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构研究
2020-03-31曾祥跃缪玲隆艳
曾祥跃 缪玲 隆艳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广州,510091)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的必由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1]《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快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互通。”[2]新近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3]也是对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融合发展的要求。
一、沟通衔接之价值
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类型,虽然在教育政策、体制机制、教育方式方法、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两者之间也有很强的互补性,相互之间的沟通衔接,能够促进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一)加快职业教育社会化进程
“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办学必须以社会化为指导, 社会化这一特征贯穿于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中。”[4]职业教育社会化是职业教育本质属性与内在需求。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要求职业教育开放办学,职业教育也一直在开放的路上蹒跚前行。“无视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坚持关门办学, 以不变应万变, 以日渐陈旧的技术、技能、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来办学。这种做法非但对学生不负责, 也是对社会不负责的表现。”[5]
开放教育作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教育类型,其与社会的距离最短、关系最近,是社会化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的一种教育类型。开放教育的社会化体现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空间以及教学师资的社会化。充分利用开放教育的网络教学模式,借鉴开放教育的社会化方式,可以延伸职业教育的教师空间、教学空间、学生空间,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加快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进程。
(二)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
相对于开放教育、网络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信息化进程相对缓慢,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对较弱。《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6]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要“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7]
开放教育作为主要通过网络教学实施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类型,教育教学信息化是其传统优势。充分利用开放教育的信息化教学优势,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以及网络化学习,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三)增强开放教育技术技能教学能力
开放教育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对象,面向在职人员开设更多更好的职业教育类专业和课程,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其必要性和应然性。然而,由于开放教育教学方式的局限性,虚拟实验实训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教师技术技能教学能力的不足,使得开放教育难以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大有作为。
徐励等认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职业教育的实训内容与实训过程数字化, 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和学校条件的限制, 反复学习, 反复模拟训练和实践。职业教育实训内容数字化,能够对实训内容的工作过程 (或工作原理) 进行可控分解、慢速运行和定格等。”[8]同时,对于开放教育来说,“整合各类优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集远程实验学习,远程实验指导,远程实验教学管理于一体,适合开放教育学生远程实践学习的远程开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开放教育的重要选择。”[9]显然,借力职业教育可以增强开放教育的技术技能教学能力。
(四)促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其固有优势,然而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相对较弱,主要表现为文、史、哲方面的人文知识匮乏,学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缺乏深入的认识和思考[10]。对于职业教育,利用开放教育资源以及社会上的网络开放资源,开设网络通识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宽口径、高素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反之,对于开放教育亦然。
二、沟通衔接之模式
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沟通衔接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融合模式,即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在组织架构、团队建设、培养方案、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融合,实现“合二为一”的人才培养。一种是“立交桥”模式,即两者在不改变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原有管理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路径的情况下,通过搭建“立交桥”的方式,实现两者的沟通衔接。
(一)融合模式的局限性
融合模式要求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实现全面融合,对于独立运行的职业院校和开放大学来说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两者在管理政策、体制机制、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对于“两校一体”的高校可行性相对较高。“两校一体”高校是指职业院校与开放大学采取“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模式进行管理的高校,如江苏开放大学与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云南开放大学与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与广东开放大学也是采取这种模式。“两校一体”高校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实现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全面融合。然而,由于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是两类独立的教育类型,两者全面融合的形势并不乐观。胡万达等发现两者的融合存在外部统一、内部分裂现象[11]。宋璞等认为两者处于“嫁接”融合阶段,存在各主体间缺乏理解沟通、合作深度较低等问题[12]。同时,从国家政策上也能看出两者全面融合会存在问题,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13]。这些要求使得开放教育教师难以在职业教育中承担教学工作,两者的教学安排也需要遵循各自的教学要求。
从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与广东开放大学的实践看,在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成立之初(2005年),广东开放大学在与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采取的就是这种融合模式,但是因为两者太多的差异性,两校于2008年便采取了独立的教学运行模式,由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务处分别负责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教学运行与管理。然而这种独立运作模式也使得两校的互补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二)“立交桥”模式的应然之选
立交桥是联结各条道路之间的枢纽,是各条道路发生关联的结点。建设立交桥可以增加更多的通行渠道,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但是并不改变原有道路的通行。
