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景昭对宋代院体花鸟画的承与变
2020-03-31徐怡
徐怡
〔摘 要〕明代院体花鸟画在继承宋代院体花鸟画风格的同时不断发展与创新,边景昭作为明代院体花鸟画代表画家之一,他一改宋代一平尺小幅团扇风格,创作大尺幅作品,将宋代院体花鸟画写实、精微的艺术特点与南宋院体山水画、浙派山水画技法相结合,所画禽鸟姿态生动准确,色彩雅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
〔关键词〕边景昭;院体花鸟画;宋代;继承;发展
边景昭(1356年前-1436年),名文进,陇西人(今甘肃),明代院体花鸟画代表画家之一,边景昭创作多为大尺幅作品,一改宋代团扇小品的形式,以《三友百禽圖》为例,禽鸟造型丰富且生动,继承了宋代院体花鸟画写实的特点,色彩明丽雅致,技法上融入了南宋院体山水画和浙派山水画的勾皴之法,写实中不乏写意性,明丽中不乏厚重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一、时代背景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面向天下广招画家,边景昭由此入宫侍奉。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效仿宋代设立画院,虽不如翰林图画院机制健全,但在艺术风格上也有所继承;明太祖在推翻元代统治的同时对元代的思想文化也有一定的抵制和排斥,院体画家们在创作时也避开遵从本心、追求笔墨效果的元代绘画风格。院体画多体现帝王审美意向,当时的皇帝大都追求宋代院体画细致、写实、严谨的艺术风格,因此院体画家们也纷纷效仿,但当时画院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无法统一风格,由此,边景昭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脱颖而出。
二、边景昭对宋代院体花鸟画的继承
1.构图 以《三友百禽图》为例,构图呈现内敛式,虽然画面节奏紧凑,但强调了安定祥和的气氛。画面左角布满石头与地面,三十余只麻雀三五成群,嬉戏打闹,石头后面伸出两根竹子将画面连接起来,画面上部取折枝白梅与折枝松树,百鸟栖于枝头,相互寒暄,动静结合,呈现出一片祥和、热闹之景。这种构图与宋徽宗所作《梅竹聚禽图》较为相似,大片石头立于画面左下部,石头后穿插竹子与梅花,数只禽鸟栖于枝头,安静祥和,这就可以看出边景昭继承了宋代院体花鸟画内敛的构图特点。
2.造型 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同时期的院体花鸟画受到这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严谨、写实的艺术风格,造型方面强调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写实描绘客观事物,注重对事物造型的精确观察,追求细节,将高度写实发挥到了极高的水平,同时克制画家自我内心的表达。如易元吉“入万守山百余里,以觇猿狖獐鹿之属,逮诸林石景物”①,他深入自然,观察自然,所作《猿鹭图》生动准确的描绘了猿猴捉捕白鹭的情形,一只白鹭被猿猴死死擒住,天上飞翔的白鹭叫喊示威,画面左下角石头底下藏着两只惊恐害怕的白鹭在哀嚎,却并不能改变命运。易元吉所绘猿猴、白鹭造型生动准确,精确地描绘了白鹭被猿猴捉捕时的场景。这种写实的造型观念影响了明代院体花鸟画的创作思路,边景昭在制作《三友百禽图》时亦吸收了宋代精准写实的造型方法,画面中二十余只麻雀动态各不相同,有的低头捕食,有的嬉戏打闹,有的贴着地面飞翔,有的低头歇息,他将麻雀的各种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竹子后伸出的白梅细节描绘深入,花朵、花托的造型准确,含苞欲放和侧面的花朵、花蕊等造型遵循客观规律,由此可见,边景昭继承了宋代院体花鸟画的造型特点。
3.色彩 边景昭的《三友百禽图》延续了宋代工笔重彩的传统风格,采用勾勒设色的方法,将竹节、竹叶、梅花等植物双钩后填色,在竹节连接处略微分染,准确地表达了竹竿的结构,色调明丽而厚重。北宋院体花鸟画继承了五代黄荃的富贵面貌,例如赵佶的《梅竹聚禽图》,以墨笔勾勒出禽鸟与梅竹的外形后填色,蜡嘴、伯劳等禽鸟色彩深沉,彰显富贵气息的同时又显得厚重。
