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劳动力再回流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20-03-31陈毅辉

山西农经 2020年5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村

摘 要:从历史来看,农村劳动力完成了“农村—进城务工—回流—再进城务工—再回流”的路径迁移。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再回流问题进行研究和剖析,明确农村劳动力再回流的社会原因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且该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为了妥善处理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再回流问题,从政府、企业、高校、个体等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再回流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5-001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农村经济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变得更加普遍。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传统农业区域向非农区域转移,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但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各国解决“三农”问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心环节[1]。

据统计,截至2015年末,我国乡村就业人口为3.70亿,同期乡村人口为6.03亿,两项数值均长期保持缓慢下降趋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许多农村居民经历了城乡二元结构中城乡居民身份的转变;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再回流填补了农村劳动力的不足,为农村经济发展重新注入活力。目前,农村劳动力再回流已成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1  农村劳动力再回流现象

农村劳动力再回流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包含地域间的流动和产业间的流动。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參与城市建设,这为国民经济收入增长、城市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带来了巨大动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涌入促进了商品消费,提升了城市发展水平,同时也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初步完成了“农村—进城务工”的迁移路径[2]。但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带走了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和需求等资源,乡村发展出现“空心化”[3]。

此后,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不断成为城市发展的建设者,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发展和制约,越来越多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开始选择回流农村,为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侵袭,使许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企业受到沉重打击,经济不景气导致用工出现问题,诸多农村劳动力在城市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因此被迫离开城市,重新返乡,表现出“农村—进城务工—回流”的迁移路径。

金融危机过后,随着经济回暖,许多企业重新生产和运作,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农村劳动力也重新进入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部分农村劳动力不再盲目涌入城市,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用工荒”,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对象。此时,农村劳动力完成了“农村—进城务工—回流—再进城务工”的路径迁移。

社会经济发展大大缩小了城乡差距,农村面貌业已焕然一新。许多农村劳动力开始选择再回流至农村,从事与农业有关的行业或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用工荒”现象开始在多地同时出现。据统计,2016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82亿人,增速基本保持逐年下降的趋势。外出农民工为1.69亿人,增速略低于2015年同期水平,其中进城农民工1.36亿人,较2015年同期水平下降1.1%。至此,农村劳动力最终完成“农村—进城务工—回流—再进城务工—再回流”迁移路径。

2  农村劳动力再回流的原因

农村劳动力再回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回归农村,投身新农村建设,这既有主观因素,即主动再回流,也有客观因素,即被动再回流。

2.1  主观因素

(1)照顾家人。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涌出,致使农村出现大量无人照顾的留守儿童和无人陪伴的孤寡老人,土地无人耕作,导致土地荒芜的现象。此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许多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无法享受与城镇市民同等待遇,儿童入学等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使得许多农村劳动力开始选择再回流。研究表明,劳动者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创业意愿等个人因素,以及家庭劳动力、老人、学龄儿童等家庭因素可能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回流[4]。

(2)积极回乡创业。随着创新创业理念的盛行,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许多农村劳动力开始再回流至农村,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工作。在城市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磨炼后,许多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渐掌握各种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同时拥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加上原始资金积累,再回流至农村进行创业。农村特有的农产品和浓厚的乡村旅游特色为农村劳动力的创新创业提供新的发展路径。不发达地区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有一定打工经验的外出农民回乡创业,以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5]。

(3)生活理念转变。早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多数由于经济压力和家庭所迫,在城市勤劳打拼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有了一定的积蓄,但仍旧困守在社会底层,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相反,农村生活比较安逸,部分农村劳动力选择再回流,体现了对农村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也说明城市在对农村劳动力的人文关怀上存在不足。

2.2  客观因素

(1)个人能力受限。农村教育水平偏低,农民素质较低,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进城务工时多数仅能选择对技术水平或管理水平要求较低的工作,同时由于年龄增长或长时间积劳出现身体健康问题,致使他们不得不选择再回流至农村。此外,由于人力资本储存量较低,许多农村劳动力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虽然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却总是游离在城市边缘,这也会促使他们逐渐远离城市,回归农村。研究指出,人力资本相对较低者更愿意留守农村,人力资本相对较高者则倾向于进城,但部分“夹心层”进城后因难以稳定立足而选择回流[6]。

(2)城乡差距缩小。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镇化的演进、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以及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打破,使得城市和农村逐渐成为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体,农村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农村劳动力无需再前往城市,便可以获得诸多收益。便利的交通和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也为城乡一体化和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保障。此外,农村劳动力再回流至农村,降低了生活成本,减轻了生活压力。

(3)国家政策支持。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勞动力的迁移涉及到“三农”问题的诸多方面。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制定创新创业政策,结合各种“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许多农产品和农业服务业借着国家政策的东风走出农村、走向各地,吸引世界各地的目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使许多远离家乡的农村劳动力看到美好的发展前景,选择再回流至农村。

