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0-03-31唐旭荣
【摘 要】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思想塑造、能力培养、行为导向和社会调节等功能。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路径主要是:发展经济,为提升志愿者思想政治素养提供物质基础;开展培训,健全机制,整合资源,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路径
每个青年应该自觉树立远大的理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青年要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甘于奉献。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投身志愿服务,在奉献中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2017年12月,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实践育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强调“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2]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同学生们亲切交谈时指出:“大家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3]这些重要讲话和文件,既对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导,还对志愿服务事业给予了高度肯定。
一、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有效方式
实践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符合客观需要的教育理念。实践育人也是一种教育途径;它既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的途径,也是培养锻炼其实践能力的途径。实践育人还是对理论教育的重要补充。实践育人和理论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补充。高校人才培养既要依靠理论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实践育人不仅能够巩固和强化理论教育的相关知识,更能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从而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弥补理论教育的不足,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
通过对高校实际情况的分析,大体上可以将当前存在的实践育人形式概括为三种类型:一种为“实习型”,如各专业的见习和实习;一种为“考察型”,如考察红色旅游景点;另一种便是“服务型”,如“义务支教”等志愿服务。这几类形式各有各自的优点和特点,能够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较“实习型”获得更多专业实践技能而言,“服务型”更能够凸显的是利用专业技能奉献社会。较“考察型”获得更多的人文精神而言,“服务型”更能凸显将人文精神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的为他人服务的物质力量。
实践育人内容丰富,以志愿服务为代表的“服务型”实践是最受大学生青睐的实践形式之一,是高校实践育人最有效的育人途径之一。我们身边的很多大学生都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有学者调查研究显示,“66.4%的大学生认同‘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62.6%的大学生明确反对‘先索取,后奉献”。[4]可见我们多数大学生乐于奉献,能够正确认识索取与奉献的关系。他们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自觉地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很多大学生愿意学习雷锋精神,愿意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志愿服务精神与多数大学生的高尚品德相契合,能够得到普遍的肯定和认同。在实际的活动中,可看见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投入、无私奉献。可以说,“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5]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之一。”[6]很多高校都积极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一些志愿活动,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事实证明,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既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又可以促进自己的成长。他们不仅能够使自己收获心灵上的慰藉,也能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获得生活体验,能够进一步深刻感受社会、认识社会,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总之,志愿服务是高校的有效育人方式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思想塑造功能
现实生活中,各种思潮涌入,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这些思潮通过多种形式影响着大学生。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具有塑造功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并不是游离于祖国发展之外。青年一代的理想更是和祖国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人生理想尤為重要。大学生应有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历史自觉,自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大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志愿服务,在实践中感受到奉献社会、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喜悦,有助于进一步坚定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人生理想。其次,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个人品德具有塑造功能。个人品德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受社会实践的影响。志愿服务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大学生在活动中会受到志愿服务精神的感染,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助人为乐、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高尚品德。同时,对真善美的实践也有助于良好品德的强化。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的个人品德会潜移默化受服务活动的影响和塑造。最后,志愿服务促进大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做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活动,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2、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能力培养功能
首先,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巩固和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仅仅通过理论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践锻炼和巩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能够深化大学生的理论认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相关认识,进而提升理论素养。其次,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由于生活条件提高,加上现在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以及有的家长过于溺爱等多种原因,导致一些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甚至有的人融入大学之后,不知道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但一些志愿服务工作需要大学生志愿者合作完成,长期合作有利于培育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老师的引导下参与志愿服务,志愿者能够相互协作完成相关服务项目,多次实践、多次练习。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最后,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绝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都怀着一颗甘愿奉献的赤诚之心,自愿投身奉献社会的积极实践。但服务社会的实践,仅有一腔热血和饱满的热情还不够,还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参与服务活动,难免会碰到挫折和挑战,需要不断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独立研究、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够提升动手能力。
3、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行为导向功能
高校既要对大学生加以思想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意识,也要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良好的思想意识固然需要,更为关键的是要将思想意识外化为实际的行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首先,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导向作用。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长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志愿服务能够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和他人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养成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对大学生自我的长远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其次,志愿服务对大学的生活方式具有导向作用。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在学习时间几乎都被学校安排满了,学生自己安排的时间并不是很多。由于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独立安排过自己的作息时间,一些学生到大学以后仍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空余时间。与此同时,大学的课余时间又相对较多。不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导致一些人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甚至一些人将课余时间用于沉迷网络游戏,这不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志愿服务引导部分大学生将课余时间用于服务社会,将他们从网络空间引入社会实践,参与健康向上的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合理利用空余时间,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4、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社会调节功能