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沟通衔接采取“立交桥”模式,一是可以规避两类教育不同政策要求所带来的不必要混乱,因为“立交桥”的建构并不改变原有办学模式与办学路径,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仍然可以依据各自的政策要求和教学规范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二是两者同样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开辟更多的人才培养通道,实现教师、学生、资源的沟通衔接,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立交桥”模式,不仅适合“两校一体”高校内部的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沟通衔接,也适合独立运行职业院校与开放大学之间的沟通衔接。通过建构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可以规避两类教育的“门户”之隔,实现两者的沟通衔接,避免“老死不相往来”现象发生。可以说,“立交桥”模式是实现两者沟通衔接的应然之选。
正是充分认识到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沟通衔接的互补优势,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与广东开放大学于2018年底实施了两校的院系合并,教务处合并。旨在通过一体化的运行管理,借力对方优势,促进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
三、“立交桥”建构之基础
立交桥的建构,在于两条道路有交汇的需要,这种交汇的需要,也是立交桥建构的基础。
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构,同样需要有交汇的需求,而这种交汇的需求就是两者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这种共同需求构成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的基础。如果两类教育互不相干、没有交集,就会像两条相互平行的道路一样,不会相交,也没有建设立交桥的必要。
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交汇点和共同需求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是其本质属性与内在需求。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在校学生获得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成为未来的职业人,是一种职前教育,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是其出发点,也是其终点;对于开放教育来说,因其致力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其教育目标与任务比职业教育更为宽广。不过,在职人员是开放教育的参与主体,面向在职人员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也是其主体任务之一。为此,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因聚焦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而交汇,两者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构应围绕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专业而展开。
四、“立交桥”建构之方法
职业教育主要有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开放教育主要有开放教育专科与专升本。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从开放教育专科到开放教育专升本是常规的人才培养通道,也是两条并行的人才培养通道;人才培养“立交桥”正是建立在这两条常规人才培养通道的基础上。
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人才培养通道的交汇,可以建构三种新型人才培养通道,即衔接式、互通式、贯通式人才培养通道。这三种人才培养通道,是不同教育类型在不同教育层次上的多维交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图1)。
图1 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示意图
(一)建构衔接式人才培养通道
衔接式人才培养是两类教育在不同教育层次上纵向衔接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通道,包括中职教育与开放教育专科、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专升本两种衔接类型。衔接式人才培养发生在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相同或相近的专业之间。
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与广东开放大学的衔接试点为例,高职教育的软件技术专业对接开放教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职教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接开放教育的信息安全专业;高职教育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接开放教育的土木工程专业;高职教育的投资与理财专业对接开放教育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目前四个专业共有在读学生342人。
在衔接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与广东开放大学的衔接专业按照培养层次设计有梯度、有衔接的培养目标;按照内容梯次进行一体化的课程设置。两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置衔接课程(或桥梁课程)来实现。衔接式人才培养方案,包含有三类课程,第一类是高职教育培养方案中的专有课程,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第二类是两者衔接课程,即教学内容相互交叉、相互衔接的课程,衔接课程可以是两类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同名或近似课程,也可以是为实现两者教学内容衔接而设置的新课程。衔接课程需要兼顾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教育规律与课程标准;第三类课程是开放教育课程,需要遵循开放教育规律与开放教育课程标准。
衔接式人才培养方案其实是一种可分可合的“三合一”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衔接式人才培养方案的集合体。以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本科衔接为例,高职教育课程与衔接课程构成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放教育本科课程与衔接课程构成开放教育本科课程体系;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课程与开放教育本科课程共同构成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本科衔接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图2)。
图2 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本科“三合一”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衔接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保持了两种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实现两者的有机衔接。衔接式人才培养实现的关键在于衔接课程的设计与内容布局,由于衔接课程需要兼顾职业教育面授教学与开放教育网络教学的特点,衔接课程更适合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
(二)建构互通式人才培养通道
互通式人才培养是两类教育在相同教育层次上横向互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通道。开放教育专科与高职教育之间可以建立互通式人才培养通道。由于两者人才培养的层次相同,不存在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差异,只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各有侧重点。两者之间可以实现课程互通、学分互认、“1+x”证书互联(图3)。
图3 互通式人才培养的互通“之道”
课程互通是两者之间的课程可以互通共享。高职教育可以引入开放教育专科通识类课程,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开放教育专科可以引入高职教育的虚拟实验实训课程、网络化的职业素养课程,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高职教育教育还可利用开放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与广东开放大学为例,两校现有同名专业10个: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会计、市场营销、保险、法律事务、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应用英语、商务英语。学校正在筹划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将开放教育专科专业的网络课程资源共享给高职教育,促进高职教育的混合式教学开展。
学分互认是指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专科课程可以互认学分。高职教育学生可以选修开放教育课程,并认可其学分;开放教育学生也可以选修高职教育所开设的在线课程,并认可学分。
“1+x”证书互联是指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专科相同或相近专业,因为共同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证而互相关联。两者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设置相关证书课程,通过学生的互选互修,实现两者的资源共享。尽管“1+x”证书制度主要针对职业教育,但是对于以在职人员为主的开放教育学生,基于其在职人员工作背景,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是应然之举。
