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家长应该要注意的四件事

2020-03-30韩俊丽魏云超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

韩俊丽 魏云超

摘 要:中国家庭早已进入独生子女或少数子女时代,也许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社会对父母的角色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安排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全身心地投入孩子平时的学习中去;孩子做作业的同时,家长的“作业”也不少,对于小升初、中高考,父母的压力和紧张程度完全超过了日常上班,于是有一些家长开始抱怨:这哪里还是孩子读书,已经成了全家人都在读书。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个孩子的家长,笔者认为,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应该要注意四件事:第一,在学习上,不能给孩子过多权利;第二,在学习上,不要给孩子承诺;第三,在孩子面前,不要说老师“坏话”;第四,不要打断孩子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的权利;教师的权力

一、在中小学时,不能给孩子过多的权力

孩子毕竟不谙世事,不具备科学系统的时间安排方法,更不可能有完整理性的思考能力,之所以称父母是“监护人”,也是从这个角度考虑的。在学习上,过多地给孩子权利,他们只会滥用,时间久了,他们会慢慢地放大这种权利,容易养成叛逆、骄纵、自私、不懂得妥协的不良性格。很多父母平时喜欢用商量的口吻和孩子交流严肃的学习问题,读书做作业时甚至可以跟孩子讨价还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作业当成随意的事情,等到青春期,父母再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来不及了,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与父母周旋或抵抗。过多夸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现象在校园已经存在,学生的权利变成了权力,会被孩子引申到非学习行为上,同学惹不得,老师碰不得,只要受一点点委屈,就成了有的家长干预教师管理学生的“借口”,动不动到校园和老师争执。大家想一想,如果教师都不敢管学生,不愿意管学生,这一定是社会的倒退,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学生无法拥有长远的眼光、真正辨别对错的能力。放大他们的权利,会让孩子们形成错误的认知,降低对老师、家长和社会规则原有的尊敬。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该他们做的事情,家长不能心软回避,就像成年人工作时需要有严谨的态度一样,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社会规则,学习做人的道理,他们必须承担起属于自己的、与年龄相符的责任。当然,除了学习上,生活中多与孩子沟通商量是拉近与孩子距离的重要方式,多陪伴孩子,不要让孩子独处,是家长伴随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我是一个惩罚教育的拥护者,一个坚强的性格,一种顽强的品质,需要靠后天的培养。孩子犯了错,不付出代价,他们下一次还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惩罚,不代表肆意打骂孩子,惩罚的方式有很多种,父母可以一个斥责管教,一个给他们讲其中的隐藏道理,大棒与面包的方式是国际上教育孩子的通用方式。

二、在学习上,不要给孩子承诺

学生时代,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把学习当成自己的本职任务,尽量不要在学习上给孩子承诺奖励。读书是大多数人一生必须经历的,与完整的人生不可分割,可很多家长喜欢用物质或条件与孩子的考试成绩相交换,经常承诺“你考多少分,我就给你买什么东西。”“你考多少分,就奖励你多少钱。”“你考多少分,寒暑假就带你到哪里去旅游。”……其实,结果经常不尽人意,孩子的思维还是很简单的,如果你周日和他说,下周六你要带他去哪里玩耍,结果从周一第一节课开始,孩子的注意力就不会集中了,因为他要盼着周六这一时刻赶紧到来。因此,不能用大人的思维去度量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不适合给承诺,适合给惊喜,突然到来的奖励往往比预先告知的承诺更能让孩子珍惜和难忘。

取得好成绩,是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有时焦急可以理解。教育孩子的过程,有时好像就是重塑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然而,成年人和孩子又是两个不同的认知世界,双方的矛盾不言自明,于是才导致了家长的苦口婆心、连哄带骗,最后拳打脚踢再“重新开始”。孩子辛苦,家长何尝不是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反省自己。

三、在孩子面前,不要说老师“坏话”

只要孩子的成绩不好了,家长就会在情急之下在孩子面前指责任课老师,甚至怀疑班主任对自己的孩子不好。作为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能明白自己的教育理念,“固执”的学生让他们生气不已、偶尔失去耐心都属于正常现象,只要不侮辱、不贬低、不孤立孩子,家长就不要反应过于激烈。维护老师的尊严就是维护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真诚沟通总会化解与学生的“矛盾”,老师的用心良苦应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包容。帮助学生构建无限未来,携父母共担孩子成长。在孩子前进的道路上,离不开老师的辛苦付出。

当下的孩子们,在爱的呵护下长大,也会在寬容的怀抱里叛逆,老师长期陪伴那么多处在青春期的少年们,每天关心他们的学习、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举止、教育他们做人的道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2019年,一部小成本制作的教育类文艺片《老师好》,在高考来临之际获得了许多观众的青睐,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老师这个永久称呼的情怀,而且还是人类进步过程中的一段难忘的记忆,更是很多中国家庭中刻骨铭心的漫漫往事。故事里说得好:岁月凝成了一颗珍珠,却无法拥有,丢在地上——冰凉,握在手里——滚烫。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老师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老师这段最好的时光。这段开场白把无数观众带进了故事中,这是师生之间最温暖的一段对白和写照。所以,怀疑孩子的老师,就是怀疑了你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陪伴者。

四、不要打断孩子的学习过程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写作业的时候,尽量不要走过去打断孩子。我们很多父母、爷爷奶奶,出于对孩子的过分关心或溺爱,在孩子专注做事情时,经常跑到其身边端茶倒水,递零食、水果等,总是担心孩子饿着,这样做最容易导致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使孩子不能完整用心地做好一份作业。在小学阶段,这样的现象特别多。所以,家长一定要戒掉不必要的宠爱,给他们应有的空间,在孩子走出家门之前,有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们独自去体验和实践,适时的放手才能教孩子学会在什么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情。孩子12岁该做的事情,就算家长代替他做,将来还是要补回来的,无非是15岁补,还是20岁补的问题。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极端,把孩子一个人扔在一个所谓的独立房间,这种方式也不好,他们会私下偷偷地做一些小动作,因为他们还不会安排时间,更不知道怎么科学地利用时间。时间久了,同样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这个年纪的孩子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影响,所以经常有人会说:“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五、结语

马云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关于教育的一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主要是关于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权问题:“没有惩戒,就如让老师开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尤其是提倡惩罚教育的教师,我特别支持马云的这番言论。教育是一个大课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权威的学者们也会争论不休。但是,离开惩罚的教育,无限放大未成年人的“权利”,只会培养出没有担当的一代:回避、懦弱、依赖、缺乏感恩……爱孩子,不要把他们放在真空里养大。对他们有期待,就要让他们懂得规则,接受竞争,承受成长道路上的荆棘和磕磕绊绊。我经常对家长说:“爱孩子一定要和教育孩子严格区分,不能混为一谈。”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