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影响企业创新失败后再创新绩效吗

2020-03-30叶建木张洋万幼清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技术开发成果转化

叶建木 张洋 万幼清

【摘要】当企业发生创新失败时,作为企业重要战略管理资源的高管团队,其风险偏好会影响企业创新失败后的再创新绩效吗?以2011 ~ 2018年我国A股市场中的医药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高管团队风险偏好与企业创新失败后再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团队风险偏好与企业创新失败后技术开发阶段的再创新绩效正相关,而与创新失败后成果转化阶段的再创新绩效负相关。创新失败企业较创新成功企业而言,在技术开发阶段的再创新绩效更正显著,而在成果转化阶段的再创新绩效则更负显著。此研究旨在为企业发生创新失败后,优化或重建合理风险偏好结构的高管团队以及提高企业再创新绩效,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借鉴。

【关键词】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创新失败再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0)05-0123-9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已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发展理念,创新作为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驱动力[1] ,亦被放在了五大发展理念中的首要位置。然而,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公布的相关数据,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和研发投入总额已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但我国企业整体的创新效率、创新绩效以及企业竞争力仍处于中等水平,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企业创新意愿的强弱及创新成败不仅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亦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企业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是否进行创新以及创新意愿的强度的核心在于“人”,以往单靠某一个管理者的个人智慧所做出的创新决策,已不能满足当今日趋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因此,高管团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于其成员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人生观及价值观,他们往往能凭借在各自领域内丰富的知识储备及工作经验共同研究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并做出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决策,进而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重大影响[2] 。而高管团队风险偏好作为企业创新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较高管年龄、性别、任期等人口学统计特征而言,其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则更直接[3] 。

然而,由于创新本身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创新难度的增加,国内外企业的大部分创新都以失败而告终,以至于人们往往普遍对于创新失败存在很大的偏见[4] ,他们认为失败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上的损失,往往也会给管理者乃至研发人员心理上蒙上创新失败的阴影,并对企业的失败再创新产生一种悲观情绪。鉴于创新失败自带的消极“属性”,人们在害怕创新失败的同时,也造成大部分人对于创新失败的内在价值视而不见,致使创新失败及其失败后的再创新绩效在传统的创新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关注度并不高。因此,研究企业创新失败后的再创新绩效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提升企业创新失败后的再创新绩效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现实中,企业创新绩效受到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结构和企业规模、公司治理结构以及高管特征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5] 。企业每一次创新活动都会面临成功或失败的结果,企业创新活动或失败后的再创新活动会面临同样的外部环境,因此企业的风险认知和风险偏好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失败后再创新活动及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

就创新失败企业而言,由于受先前失败结果的影响,其创新失败后的再创新绩效遭受的影响较成功企业而言更加复杂。企业不仅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的思考,而且需重新审视创新失败的归因,并做出后续再创新的抉择,进而影响企业创新失败后的再创新绩效。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往往是不可控的,因此,企业应尽可能地从自身出发,以寻求改善企业创新失败后的再创新绩效。

那么,当企业发生创新失败时,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对企业创新失败再创新绩效的有何影响?创新失败企业较创新成功企业而言,其创新失败后的再创新绩效与成功企业创新成功后的再创新绩效具有差异吗?对于上述问题,理论界还缺乏全面、系统的探究。

基于此,本文首先从企业高管团队风险偏好的视角构建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对企业创新失败再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模型,然后以2011 ~ 2018年我国A股市场中的医药制造业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分别研究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对企业创新失败后的技术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再创新绩效的影响。进一步地,通过对比创新失败企业和成功企业两阶段的再创新绩效,为企业发生技术创新失败后优化或构建合理风险偏好结构的高管团队,以及提高企业创新失败再创新绩效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借鉴。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

既有研究表明,管理者风险偏好类型与创新活动的展开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6] 。由于不同的创新活动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和程度具有差异性,其取得的收益也不相同,因此,高管团队在创新活动中的风险偏好会对企业创新活动的绩效产生重大影响[7] 。本文构建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对企业创新失败再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模型,如图所示。

