愤怒、懊恼和抑郁等,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当我们出现消极情绪,首先应该遵循6秒钟的情绪控制法则,即一个人在生气时让自己冷静6秒钟再去说话或行动。因为6秒钟之内人的情绪不在理性脑的控制之内,这时语言和行为容易冲动。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中介绍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积极暂停。具体做法是暂时离开让自己生气的情境,去趟办公室、书房、卫生间,去喝口水,做几次深呼吸,或去专门设置的冷静情绪的区域。控制情绪的目的是把注意力转移到问题解决上,因为情绪本身不是问题,真正需要处理的是导致情绪出现的事情或过程。必须要清楚一点,消极情绪很有价值,它会告诉我们什么需求没有满足,哪些事情需要处理、沟通。所以,积极的暂停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冲突矛盾的方法,让人利用一段冷静期回归理性,让教育对话指向问题解决而变得有意义。因为生气的时候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暂停不是放过错误,而且给错误一个更好的修正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冷静的过程中,不要去打扰,而是需要默默地关注。我们要建立一种信念:相信孩子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过度控制,给予选择的空间,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在教育孩子时,教育者首先需要做情绪管理的主人,不被消极情绪所控制,和孩子处理事情时为孩子做榜样示范,从而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在此基础上,管理消极情绪的另一个好方法是设法激发自身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它可以抑制消极情绪的出现。积极情绪的范畴很广泛,从欣赏到热爱,从快乐到喜悦,从好奇到兴趣,从满足到感恩,它包括诱发积极情绪的乐观态度、开放的思想、柔和的性情、放松的身体和平静的神情。可以记录生活和教育中让彼此获得良好情绪状态的事情,以及过程中的种种细节,我们会越来越清晰如何做能唤醒彼此的积极情绪,从而利用积极情绪促进有效的沟通和教育对话。
四、针对问题解决,加强双方的合作
孩子进入青春期,如何加强与孩子的合作呢?除了调整我们的态度和情绪,还要转换角色。在孩子年幼时,教师和家长扮演的是带领、指导、权威的角色,代表着力量、正确的做法和标准;在青春期阶段,若想维持或改善与孩子的沟通,保持一份融洽和谐的关系,必须转变角色——做孩子的朋友。首先,朋友之间有对等的地位;其次,遇到困难和困扰,朋友不会总是说自己如何正确,也不会逼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第三,好朋友是无条件地接受对方,就算对方做错了,也会原谅和鼓励,继续支持。
转变角色要求树立这样的教育信念和立场:允许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相信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选择的自由和空间。面对困难和问题时要向孩子表明与他们站在一起,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形成“楚河汉界”“两军对垒”的局面。很多成人面对孩子时似乎习惯热衷于控制。其实要管控十几岁的孩子几乎是不可能的,大人越是要控制他们,他们可能就越是不屈从,越是想远离大人。
要想加强与青春期孩子的合作,最好的途径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态度来解决问题。教师和家长想赢得孩子的合作,要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关系比说教更有效;要想赢得孩子的合作,要先体会孩子的感受,情感在前,理性在后,良好的情绪之后沟通才会有效。
首先,面对孩子的问题,要表达对其感受的理解,并和他确认这种理解对不对。也许孩子的反应不是那么明显,但我们悉心观察便会发现“大人理解孩子”和“大人不理解孩子”时他的表现是有所不同的。其次,表达我们的同情。同情并不是表示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是意味着我们理解他的感受。如果我们和他分享一下类似的经历,并告诉他我们的感受,友善地去理解孩子的处境和感受,真诚地和孩子交流。还可以主动找孩子谈谈自己的烦心事,这是邀请做朋友的表示。最后,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可以问他如何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好的想法或建议。如果孩子没有想法,可以给出一些建议,达成共识。鼓励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孩子的反叛很多时候是在表达对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愤怒。倾听就是一种最大的鼓励,当孩子觉得他被理解了,他就开始听大人说的话了。关系也就和谐了,冲突就少了,叛逆程度也会变小。
要想加强与青春期孩子的合作,我们还要遵循以下原则:互相不强迫对方做对方不愿意的事;若亲子沟通或关系欠佳时,需要改变的首先是大人,当大人有积极的改变时,孩子才会改变。这个过程中也在传递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技巧,问题和冲突就变成了学习社会情绪能力的资源。当我们积极改善了自己的情绪和面对问题的态度,便是給孩子做了为人处事的示范,孩子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这样就会更有利于改善彼此的情绪,实现良好的互动与沟通。
孩子的青春期是一个难得的重塑期,身为教师和家长,调整我们的态度、管理好情绪,就会赢得孩子的合作。共同参与、共同经历和共同成长是这个时期艰难而又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简·尼尔森著,玉冰译.正面管教[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2]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著,王珺译.积极情绪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贺兵兵.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