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意象,丰盈课堂意蕴
2020-03-30周颖
周颖
【摘 要】 在新课改的全面实行下,很多优秀的诗词歌赋等篇目被选录进语文教材,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巧用意象,使学生通过意象感受教学内容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
【关键词】 小学语文;意象;意蕴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教会学生识字、组词、造句等,使学生能够运用语文知识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意象,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快速解读课文,感悟到语言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一、把握意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体,尤其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意象是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赋予一些自然景观和人物行为独特的含义,形成作品中的意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意象,使学生由意象挖掘到意境,感知诗味与诗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能够更加深入地解读诗词作品。
意象的表达离不开物象的支撑,诗人在创作时采用物象形成意象,并突出物象的某一特点,以此来提高诗作的艺术效果。例如在《出塞》这首诗中,诗人王昌龄从景物入手,描绘出边关的苍凉景色。“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表面意思是说秦时的明月与汉时的边关,实则暗示人们战争之久,从秦朝到汉朝从未停歇过,增强了这幅月临边塞图的历史感。后面几句表达了对献身边疆的士卒们的同情之心,还有想巩固边疆、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这首诗虽然以描写景物入手,但是并没有对边塞的景色进行细致描述,而是通过写景刻画人物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在品读这首诗的时候产生身临其境的苍凉之感。
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意象,意象是深入解读诗词的线索。教师要打破以往过分解析字词、诗句而忽略诗意的教学模式,注重意象的捕捉,引导学生揣摩意象的形象特征,通过感受诗人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情景,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与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体味意境
小学生的抽象思維与感性经验有关,缺乏丰富的感性素材,学生的抽象能力得不到提高,无法理解教学内容中的意蕴。对于小学生来说,“意境”一词过于抽象,需要教师借助意象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意境,例如,古诗的意境会反映出诗人的思想倾向,只有与诗人的内心产生共鸣,才能增强学生的感触,使学生理解诗人创造出来的意境。
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施引领学生分析这首诗的意境,为学生播放与送别相关的视频和画面,增强学生的体会。诗人李白所作的这首送别诗中的意境被用于很多影视作品中,一些江边送别的镜头都借鉴了诗作中征帆愈行愈远,送行人越登越高,直至登上山顶独自面临江流的情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这首诗中,诗人分别使用了“辞”“下”“尽”“流”等动词,既表达了时间的顺承关系,又营造出了流动之感,增强了诗句的气势,让人感受到幽深壮阔的意境。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山作为参照物,对比描写愈行愈远的孤帆,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学生通过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作的意境,可以提高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具有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所展现出来的魅力,学生在学习古诗时会了解到诗人所处的朝代、环境与人文,只有体会到诗作中的意境,才能感受到诗作的艺术魅力,悲诗人之所悲,喜诗人之所喜,穿越历史的长河与诗人产生共鸣,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加深学生对这首词的记忆。
三、感悟意蕴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出现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作家,名篇佳作更是车载斗量、多不胜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执行《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透过作品窥视作者的内心世界,思作者之所想,认真地感受作品中的意蕴,熏陶学生的情怀,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修养。
《枫桥夜泊》这首七言绝句使一个荒村小寺变成了名胜古迹,有很多海外游客专门到苏州寒山寺去听钟声,可见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枫桥夜泊》描述了秋夜的江边之景,通过“城”“寺”“船”“钟声”等营造出空灵旷远的意境,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与独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是悲壮和苍凉的,诗人在诗中寄托了孤独的人生意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空灵清冷的音乐、枫桥夜宿的图片等教学元素,构造出声影并茂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蕴中来,从而进一步深挖诗歌背后所蕴含的真意,让教学成为横贯古今的桥梁,让学生和诗人相隔千年,依然能在情感上实现共鸣。
诗词具有很强的直觉性,诗作中运用的字词极富意蕴,可以容纳很多丰富的意象,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构造出诗人想要表达的诗词意蕴。不同的学生在诗词中感受到的意蕴不同,学生通过了解诗作中的意象,抓住诗意的逻辑,可以发现诗作中浓缩的内涵,学习到诗词中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一些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巧用意象,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找出课文内所蕴含的意象,通过意象的解读体会到文中的意境,融入文本营造的意境之中,感悟诗中的意蕴,只有按照这个顺序解读课文,才能深层次地鉴赏课文,感受到教学的内涵,并产生良好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陈雯雯.“意象语文”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9(25):69-72.
[2]滕敏.赏析诗歌意象,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天地,2019(2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