(二)研究假设

失败问题最早源于畑村洋太郎的失败学理论,并逐渐引起了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关注。有学者认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市场,这也是创新成功的标志之一。企业由于内外部因素导致其技术创新成果未达到预期的收益目标,被动或主动终止创新可视为技术创新失败,而失败后的再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绩效即为创新失败再创新绩效。

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企业过去创新活动的反馈信息会影响企业高层管理者未来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企业未来的再创新活动。企业创新作为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不断重复再创新的过程。因此,管理者对企业创新成败后的再创新活动的影响亦会存在差异性。当企业创新成功时,管理者既可以选择继续创新,产生创新成功后的再创新绩效,也可以选择停止创新。而当企业创新失败时,管理者既可以选择继续创新,产生创新失败后的再创新绩效,也可以选择停止创新。

风险偏好作为高管团队重要的心理特征,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判断和倾向,高管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制定出重要的组织决策,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既有研究表明,学术界对于高管团队风险偏好与创新的关系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风险偏好越强的企业家,往往更容易造成企业日常经营处于高风险之中,使企业陷入被动和困境,风险偏好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8] 。Naldi等[9] 在对瑞典家族企业进行研究时,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也支持了该观点,他们认为管理者風险偏好对企业绩效存在明显的负向影响。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认为,管理者热衷于冒险,这是卓越人才和变革者的显著个性特点[10] 。Cressy[11] 将经典经济学理论引用到其研究中,发现风险规避型企业家承受风险的能力往往较低,只能获得较低的收益,而具有更强风险偏好的企业家在承担高风险的同时,所获得的收益也会更高。因此,有学者在对企业家风险偏好、产品创新以及企业成长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得出风险规避型企业家与企业绩效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2] 。郭道燕[13] 在研究高管风险偏好与企业超速增长的关系时,发现当高管团队中喜好风险型管理者较多时,会为企业带来超速增长。王素莲等[14] 则将风险偏好作为调节变量,研究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的关系,发现企业家风险偏好越高,企业绩效越好。鉴于创新绩效的衡量存在一定的分歧,李倩[7] 将创新绩效分为技术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分别研究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得出高管团队风险偏好无论是与技术开发阶段或是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绩效皆呈显著正相关。

综上所述,既有研究中大部分的学者支持风险偏好与企业绩效或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创新本身自带的“高风险”属性以及管理者所属的风险偏好类型以及其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在企业发生技术创新失败时,通常情况下,风险喜好型管理者较风险规避或风险中立型管理者而言更热衷于开展创新活动,失败对其造成心理上的打击要远低于风险规避型管理者,一旦他们认为创新项目仍具有再投资的价值,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创新,进而影响企业再创新绩效。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高管团队风险偏好水平越高,企业创新失败技术开发阶段的再创新绩效越高。

H1a:创新失败企业较创新成功企业而言,高管团队风险偏好水平越高,技术开发阶段的再创新绩效越正显著。

H2:高管团队风险偏好水平越高,企业创新失败成果转化阶段的再创新绩效越低。

H2a:创新失败企业较创新成功企业而言,高管团队风险偏好水平越高,成果转化阶段的再创新绩效越负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标准,以及企业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稳定期和持续发展期,企业战略目标的时限通常为5年以上,本文以2011 ~ 2018年我国A股市场中的医药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对样本数据做如下筛选:①剔除兽药、农药等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范围的药品上市企业,并利用上市企业官网、年报披露信息,手工匹配各医药制造业上市企业包括的下属药品生产企业共计398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药学数据中心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库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以生产厂家和药品名为关键字进行信息检索,当上市企业某年度下属企业所生产的药品出现不良反应时,即认为样本企业当年出现创新失败情况。②剔除研究期内相关数据缺失的企业及不满足2011 ~ 2018年区间内的上市企业样本。③为更客观地对企业高管团队风险偏好与企业创新绩效进行研究,本文将创新绩效的产出分为技术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由此来共同衡量企业的创新绩效。其中,技术开发阶段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采用的是样本企业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库,以上市样本企业名称为关键字,在专利信息库中进行检索,手工搜集和整理。而成果转化阶段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采用的是企业当年的销售净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