3  农村劳动力再回流分析

农村劳动力再回流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再回流也给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作用。

3.1  积极作用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再回流首先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虽然远离城市意味着可支配收入可能降低,但研究表明,再回流的农村劳动力与从未外出的农村劳动力相比,更有可能从事非农经济活动或选择创业,这成为他们增加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农村特有的农产品和乡村旅游为其提供较大便利。进城务工再回流的农村劳动力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这也成为重要的人力资本储备。

(2)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经济压力迫使大量年轻人远离农村,前往城市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再回流现象屡见不鲜。农村劳动力再回流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孤寡老人的赡养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也是农村居民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7]。

(3)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确保有足够的发展潜力和动力。农村劳动力再回流减少了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失,具有人力资本补偿作用。此外,再回流的农村劳动力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拥有了人力资本,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保障。生态发展也是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诸多农村劳动力能够为农村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支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8]。

3.2  消极作用

(1)城市“空心化”严重。农村劳动力再回流使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力大量减少,在减缓城市建设的同时,减少了城市消费总量,但也浪费了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或经济资源。城市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发展速度减缓,城镇化发展受到进一步抑制[9]。

(2)加剧农村劳动力冗余。农村富余劳动力迁移至非农经济活动或非农区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迁移路径。富余劳动力迁移至城市,有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但农村劳动力大量再回流加剧了劳动力冗余,给农村生产和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3)缺乏足够的人生规划。农村劳动力再回流可能是主观因素也可能是客观因素导致的。但有部分劳动力再回流存在盲目现象,即再回流的原因是无法融入城市生活、不自信、无法适应严格的生产生活制度等。这种再回流说明劳动力本身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清晰规划,为了逃避城市生活带来的不适而回归农村,不是一种理性做法[10]。

4  农村劳动力再回流的对策

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逐年增加,再回流也成为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对农村劳动力再回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也能为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的有效推进提供助力。为此,政府、企业等可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再回流问题[11]。

(1)政府应加快政策制定,促进农村经济有效提升。政策是农村劳动力再回流面临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制定政策时,应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对经济发展的科学预判,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农村劳动力冗余程度,确保富余劳动力能得到有效转移。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调控,积极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

此外,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创新创业政策,对农村劳动力再回流的创新创业问题加以扶助,适当提供相应的再学习和再培训计划,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确保致力于创新创业的农村劳动力得到良好发展。

针对一些客观因素导致的农村劳动力再回流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农村社会化服务,确保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无后顾之忧。针对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村劳动力,也应提供相关福利保障,使之能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2)政、企、校合作,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训。加强教育和培训,有助于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升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地位。政府可以联合企业和高校,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此外,部分企业与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民办院校进行对接,注重对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将其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储备力量,进行技能的全方位培训。

要让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使之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再回流息息相关。

(3)农村劳动力个体应加强对劳动力迁移的认知,强化理性选择。为妥善解决劳动力再回流问题,个体应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和高校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能力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提升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应增强自信,勤奋工作,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充分融入城市生活中,使自己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推动者。经过理性思考后,如果想要再回流至农村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应积极培养自身的企业家精神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提升对市场的敏感度和洞察力[12]。

此外,不管是否选择再回流至农村,农村劳动力均应加强自身修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社会大众需要给农村劳动力更多宽容和发展空间,让他们在参与城市建设的同时共享城市建设成果。

(4)社会各界应努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城乡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致使农村出现“空心化”,既危害农业生产,也限制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同时也阻碍了城镇化建设。但社会各方应致力于城乡一体化,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同时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多元化产业,吸引外出农民回流,在家乡就近就业,实现治理人口“空心化”和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6):6-9.

[2]刘玉荣.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问题研究评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1(12):139-144.

[3]徐勇.挣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应对——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一项相关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5-11.

[4]徐家鵬.城镇就业风险、环境、条件与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逆向回流[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8):84-90.

[5]林斐.对90年代回流农村劳动力创业行为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2):50-54.

[6]尹虹潘,刘渝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留守、进城与回流[J].中国人口科学,2016(4):26-36,126.

[7]张宗益,周勇,卢顺霞.西部地区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动因及其对策[J].统计研究,2007(12):9-15.

[8]陈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回流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12):197-200.

[9]吴坤.苏北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偏好及回流现象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农业经济,2009(12):77-79.

[10]黄颖.我国农村劳动力回流的效应与对策分析[J].华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4-96.

[11]罗明忠.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回流的原因:逻辑推演与实证检验[J].经济学动态,2008(1):51-54.

[12]刘玉侠,石峰浩.农民工回流动因的影响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7(8):86-92.

(编辑:周宏燕)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农业绿色生产的影响因素、生产模式与绩效研究”(FJ2018C045);农业农村部资助项目“福建省安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KMD18003A)。

作者简介:陈毅辉(1988—),男,福建安溪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村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三部门:多渠道帮助返乡留乡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