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短片剧本创作课中的常见问题与教学方法
2020-03-31徐欣
徐欣
〔摘 要〕动画短片剧本创作课程是引导学生进行动画短片创作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直接影响着学生动画作品的质量与艺术水准。动画教育体系中剧本课课时较少授课难度比较大,本文深入剖析近些年剧本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针对得与失做突破性的教学方法研究和尝试。
〔关键词〕剧本;动画短片;创意;教学方法
在高校动画专业的教学体系里,动画短片的创作是通过长期课程来完成的,课程涵盖动画创作的所有环节,动画前期任务是最复杂也是难度最大的,其中动画剧本在前期创作的又是重中之重。剧本课一直都是最有难度的一门课,通过这门课学生要完成从观众到创作者的角色转换和思维转换,教师对学生剧本的指导直接决定着动画作品的完成度和质量。动画剧本的写作不同于普通的文学创作,它本身具有影视剧本创作特殊的思维模式和写作要求。如何实现动画短片剧本创作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将在文中做深入剖析。
一、指导动画短片剧本的难点
剧本是动画创作的核心,但在课程编排中动画剧本课却并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由于动画的中期、后期制作课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剧本课的课时安排通常较少。针对动画专业低年级学生,尤其是没有创作经验的学生,要在短短两、三周的时间内指导学生将一个模糊的想法发展成完整的动画短片剧本,还是很有难度的,不仅要求指导教师讲授、指导到位,还要在课程的时间、节奏上做仔细计划和分配。
学生的动画短片时长通常是一至三分钟,表达的故事通常都是较简短的事件,但是学生们自身的生活体验有限,对各种小的事件或细微的情感感受不够。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选取素材、吸取灵感、对代表性事件做突破性的思考和创意是剧本课指导最大的难点。对于美术设计类院校的动画专业而言,学生在美术设计和绘画方面有优势但文学素养整体不高,再加上知识结构的局限会对其动画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的本土动画创作是不缺少文化养分的,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他们缺少把文化、生活进行提炼并转化为自己的动画剧本的能力。
动画作品的魅力主要取决于它所讲述的故事,但是一个好故事并不是启动一个动画作品制作的必要条件,好的剧本才是。动画作品的水准、艺术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剧本的创意和讲故事的技巧。在动画短片剧本课中任何创意或是模糊的想法都要经过反复的构思、修改、设计才能成为一个好故事,进而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动画剧本。作为动画剧本课的教师需要在每一关严格把控,从故事创意、故事梗概、剧本大纲到最后的剧本每一关都要指导学生反复的讨论和修改才能确定并推进到下一步。
二、学生在创作动画短片剧本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
动画专业低年级学生通常观影经验较少,如若在剧本课之前没有上过视听语言或影视名作赏析课的话,对优秀动画影片或动画短片的就没有剖析经验,没有办法从全部创作流程上了解一部作品,也就自然对剧本创作无从下手。什么样的剧本能够成为作品,这样的剖析在进入剧本创作前很重要也很必要。
在多年的剧本教学中笔者发现第一次接触动画创作的学生对“短片”故事的想法通常既混乱又迷茫,最初题材类型的选择会有一些偏好,例如抑郁症、自闭症、自杀、迟到、做梦等题材比较常见,并且故事内容大同小异。选择年代跨度较大的亲情、爱情故事的也比较多,常常会出现情节琐碎、迂回或者涉及的角色过多的情况。同时,言情、修仙等类的网络小说和网剧对学生的影响会使学生将这些个人喜好的情节直接放进剧本而放弃原创。所以在第一轮创意阶段不少学生的想法会被指导教师直接否定,如果创意反复被否又苦苦想不出新的故事,继而会打击学生对动画短片创作的积极性。
在剧本课上,短片的题材和故事创意通过后会继续完成故事梗概,将故事整体的结构设计出来。在这个阶段会要求学生写出人物(角色)小传,通过这个方法来完善角色,让角色丰满立体。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做角色设定,既没有原型也写不出角色的成长经历,这种情况下作者本身没有办法肯定角色,角色自然就不成立,角色的行为、语言的特点没有形成,角色的表现力就不够。尤其是当学生进入到剧本大纲写作阶段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情节设置空洞、典型事件不明确、没有真情实感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是学生文学功底薄弱导致的。