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国家间的交流日益方便和频繁。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各种思潮的传播。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扰乱我国社会秩序,阻碍我国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加强对社会的引导,提高社会凝聚力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有效应对当前复杂的现实形势的要求。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具有调节作用。首先,志愿服对大学生自我具有调节功能。大学生志愿者因成长环境、学习背景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在相处时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冲突。积极向上的志愿服务精神能够从道德上对志愿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志愿服务工作者也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这有利于協调志愿者之间的冲突,营造温馨、团结的氛围,促进其建立良好的友谊。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社会和谐具有促进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多种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社会发展状况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发展的不平衡会引发一些相对处于弱势的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例如出现“仇富”“仇官”等心理。志愿服务通过具体行为帮助弱势群体,既可以在实践中传播志愿服务精神,也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人,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让志愿服务对象感觉到温暖。这有助于人们深化对志愿精神的体会和认识,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也有利于化解人们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使他们积极的面对生活,与人为善,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三、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路径探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丰富的育人功能。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其功能的发挥程度还有提升的空间。为了更好的发挥其功能,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健全志愿服务体制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
1、发展经济,为提升志愿者思想政治素养提供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属于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大学生本身没有经济来源,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虽然说志愿服务提倡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但不难发现活动本身就需要一些必要的开支,例如交通费、材料费等。必要的经济保障是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既要重视活动本身的育人功能,也要重视发挥其育人功能的条件和基础,即要重视活动所需要的经济条件。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赠。不论是我国家财政收入,还是社会各主体的收入都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大力发展经济能够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物质保障提供重要的支撑,有利于发挥其育人功能。
2、开展培训,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
专业化的志愿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有利于更好完成活动的相关要求,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帮助他人的喜悦,提升获得感和认同感。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社会分工更加的细化,各行各业都更加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服务对象的需要已经不单单是物质上的需要,更多的是来自精神上的需求。例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很多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他们缺乏亲人陪伴,更多的问题是来自心灵的孤独和对亲情的渴望。志愿服务活动不能简单的将服务活动简化成为老人做一些家务、给孩子讲一些家庭作业等,还应该关注他们精神需要。当然,这就要求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指导。志愿服务的供给应该着眼于服务对象的需求,开展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活动。一方面,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服务热情,有一颗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赤诚之心。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仍长期处于校园环境,相对而言,缺少社会经历和经验,并且大学生志愿者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对志愿服务内容的更高需要,提升服务能力的培训显得十分必要。
3、健全机制,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制度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和保障,既要对志愿者进行一定要求和约束,以促进活动有序性;又要保障他们的正当权益,以提升活动延续性。首先,要从制度上肯定大学生志愿者的正当权益,既包括合理的物质开销,也包括精神上的回报和需求。这有利于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体现活动本身的自愿性。志愿者既强调奉献精神,也重视精神上的肯定,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因此,要高度认可他们的社会地位、尊重他们的个人价值,不能将其作为无偿劳动力任意使唤。其次,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对志愿者价值的认可,有利于增强人们参与的主动性和活动的延续性。这既有利于大学生将奉献、友爱等精神要求内化为自我的价值追求,也有利于将其外化为具体实际行为。再次,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对活动效果加以评价和反馈。这既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更加清晰的认识活动过程中的成效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也有利于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正面引导整个志愿者群体,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服务能力。
4、整合资源,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大学生志愿服务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热情、展示自己的独特优势,又要学习其他公益组织的相关经验,更要积极响应新时期党在脱贫攻坚工作上的要求。志愿服务不仅存在于高校,也存在于社会其他领域,如不断出现的公益企业。在全面建成小康之际,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大学生志愿服务与脱贫攻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具有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的要求,都有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应主动响应党的号召,将日常服务活动与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深入基层、帮助困难群众;并且学习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相关经验与优点,例如项目策划、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有助于他们学习更多经验,从而提升活动的实际效果;也有助于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的实践中增强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领悟,更加地拥护党的主张和要求,提高志愿服务的育人效果。
总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既要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也要注重将这些素养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的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物质力量。志愿服务作为最受大学生青睐的实践形式之一,其育人功能值得深入挖掘和发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青年志愿者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人民日报,2013-12-06(1).
[2]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3] 习近平勉励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国家的骨干和栋梁,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 -07/16/c_1124761615.htm.
[4] 沈壮海,肖洋.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5] 张伟娟.刍论完善志愿服务活动与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导刊,2014(8).
[6] 马晓君.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立德树人”路径探索[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唐旭荣(1994—)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