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久保玲:时尚的反时尚者
2020-03-31刘晗
刘晗
2019年11月,坐落于英国伦敦的丹佛街集市迎来了它的15岁生日,时尚圈各界人士前来祝贺。这家潮流买手店正是由日本时尚设计师川久保玲在2004年创办的,成为时尚行业的风向标。她设计的作品远比她的名字更深入人心,红心上长着两只略带稚气的眼睛,PLAY的Logo是川久保玲最广为人知的个人符号,它印在T恤上即刻身价倍增,即便如此她的粉丝仍然趋之若鹜,其中不乏社会名流,这就是潮流的力量。她对时尚界“比心”的这张假面40多年以来长盛不衰,就像她在公众视线里的造型始终是厚齐刘海、一袭黑衣,脸上面无表情,总是让前来问之一二的媒体无计可施。
作為当代世界时装设计界颇具影响力的大师,川久保玲始终在传递着她独特的、甚至不被人所理解的美学,突破了传统时尚界对于美的定义,打造出一系列不对称、无法凸显身材的“乞丐装”。这种被媒体奉为“广岛时尚”的服饰自有她的理念,在川久保玲看来,“女人不用为了取悦男人而装扮得性感,强调她们的身段,然后从男人的满意中确定自我的幸福,而是用她们自己的思想去吸引他们。”看似松垮毫无造型模糊身份的设计,事实上是川久保玲在赋予女性在服装上的平等权利。要反叛、去解构,始终是她的座右铭。
川久保玲的设计亮相巴黎时装周的时候,推出了当时让人大跌眼镜的“乞丐装”,模特的妆容似乎在刻意丑化自己,头发蓬乱、浑身破洞、妆容诡异,一路伴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哀歌,不像一场秀,更像是一场有着实验色彩的行为艺术。
“像个男孩”:莽撞闯入,一生痴迷
川久保玲的脸像是摸不透脾气的小女孩,傲慢又有点古怪,就像她的设计一样,在外人看来好像永远找不到她的偏好。作为大学教授的女儿,川久保玲从小就耳濡目染,对于艺术美学颇为着迷,在设计上萌生出了一些独到的观念。本该顺理成章女承父业走向讲台的她却在毕业后到一家服装公司做起了广告宣传,然而她对设计的热衷始终没有改变,尤其是在面料的材质、版型、图案上,她极度的标新立异让同行都大为惊叹。
没过多久,川久保玲就决定独立门户,成为独立设计师,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线。摆脱中规中矩的服饰理念,设计本应是天马行空,没有界限的自由天地。上个世纪70年代,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川久保玲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取名为“像个男孩”,它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锐设计师在时尚界的横空出世,正像这个品牌的名字,呈现出了川久保玲一贯的中性风形象,也传递着她的设计观念,作为一个不愿受规则束缚的人,她需要更多的施展空间,所有生活上的矫揉造作都是她事业的绊脚石,她要“像个男孩”一样鼓起勇气,一往直前。这些潜在的理念无疑在暗示,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的川久保玲,表面上沉默寡言,事实上却有着难以估量、超越男性的爆发力。
川保久玲在时装周上。
在尝试了男装与女装的两条产品线之后,她开始在世界时装界崭露头角,当她亮相巴黎时装周的时候,推出了当时让人大跌眼镜的“乞丐装”,模特的出场方式也有别于大多数秀场的表演风格,她们的妆容似乎在刻意丑化自己,头发蓬乱、浑身破洞、妆容诡异,一路伴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哀歌,不像一场秀,更像是一场有着实验色彩的行为艺术。有媒体将川久保玲的设计称为“广岛时尚”,事实上,在她看来,服装不再是附着在人类身上的必需品,更是一种自我消解,如此衣衫褴褛无异于一种世界末日般的绝望,一种战后创伤的隐喻,一种开诚布公的谴责。
起初评论界异口同声对这样的作品表示难以理解,而后这种宽松不对称的服饰便走红于在大街小巷,越来越多喜欢凸显身材、青睐紧身衣的女生转而穿上了肥大的衣服,可见这个莽撞闯入设计界的“破坏者”虽然颇受争议,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川久保玲的服饰理念在深入人心。正如她所说的,“当我年轻时,大学毕业的女生去做跟男生一样的工作是很不寻常的,当然,女生的薪水也不会跟男生一样,我反抗这点,我永远不想失去反叛的能力,我对此感到不满,甚至愤怒,因为这些都成了我的能量……”在体型与服饰之间,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委曲求全,而是为对方争取宽裕的空间,川久保玲的设计理念也意味着她对生活的看法,不妥协,不迁就。