4.绘画功能 边景昭作为明代院体画家,作品自然要体现帝王意志,边景昭花鸟画作品基本体现了祥和的氛围、社会和谐安定的思想,《三友百禽图》中百鸟齐聚,在枝头嬉戏打闹,一派热闹、祥和之景。由此可见边景昭作品具有宣传儒家政教功用,托物言志的特点。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主要功能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强调政治教化功能,宋代以儒学为思想核心,绘画成为宣扬儒家思想的工具,借物明理也成了宋代院体画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也是明代院体画的一大特征。
三、边景昭在继承宋代院体花鸟画风格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1.作品尺幅变化 边景昭所作院体花鸟画的一大特征就是他的作品尺幅较大,例如《三友百禽图》纵152.2cm,横78.1cm;《双鹤图轴》纵180cm,横118cm;《春花三喜图》纵116.5cm,横98.35cm,均为大尺寸创作,无小尺幅团扇。宋代院体花鸟画多作表达生活、自然场景的一平尺小幅团扇,例如赵佶《枇杷山鸟图》纵22.6cm,横24.5cm;林椿《梅竹寒禽图》纵24.8cm,横26.9cm;李迪《鸡雏待饲图》纵23.7cm,横24.6cm,虽也有类似崔白《双喜图》纵193.7cm,横103.4cm,却不属于主流。边景昭小尺幅的作品也在一平尺以上,视觉感受也更为恢宏、震慑。
2.表现手法的创新 边景昭在技法上有所发展与创新,他受到浙派山水画影响的同时结合了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画皴法,具体体现在《三友百禽图》中石头与树干的处理方式和禽鸟羽毛的描绘上,他以遒劲干脆的笔法勾勒出石头的外形,线条并不似宋徽宗《芙蓉锦鸡图》那般平静、孱弱,也不似《梅竹聚禽图》般工细写实,石头的画法借鉴了马远的斧劈皴法,树干的勾勒也更粗放,地面的淡墨晕染可见马远、夏圭的风格。禽鸟的染法轻松生动,这与宋代院体花鸟画工细严谨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友百禽图》画面中心站立的白喉矶鸫仅勾勒了翅膀的形状,其余部分则采用点写法,直接用墨和红色点出以示禽鸟身上的片片羽毛,这种画法在画面中随处可见,与宋代墨线勾勒、层层晕染、匀净精致的画法截然不同,较之宋代院体花鸟画更具写意性。
3.审美意向的转变 明代初期,文人花鸟画影响着院体花鸟画的审美意向,边景昭作为院体画家之一,作品也受到元代文人绘画遗风的影响,文人画追求“象外造型”即摒弃形似,追求脱离物体本身的造型,《宣和画谱》卷二十《墨竹叙论》指出:“绘事之求形似,舍丹青朱黄铅粉则失之,是岂知画之贵乎?有笔不在夫丹青朱黄铅粉之工也。故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象外者。”②从边景昭的《三友百禽图》中可以看出这一特点,他在禽鸟的羽毛制作上采用了点写法,而非宋代院体花鸟画自然写实、注重细节的制作方法,使得禽鸟更有灵性,树干、竹叶的刻画亦是如此,用简短的线条、爽快的用笔表达出树枝粗糙的质感,竹叶的线条虽然粗率却能传达出竹子纯洁挺拔的精神,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使画面更为生动。
边景昭作为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画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林良、吕纪的花鸟画风格有一定的影响,开创了明代院体花鸟画的新画风。
(责任编辑:牧鑫)
注 释:
①黄苗子.《图画见闻志》卷四.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09
②俞剑华.《宣和画谱》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11
参考文献:
[1]孔六庆.《中国花鸟画史》.江西美术出版社.2017.12第一版
[2]孔六庆.《继往开来——明代院体花鸟画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04
[3]朱良志.《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