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人与野生动物的“安全线”
2020-03-31
2月1日,武汉市动物园在微博上求助,表示由于疫情封城,市内集贸市场部分水产品断供,园内的鹈鹕、鹤和企鹅正在饿肚子。
此前有媒体报道,湖北一些养殖场里的活禽遭遇“断粮危机”。部分养殖户因担心资金打水漂,索性将刚出壳的几十万只雏鸡挖坑掩埋。围城中,即便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目前没有证据显示猫狗等宠物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但多疑的主人仍会遗弃朝夕相处的动物伴侣。
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疫情风暴下,圈养动物的日子真不好过。那么,在国家多部门接连发布公告、明令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的最严管控下,“城门”之外的动物处境会好一些吗?
事实是仍有人顶风作案,将动物从野外抓进牢笼。2月3日,微信公众号“反盗猎重案组”爆料,疫情当前,线上照样有人公然卖野鸟,且卖家来自全国多省。
人们在非法交易、食用野生动物上吃的亏还少吗?艾滋病、埃博拉、SARS乃至新冠肺炎等致命疾病,都被认为与不当接触野生动物有关。可总有人为图一己之利,贻害众人。难怪会有专家学者在疫情中联名呼吁,有必要把野生动物贸易和消费所带来的风险上升为公共安全议题。
人类既是自然界的一员,便不可能脱离动植物而存在。但如果不加限制地一味攫取自然资源,不加反思的打破人与野生动物相处的界限,必然使人类自身陷于险境、困境。
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在《齐俗训》一篇中便揭示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与荒野的界限正变得泾渭分明:“广厦阔屋,连闼通房,人之所安也,鸟入之而忧。高山险阻,深林丛薄,虎豹之所乐也,人入之而畏。”
当21世纪已经过去1/5,看《淮南子》中的表述,可以联想到两层意思:一方面,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动物栖息地不断退缩;另一方面,人类应该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远离所剩无几的荒野,让野生动物能够各得其所。
当前,许多专家在为野生动物监管建言献策,不少公益组织也发起讨论,开展关于野生动物消费、贸易和立法意愿的调查,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一份由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其他自然保护机构发出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我周围是否有人从事陆生野生动物繁育和利用相关产业”“对吃野生动物的态度”“最近一年看到过有人吃野生动物吗”等,截至1月31日共收到8万份反馈。然而,我们希望的是,不要每每只在危机出现的时候,这一话题才引起重视,而一旦警报解除,某些人便故态复萌。
正如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所说,只要还在以任何形式消费野生动物,我们距离文明就还很远。无论是倡议立法禁食野生动物,还是要求从严惩处非法猎捕,都不过是通过硬性手段拉开人与野生动物的距离。所谓距离产生美,而在当下,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尤其意味着安全。希望这一次为人们敲响的警钟长鸣耳际!(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