在剧本大纲里完成所有的情节设定后,就需要进一步依次按照镜头顺序完成剧本。在剧本初稿中笔者发现有部分学生既没有按照剧本基本格式来写作也没有写作技巧,故事结构单一,基本是平铺直叙,缺少铺垫和起伏,转场处理生硬不巧妙。通常是故事是好故事,但是剧本却不是合格的动画短片剧本。剧本是将各种情节展开为镜头细节,依次通过描述镜头中的角色行为、表情和语言来塑造角色并推进剧情的,关于角色的心理活动描写是不应该在剧本中出现的。学生在剧作理论学习上问题不大,但在创作实践中将理论转化为技巧的能力是欠缺的,需要有效的训练才能形成。
三、动画短片剧本创作指导方法研究
笔者在多年的动画短片创作教学中,对剧本课的教学、指导方式做过很多尝试。在剧本理论部分讲授完成后,紧接着要做的就是要做名作剖析。针对不同类型的短片课程选取相应类型的优秀、获奖的动画短片反复观摩,分析,在成片的基础上逆推其剧本的创作过程。在课堂上指导教师可以反复播放优秀短片加强学生记忆,之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该短片的故事梗概。然后再播放一次动画短片,学生继续扩展情节完成其剧本大纲。接着再次播放,在这一遍播放时要每个镜头逐一暂停,留出时间让学生认真地去观看每一个镜头的细节,最后完成所有的剧本内容。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可以结合之前掌握动画剧本创作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强对镜头画面的表达能力,同时把视听语言相关知识、技巧加以运用,通过这个训练可完全理解剧本文字是如何转换成为镜头画面的,为自己的动画剧本写作做好准备。
笔者在多年的动画短片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创作剧本时最大的障碍是对自己所处时代缺乏深刻思考,对时代特征、社会性的话题关注不够,所选的题材、故事多是基于有限的个人生活经验,在琐碎的生活片段中强调自我情感,单一、片面且思想上缺乏深度,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笔者会在剧本课创意初期就针对短片时长要求对学生的选题方向或作品类型做适当的限制。例如一至二分钟独立动画短片的剧本创作,不鼓励学生做年代跨度比较大、情节转折过于复杂的故事,同时故事主要角色建议控制在三人以内。在题材上笔者主张引导学生避开常见的、老套的故事类型,在表现方式上做突破,鼓励学生释放想象力,也可以通过对身边的事或物做一定逻辑的联想来引发各种新奇的构思。例如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就对中国社会普遍的亲子话题做了另类又深刻的表达,将孩子用传统食物来代替,手法极其巧妙。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特征、现代化社会与传统思维的碰撞,对所见所感的社会性话题进行整理、提炼,再尝试用艺术化的手法去处理。比如用科技、科幻、未来、未知等关键词限定故事选题,指导学生关注这类书籍、论坛、科学技术产品、电影等,多看多思考多讨论,带领学生释放想象力,创作出不寻常的剧本。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将表演内容结合到剧本创作的各个阶段,学生的表演对角色塑造、推进情节设计以及具体的镜头表现细节都非常有帮助。在扮演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先从服饰、年龄、体态、发型、表情等外部特征贴合角色,再从角色的性格、心理状态、情绪、目的、立场等内部特征出发进行扮演,内外结合让角色“活起来”。在剧本大纲阶段要为故事设计一系列的情节,如何推进故事情节依然要立足于角色的“内部特征”。指导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通过反复的情景表演将故事情节演绎出来。在反复的表演中可以进一步挖掘角色行为的内驱力,验证所设计的情节对推进故事发展是否有效、是否必要。在剧本初版完成后笔者鼓励学生将动画短片剧本拍摄成真人微电影,手机拍摄即可,这样可以快速收集文件并整理、剪辑。通过这个方式对剧本内容进行二次检验,进一步确定镜头的时长、节奏,确定角色动作、表情以及台词的细节,对剧本的反复修改及最后完稿有很大的帮助。这样有了表演的加持,学生可以加深对剧本内容的熟悉与理解,更加投入,完成从观众、学生到剧本角色、动画创作者的身份转变。
结 语
作为动画专业尤其是第一次接触动画创作的学生,要写出一部合格的动画短片劇本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各种尝试和努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对班级整体问题做修正的同时还要对每位学生的剧本做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各种有效实践教学方法为学生真正进入到动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葛竞.动画剧本创作[M].京华出版社,2010.
[2]凌纾.动画编剧[M].海洋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