以上有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库、CSMAR、WIND和东方财富等数据库。本文最终获得80家医药制造业上市企业共480个有效研究样本。其中,在2011年皆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创新失败企业有38家,且该38家企业在2012 ~ 2018年间又陆续出现了药品不良反应,共228个有效研究样本,而在2011 ~ 2018年间未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创新成功上市企业有42家,共252个有效研究样本。

(二)主要变量与模型构建

1. 主要变量定义。

(1)再创新绩效:专利申请量(REPATENT)和销售净利率(RENEPR)。既有研究中,创新绩效的衡量主要分为单指标衡量和多指标衡量。单指标的衡量主要采用研发费用/研发投入、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或新产品产值、企业预期目标市场份额、销售额、ROA、ROI、销售净利润率等[15] 。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指标是专利申请量或专利授权量,但专利数量作为衡量指标往往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因为研发专利、技术往往仅限于企业内部的创新成果,该指标仅能反映企业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绩效,并不能反映企业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绩效,外部无法合理确定企业的专利或设计的真实水平,其是否能准确反映企业创新绩效还值得商榷[16] 。因此,为更加全面而准确地衡量企业创新绩效,本文借鉴梁启宁[17] 、张美玲[18] 等学者的处理方式,从企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分别对企业再创新绩效进行分析。在技术开发阶段,本文选择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作为技术开发阶段的衡量指标及稳健性检验的替代指标。在成果转化阶段,本文借鉴Yayavaram等[15] 对于成果转化阶段创新绩效的衡量方式,采用销售净利率和投资回报率(ROI)作为成果转化阶段的衡量指标以及稳健性检验的替代指标。

就创新失败企业而言,技术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所反映的是企业在发生技术创新失败的情况下,创新失败企业当年的技术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的再创新绩效。就创新成功企业而言,技术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所反映的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成功的情况下,创新成功企业当年的技术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的再创新绩效。

(2)高管团队风险偏好(MRP)。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DARA&DRRA系数测量、量表形式测量、高管个人特征测量以及自定义变量测量等。鉴于我國资本市场的特殊情况,本文选择借鉴李倩[7] 等学者的方法从企业和个人两个层面构建高管团队风险偏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时序主成分分析计算出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得分作为该变量的赋值。

(3)创新失败(INNOVFAIL)。表面上看,创新失败对于企业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但往往企业能够创新成功,是在无数次失败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创新失败作为失败学习中最重要的信息反馈,会影响管理者对企业的资源调整行为。较创新成功经验相比,失败的经验更有助于企业组织的学习和发展,对于企业创新及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控制企业创新失败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将企业是否发生创新失败(INNOVFAIL)作为控制变量,将其设置为虚拟变量,并借鉴Maslach[19] 的处理方法,即当医药制造业上市企业所生产的医药类产品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时,表示其创新失败,取值为1,反之则取值为0。药品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正确使用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审核的合格药品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非所期望的对患者身体产生的有害反应。当药品出现与患者用药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药品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因此,符合创新失败的标准。

另外,根据已有文献[20-22] ,本文还控制了企业规模(SIZE)、独董比例(DLDS)、企业成长性(GROWTH)、企业性质(STATE)、资产收益率(ROE)、年份(YEAR)等变量,具体如表1所示。

2. 高管团队风险偏好的计算。根据前人的研究[23] ,并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本文从企业和个人两个层面,选取高管团队风险偏好评价指标(见表2),并通过SPSS 24统计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标准化处理以及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确保所选指标符合时序主成分分析的基本要求后,建立高管团队风险偏好综合评价模型:

从15个指标中提取6个主成分,将各主成分得分及对应方差贡献率权重代入到公式(1)中,并计算出最终得分,作为本文高管团队风险偏好的赋值。

3. 回归模型的构建。由于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对于医药类产品的研发更是如此。这是由于医药类产品需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并通过国家或各省有关部门反复严格审核后,方能投放到市场供患者使用。因此,在具体的计量过程中,本文用因变量的t+2期数据(2013 ~ 2018年)与自变量的t期数据(2011 ~ 2016年)进行回归分析,以有效地减少内生性问题对实证结果的干扰。所构建回归模型如下: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在因变量方面:①技术开发阶段有关专利申请量的均值为1.358,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5.591,标准差为1.367;②成果转化阶段有关销售净利率的均值为0.134,最小值为-0.919,最大值为0.735,标准差为0.138。在自变量方面,高管团队风险偏好水平的均值为6.263,最小值为-34.846,最大值为11.509,标准差为2.695。在控制变量方面,企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企业成长性、企业资产收益率、企业性质等的平均值和中位数比较接近,创新失败均值为0.475,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标准差为0.5,表明研究样本中的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率为47.5%,基本符合技术创新高风险性以及不确定性的特点,也符合医药制造业的产品创新特点。

综上可知,各样本企业高管团队风险偏好、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绩效及在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绩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且样本企业在控制变量上的差异性皆不明显,说明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性分析

高管团队风险偏好水平与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绩效专利申请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与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绩效则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可能企业在技术开发阶段所创造的创新绩效并未全部转化为成果转化阶段的商业成果,未达到预期的收益。企业规模与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绩效专利申请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在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绩效的产出越大,而企业规模与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绩效相关性并不显著。独董比例与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绩效专利申请量和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绩效销售净利率都未表现出显著性。企业成长性与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绩效专利申请量并未表现出显著性,但与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绩效销售净利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当企业成长性越好时,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绩效越大。

企业资产收益率与企业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绩效以及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绩效皆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当企业资产收益率越高时,企业的技术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绩效皆会随之增加。企业性质与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绩效在10%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而与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绩效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创新失败与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绩效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绩效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高管团队通过企业创新失败的信息反馈、经验总结,无论对于企业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绩效还是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绩效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通过失败学习可以提高再创新绩效的产出。

(三)回归分析

表5为实证回归分析结果。

1. 从技术开发阶段来看。由列(1)可知,全样本中高管团队风险偏好与专利申请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回归系数为0.07,表明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对专利申请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高管团队风险偏好水平越高, 专利申请量越大,表明随着高管团队风险偏好水平的增加,全样本中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增加。创新失败与专利申请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回归系数为0.392,表明企业创新失败对专利申请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当企业发生创新失败时,企业的高管团队能够正确审视创新失败所带来的损失,通过创新失败经验的总结和学习之后,激发了再创新的动力,使得专利申请量也随之增加。

由列(3)可知,创新失败企业高管团队风险偏好与专利申请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回归系数为0.295,表明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对专利申请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高管团队风险偏好水平越高,专利申请量越大,H1成立。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在于,失败企业高管团队多数成员乐于冒险,他们认为高风险同时也意味着高收益,不会因为企业发生创新失败而减少企业研发,最终使得专利申请量亦会随之增加。

企业规模与专利申请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回归系数为0.323,表明企业规模对专利申请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企业规模越大,专利申请量越大。这可能是由于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失败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承受失败所带来的损失,高管团队对于失败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从而选择继续创新,以促进专利申请量的增加。企业性质与专利申请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其回归系数为-0.42,表明企业性质对专利申请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2. 从成果转化阶段来看。由列(2)可知,全样本中高管团队风险偏好与销售净利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回归系数为-0.011,表明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对销售净利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高管团队风险偏好越高, 销售净利率越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随着高管团队风险偏好的增加,虽然在技术产出阶段中的专利申请量会随之增加,但这些在技术产出阶段所产生的成果,进行成果转化时并未达到预期的收入和市场化效果,以至于随着高管团队风险偏好的增加,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绩效销售净利率减少。创新失败与销售净利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回归系数为0.032,表明企业创新失败对销售净利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企业高管团队通过对创新失败的经验总结,使得技术产出阶段所产生的创新绩效达到了预期的市场化效果,销售净利率增加,即成果转化阶段创新绩效增加。