(三)建构贯通式人才培养通道
贯通式人才培养是指两类教育的多个层次贯通一体形成的新型人才培养通道。贯通式人才培养是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开放教育贯通一体的培养方式,也是中专层次、专科层次与专升本层次贯通一体的培养方式。贯通一体人才培养方式的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通过“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等实现中专层次与专科层次的一体化培养,使学生达到大专层次水平。然后再与开放教育专升本衔接,使学生达到本科层次(图4)。贯通式人才培养实质上是“五年一贯制”或“三二分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开放教育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在对接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完全重复的课程,可以采取免修免试方式;对于教学内容部分重复的课程,可以通过开设衔接课程的方式实现。
图4 贯通式人才培养通道模式图
贯通式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学生接受了完整的职业教育,学生在完成“五年一贯制”或“三二分段”的学习后,年龄相对较大,学习经验相对丰富,自我控制、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开放教育专升本阶段的教育。
五、“立交桥”运行之要点
(一)聚焦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是“立交桥”运行的起点
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既是两者“立交桥”建构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起点。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立交桥”专业,应是能够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专业,而不是所有专业之间都建构“立交桥”。也就是说开放教育应尽可能选择职业性较强的“立交桥”专业,职业教育应尽可能选择实操性要求相对较低的“立交桥”专业,使得两者的“立交桥”专业尽可能靠近。如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与广东开放大学所开展的“立交桥”专业,均为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的专业,如开放教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土木工程,与其对接的则分别为高职教育的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筑工程专业。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对于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立交桥”专业,在兼顾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特点的前提下,应努力实现两者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两者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点越多,则两者的互通之处越多,所建构的“立交桥”才会更坚实,所建立的“立交桥”通道才会越宽。
(二)终身一体学习平台是“立交桥”畅通的保障
人才培养“立交桥”的运行,需要有一个能同时承载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并能实现教学与资源互通的载体。学习平台正是承载这一任务的最佳载体。
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可以实现职业教育的职前教育与开放教育的职中与职后教育衔接,能够开展终身一体的职业教育,为此,承载“立交桥”的学习平台应是终身一体学习平台。该学习平台应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职业性。学习平台建设以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职业性是其应然属性,学习平台应全面支撑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特别是虚拟实验实训、虚拟仿真、虚拟现实(VR、AR)等。该平台相对于普通教育、开放教育的网络学习平台,其功能应更为强大。
二是终身性。终身一体学习平台不仅应支撑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在校学生的学习,还应支撑已毕业学生的学习,做到学生“毕业不离校”。在终身教育视域下,学生的毕业只是意味着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其未来还会有继续学习的需求和愿望,通过学习平台为毕业学生提供终身学习服务,可以为职业教育、开放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是一体性。学习平台面向各层次的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学生。从理论上讲,所有职业教育专业,都可以利用学习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或辅助教学。在课程层面,可以开展通识类课程的网络教学或混合式教学;在实验实训层面,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布局虚拟实验实训资源或进行实验实训网络指导等;在课程内容层面,可以将可网络化的教学资源、题库资源、课程相关的外部拓展资源(如在线开放课程)等布局在学习平台上;在教学实施层面,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创设虚拟社区,开展学习活动,组织网络学习,开展网络测验等。
四是开放性。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的目的,在于开拓更多的人才培养通道,培养更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开放的学习平台,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学术性交流、社会化交流。在校学生与在职学生的职业发展交流,对于在校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规划大有裨益。
(三)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是“立交桥”应用的优势
立足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是人才培养“立交桥”运行的优势。
以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需关注两方面。一是要建设职业性的资源,即教学资源的建设重点是职业性教学资源,同时要涵盖人文素养资源。孙长运等指出,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职业人,缺少或倾向任何一方都只能造就片面发展的人[14]。二是要建设覆盖职业教育全过程的资源,即所建设的教学资源应涵盖职业教育的职前、职中和职后教育,形成基于职业或专业的教学资源体系。
建立以培养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网络教学资源,其好处显而易见。一是有助于职业教育在校生“深造”学习。即学生可以提前学习职中、职后的技术技能与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二是可以让开放教育的在职学生“补课”。开放教育在职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补课”,自主学习职前教育阶段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夯实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基础。
(四)教学组织求同存异是“立交桥”运作的方法
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在教师资源、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互补性,要求两者在教学组织上“求同”,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两者在教育政策、培养目标、教学管理、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要求的差异性,又要求两者在教学组织上“存异”,以兼顾两类不同教育的不同特点。为此,求同存异是两者教学组织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教学团队组织方面。以教学相长为导向,基于优势互补原则,充分发挥开放教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优势,职业教育教师的技术技能教学优势,促进两者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二是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对于职业教育,可以基于课程特点推广混合式教学、网络教学等,提升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对于开放教育,则可充分吸收职业教育技术技能教学优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网上实验实训、技术技能教学的能力。
三是在教学组织实施方面。基于求同存异原则,结合衔接式、互通式、贯通式、人才培养特点,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既不盲目要求统一,也不一概拒绝共享。
四是在教学考核与评价方面。遵循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教学规律与教学要求,基于各自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构研究,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的有益探索。人才培养“立交桥”作用的发挥,需要打破“门户”之隔,建立价值认同。只有两者立足于终身教育体系建构,方能实现从沟通衔接到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