“像个男孩”不仅是川久保玲在服装上为女性争取平权的开始,也是她对设计回归初衷的表白,设计就是要摒弃一切固有的规则,面料就是一个小男孩手上的折纸,任由想象折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在她的作品中,折叠、褶皱、缝线、破洞、不规则剪裁彰显出服饰的多层次感和立体廓形,从而自成一派。
将解构进行到底
当一个设计师在重复自己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已经走上了穷途末路。在川久保玲身上,这条路却只有柳暗花明。在几十年的设计生涯中,川久保玲从未停下脚步,每一季的风格都让人眼前一亮。她和她的团队每次都从零开始,竭力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我的右半脑喜欢传统和历史,左半脑却想将这些规则打破。我希望设计出全新的东西,我想要寻求一些前所未有的设计理念,尽可能地突破现有的界限。”
如果说“乞丐装”开启了川久保玲“反华丽”的设计,那么90年代的朋克风则表现出她叛逆的一面,始终不变的是她擅长的暗色调,她对黑色的热衷从个人的单纯喜好演变为一种特有的“黑文化”,一方面是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回应,对服饰比例、图案的解构也映衬了当时人们普遍的精神状况;另一方面,黑色象征着神秘莫测,凄美悲伤,也有着庄重低调的意味,这个曾主导了大半个男性服饰的颜色,如今却被川久保玲用在女装上,不张扬,不取悦。她始终以黑色服装示人的装扮就是最好的答案。
私下的川久保玲也是如此,她和同为设计师的山本耀司在巴黎的一次会面后互生爱意,他们都喜欢黑色,都不爱在设计上走寻常路,这些秘而不宣的默契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然而他们与其他情侣不同的是,虽然互相吸引,却另有所爱,这段柏拉图式的爱情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少言寡语的川久保玲的最爱永远都是她的作品:“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给自己的一份礼物,而不是一种用来吸引异性的关注。我害怕自满,我满意某些东西,它将会完结。可是我永远都不会容许自己满足。但除了不想满足,我不会满意,我永远都不会感到满意。”
最高级的妆容是让别人看不出化了妆,最时尚的服饰在是一件普普通通衣服上的微妙,往往品位就体现在这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上,与其说川久保玲是在设计服装,不如说她在造一座建筑,搭建延展在人体上的奇妙视觉盛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她所做的并非美化,而是通过填充物强调某种体形,比如佝偻驼背,或是打破惯常的穿着习惯,从这方面来看,她以服装为突破以此改变人体的形态,为服装的概念化开辟出了全新的视野。
反时尚、反规则、反秩序、反狭义……川久保玲拿捏着所有“反”的时尚定律,在日常对作品的揣摩中,凡是所看到的,她都要绕道走,这是一个先锋设计师应有的姿态。
Supreme、Converse、NIKE、H&M……近年来,越来越的品牌推出了与川久保玲的联名款,融入街头或者运动品牌,也就意味着川久保玲在商业上有了新的想法,在她看来,商业跨界与时尚创意并非水火不相容的,为了博取大众的青睐而放弃设计上的经营大错特错,时尚发展到如今,需要借力品牌的翻新吸引大众跟随潮流,联名合作既是产品上的融合再创造,也是在商业上实现共赢的契机。
在出道的第50个年头,川久保玲获得了Isamu Noguchi野口勇奖,她也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时装设计师,在她的授奖词里写道,“她与美和时尚的刻板观念相抗争”,这也正是她毕生追求和所要实现的,不断“Destroy”,颠覆和刷新艺术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