由列(4)可知,创新失败企业高管团队风险偏好与销售净利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回归系数为-0.025,表明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对销售净利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高管团队風险偏好越高, 销售净利率越低,H2成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随着高管团队风险偏好的增加,虽然在技术产出阶段中的专利申请量会随之增加,但这些在技术产出阶段所产生的成果,进行成果转化时并未达到预期的营业收入和市场化效果,以至于当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增加时,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绩效销售净利率减少。企业规模与销售净利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其回归系数为-0.019,表明企业规模对销售净利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企业规模越大,销售净利率越低。独董比例与销售净利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其回归系数为-0.291,表明独董比例对销售净利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独董比例越大,销售净利率越低。企业成长性与销售净利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回归系数为0.101,表明企业成长性对销售净利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企业成长性越好,销售净利率越大。企业资产收益率与销售净利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回归系数为0.848,表明企业资产收益率对销售净利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企业资产收益率越高,销售净利率越大。

进一步地,本文将创新失败企业与创新成功企业的回归结果对比后发现:

(1)就技术产出阶段来看,随着企业高管团队风险偏好的增加,创新失败企业较创新成功企业而言,其再创新绩效的显著性明显要更加正显著,即H1a成立。

(2)就成果转化阶段来看,随着企业高管团队风险偏好的增加,创新失败企业较创新成功企业而言,其再创新绩效的显著性明显要更加负显著,即H2a成立。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创新失败企业高管团队中的成员多数属于风险喜好型管理者,他们更热衷于进行技术创新以获得竞争优势,并获取高回报。因此,在技术开发阶段,较创新成功企业而言,创新失败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绩效产出,但往往事与愿违,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开发阶段所产生的创新绩效都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的收入和市场化效果,进而转变为预期的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绩效,以至于创新失败企业较创新成功企业而言,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资源,造成企业过度投资以及内外部资源的浪费。

(四)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进一步对相关假设做了如下检验:

1.变更估计方法。采用FGLS可行性广义最小二乘法对实证过程进行重新检验。

2. 替换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创新绩效,在基本回归模型中,对于技术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分别采用的是企业当年的专利申请量和销售净利润率进行衡量。为了验证模型的稳健性,本文采用企业当年的专利授权量和投资回报率分别替换企业技术开发阶段的专利申请量和成果转化阶段的销售净利润率来衡量两个阶段的企业创新绩效,然后采用与基本回归相同的回归方法对模型进行重新估计。

3. 增加多个控制变量。考虑到遗漏变量会对估计结果造成影响,为了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借鉴黄红光等[24] 的有关稳健性检验处理方法,在原有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再加入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ID)、两权分离度(SR)等可能会影响企业创新失败再创新行为的其他变量,并对模型采用与未加入新控制变量前的模型相同的回归方法进行重新估计。与基本回归对比后,发现其回归结果与基本回归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无论是更换模型,还是替换被解释变量或通过增加多个控制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其估计结果与原基本回归估计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可认为本文的研究结论是较稳健的。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2011 ~ 2018年我国A股市场中的医药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对企业创新失败再创新绩效的影响,最终得出如下结论:①高管团队风险偏好与企业创新失败后技术开发阶段的再创新绩效正相关,即高管团队风险偏好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创新失败后技术开发阶段的再创新绩效。②高管团队风险偏好与企业创新失败后成果转化阶段的再创新绩效负相关,即高管团队风险偏好会抑制企业创新失败后成果转化阶段的再创新绩效。③创新失败企业较创新成功企业而言,技术开发阶段再创新绩效更正显著,而成果转化阶段再创新绩效则更负显著,即创新失败企业较创新成功企业而言,虽然其在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绩效产出明显更优,但其在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绩效产出并没有按预期转变为成果转化阶段的再创新绩效。

