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研究文献综述
2020-03-30胡梦霞
摘要:校企合作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引入我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对校企合作也开展了深入研究,但由于起步较晚,因此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现有研究进行归纳梳理,从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及研究展望四个方面对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研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从七个维度提出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二十条措施,简称“职教20条”。其中明确指出了要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即不仅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学历证书,还要鼓励学生获得一些职业技能证书。这无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校企合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一、校企合作的发展历史
校企合作的另一个名称是“合作教育”,在国际上通常被称为“合作教育”。 它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这一思想被引入的时间相对较晚。1996年,江苏省扬州石化公司的张俊杰先生撰写文章向国家教委提出新型半工半读教育建议。2002年-2004年网络上发起了关于半工半读自立求学可行性的讨论,得到了许多海内外朋友和学者的支持。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做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文件提出要加强勤工俭学与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0年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促进校企合作向制度化发展。2018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法”,明确规定了校企合作方式和推广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职业技术教育进入新时代,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主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和重视。
二、我国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自从校企合作被引入到我国,我国各路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分为:校企合作内涵研究,校企合作平台研究,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三个方面。
(一)校企合作内涵研究
关于校企合作的内涵主要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一是认为校企合作是企业帮助学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和校企合作研究;第二种认为,校企合作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共同选择行为;三是认为校企合作是所有高校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众多专家学者都对校企合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总体来说,现有的研究大都将校企合作的主体明确为学校和企业,它是理论与实践合作的一种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实现双赢的重要途径和途径。
(二)校企合作平台研究
目前,校企合作平台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校企合作平台研究,第二类是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模式研究,第三类是校企合作平台专业分类研究。校企合作平台的类型可分为两类:“产学研”合作平台和“政府,产业,科研”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即通过建立实验培训中心,用二级学院的方式将企业和学校联系起来实现一体化办学,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另一个是通过政府主导和企业引入学校实现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模式主要包括“内园外站”校企合作平台,教学产业园区和工业教育园区。内园即在学校建立制造技术教育园区,外站即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产业教育园区即学校通过建立产业教育园区和相应的教师工作站,在园区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下,实现动态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平台的专业分类包括有三级平台:一级平台即紧密性的校外实训基地、二级平台即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三级平台即项目式生态纺织研究中心和商贸类的校企合作平台,该协作平台的构建旨在提供一个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以提高商业和贸易教学质量。
(三)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关于校企合作模式有几点看法:第一种是孙秀丽(2011)等提出的创业实践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开展自主创业和开发项目,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技能。第二种是鞠平(2004)等提出来的订单培养模式,即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通过与企业簽订合约的方式共同培养人才。学校负责对签约的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等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相应的岗位就业。 第三种是刘世林(2006)等提出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即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实际磨练中提高职业技能。 第四种是由田玉珍(2008)、姚和芳(2009)等人提出的顶岗实习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主张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到企业相应岗位上顶岗实习,以此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专业技能等能力。 第五种是联合校企培训模式。那就是增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发展人才。
三、校企合作研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一)研究成果重理论而轻实践
从知网搜索到的文献来看,大多数关于职业校企合作的文章都集中在校企合作的内涵,制度机制及相关政策的演变探究上。对于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具有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等研究较少,仅仅停留在经验总结和事实描述的研究往往缺乏说服力。
(二)经验“拿来主义”内容较多而比较内容较少
现如今,德国、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完备,在相关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上也比较丰富。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很多研究都详细的介绍了国外研究的经验,并且大都直接将这些经验用于国内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上来,没有做到与我国实际相联系。
(三)研究方向较为单一
我国校企合作开展的时间相较于国际上的一些其他国家较晚,研究水平也处在较浅层次。目前我国对于校企合作的研究过于零碎化,研究方向不均衡,大都倾向于现状,而对机制和运行等方面研究不够,导致对校企合作没有一个整体的、完备的了解,系统性研究不够深入。同时,对于与开展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研究较少。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其顺利运行的基石,因此,开展关于如何立法等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四、未来研究展望
(一)加强定量研究及实践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都各有优势。目前,在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研究领域,定性研究数量较多,因此,应从实际出发,通多调查等方式方法获得实际数据,使得研究结果能更好的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来,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程度。“职教二十条”指出要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并且要将职业教育向由政府一方举办变为社会多元办学、政府统筹的格局转变。在这一政策下,职业教育将一改以往由政府管理、监督、拨款的局面,不再由政府统一管理,而是将责任分担到社会力量上。这一变化意味着职业院校将不再由政府统一分拨经费,职业院校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与此同时也是考验职业院校能否在这一变化中立稳脚跟,保持自身发展的时机。对于校企合作的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二)进一步深入比较研究
对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模式,我们应该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对比总结,提出一套适合于我国的方法和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强调社会服务功能,使职业院校功能进一步多元化、综合化;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模式将职业教育的运作市场化,并且注重职业教育前沿问题,建立了齐全的证书制度;德国的双元制当中强调的严格的考试制度、技能培训以及教育体制和就业体制的相互衔接等等都值得我国学者在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下进行深入比较研究。
(三)坚持多学科、多主体研究
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涉及的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更与政府、社会、企业紧密相连。校企合作研究不仅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此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主体也不仅仅是职教学生、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等,还可以把视野放在残障人士、自闭症等群体之中,扩大职业教育研究的主体。同时,在研究时应遵循定量与定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校企合作研究逐渐发展成为系统性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78-79.
[2]张宇,和震.职教培养模式转变的路径及推进策略——— 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11-15.
[3]左家奇.“三重融合”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26-130.
[4] 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 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 中国高校科技,2014,( 8) : 40.
[5]费美扣,王元生. 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 职业教育( 下旬) ,2014,( 8) : 45 - 46.
[6]党蒙,张传伟,邢乐,周学刚,.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104-105.
[7]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8-73.
[8]汪占熬,钱翀,叶春霜.创新创业共生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06):12-14.
[9]徐秋儿. 产业学院: 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探索 [J] .中国高教研究,2007 (10):72.
[10]吳树山等. 试论我校企合作的发展态势及其对策 [J] .科学进步与对策, 1997 (6) .
[11]董大奎,林冶.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05):56-57.
作者简介:胡梦霞(1995—)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650091,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