(二)建议

如何打造优秀的高管团队对于企业未来的创新发展战略至关重要,而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选聘适度风险偏好的高层管理者,对于实现公司战略目标、促进公司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管的性别、年龄、学历、任期等个人特征能反映出高管的风险偏好水平。因此,在选拔和构建高管团队的过程中,企业应根据管理者个人的性别、年龄、学历、任期等个人特征对管理者的风险偏好做出基本的判断,再对不同风险偏好的高管进行合理搭配,并给予相应的职位,以便更好地发挥不同风险偏好的高管的工作能力,推动企业再创新绩效的提升。对于企业中已成形的高管团队,则要定期举办心理测试、案例情景分析等,及时了解和掌控现任高层管理者风险偏好的微妙变化,将管理者风险偏好控制在合理水平,并在必要时对现有高管团队中风险偏好过高的成员进行调整,及时更换新鲜血液,优化高管团队结构,以减少因高管团队风险偏好过高,使得企业的资源过度浪费,造成企业技术开发阶段绩效突出,而成果转化阶段绩效极低的现象。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 1 ]   Solow R. 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J].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57(3):554 ~ 562.

[ 2 ]   Hambrick D. C., Mason P. A.. 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2):193 ~ 206.

[ 3 ]   白云濤,郭菊娥,席酉民.高层管理团队风险偏好异质性对战略投资决策影响效应的实验研究[ J].南开管理评论,2007(2):25 ~ 30.

[ 4 ]   McGrath R. G.. Falling forward: Real options reasoning and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1):13 ~ 30.

[ 5 ]   Rosenbusch N., Brinckmann J., Bausch A.. Is innovation always beneficial?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performance in SME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1(4):441 ~ 457.

[ 6 ]   刘文兴,张鹏程,廖建桥.基于创造自我概念与风险偏好影响的授权领导与创新行为研究[ J].管理学报,2013(12):1770 ~ 1777.

[ 7 ]   李倩.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8.

[ 8 ]   Rauch A., Frese M..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entrepreneurial success:A genera model and an overview of findings[ J].International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0(15):101 ~ 142.

[ 9 ]   Naldi L., Nordqvist M., Hellerstedt K., et 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risk taking, and performance in family firms[ J].Family BusinessReview,2010(1):33 ~ 47.

[10]   Howell J. M., Higgins C. A.. Champion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2):317 ~ 341.

[11]   Cressy R..Why do most firms die young?[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6(2):103 ~ 116.

[12]   Cucculelli M., Ermini B.. Risk attitude,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 growth. Evidence from Italian manufacturing firms[ J].Economics

Letters,2013(2):275 ~ 279.

[13]   郭道燕.高管财务经历、风险偏好与公司超速增长[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6.

[14]   王素莲,阮复宽.企业家风险偏好对 R&D 投入与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J].经济问题,2015(6):80 ~ 83.

[15]   Yayavaram S., Chen W.. Changes in firm knowledge couplings and fir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echnologicalcomplexity[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5(3):377 ~ 396.

[16]   張婧,段艳玲.市场导向均衡对制造型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J].管理世界,2010(12):119 ~ 130.

[17]   梁启宁.高新技术企业高管股权激励与创新绩效研究[D].广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6.

[18]   张美玲.高管团队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8.

[19]   David Maslach.Change and persistence with fail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7):714 ~ 723.

[20]   Chen H. L., Hsu W. T.. Family ownership,board independence,and R&D investment[ J].Family Business Review,2009(4):347 ~ 362.

[21]   赵亭.高管团队异质性、薪酬差距与研发投入[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7.

[22]   吕音.高管激励、团队特征与企业研发投入[ D].南京:南京大学,2018.

[23]   Yacine Belghitar, Ephraim A. Clark. The effect of CEO risk appetite on firm volatil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inancial firms[ J].Routledge,2012(2):195 ~ 211.

[24]   黄红光,白彩全,易行.金融排斥、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 J].管理世界,2018(9):67 ~ 78.

猜你喜欢

技术开发成果转化
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基于Wiki大学生元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太阳能电池与储能设备技术的开发
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的分层技术的探讨
浅谈学术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辽宁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浅析
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