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英汉互译学习策略研究
2020-03-30陈俊娟刘玉梅
陈俊娟 刘玉梅
摘要:本文首先对“互联网+”环境下英汉互译学习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其后,围绕利用翻译工具解决学习障碍、利用多媒体资源突破语境限制、利用网络渠道扩充翻译知识以及利用现代教育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四个方面,重点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英汉互译学习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英汉互译;文化语境
引言:
在“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逐渐取代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新媒体也逐渐渗透到了现代教育事业当中,为学习者的学习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据此,我们有必要对“互联网+”环境下英汉互译的学习策略进行讨论。
一、“互联网+”环境下英汉互译学习的优势所在
在传统时期,学习者在进行英汉互译学习时,需要长期与书籍、辞典等平面化、纸质化的学习资料为伴,且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一定依赖性。这样一来,一方面会导致学习者长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当中,不利于学习者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实践。另一方面,也会使学习者拘泥在资源有限、枯燥乏味的学习条件下,逐渐削弱其对英汉互译的学习兴趣[1]。
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上述负面化的传统问题将成为历史。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者可从网络中获取到大量的翻译工具与多媒体资源支持,从而在拓展文化眼界、掌握生僻词汇的同时,有兴趣、有热情地对待英汉互译学习、实践英汉互译活动,最终达成综合化的翻译素养发展。
二、“互联网+”环境下英汉互译学习的策略建议
(一)利用互联网翻译工具解决学习障碍
掌握词汇的语义、用法是进行英汉互译学习的最基本前提,若某一语句中存在学习者尚未掌握的生僻词汇、术语名词,其翻译行为也将遭受阻碍。在“互联网+”的环境背景下,谷歌翻译、彩云小译、通天塔翻译等翻译网站以及SCItranslate、有道翻译等翻译软件被开发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习者在词汇方面的阻碍问题。例如,在进行“中国菜单”这一主题的翻译学习时,学习者在课堂中很难接触到“卤鸭”、“酒酿圆子”、“酱香龙虾仔”等极具中国特色的菜品名词。这时,在“互联网+”环境的优势支持下,学习者只需要将菜品的中文名称输入到翻译网站或翻译软件的文本栏中,再单击界面中的“翻译”或“人工翻译”按键,即可获得“Braised duck”、“Glutinous Rice Dumpling in Fermented”、“Baby Lobster with Soybean Paste”等翻译结果。
除此之外,学习者在独立完成某文章、语句的英汉互译后,还可将文本内容输入到翻译软件、翻译网站等互联网翻译工具当中,通过比对网络翻译与自主翻译的异同,对自身当前的学习质量与翻译能力作出分析审视。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网站、软件所应用的翻译程序存在一定差异,学习者在利用互联网翻译工具解决学习障碍时,应秉持起辩证的眼光,在横向对比多个网站翻译结果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限度地获取工具支持。
(二)利用多媒体视听资源突破语境限制
英汉互译学习作为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势必会受到一定的语境限制。若翻译学习者缺乏对西方文化语境、生活语境的了解,其英汉互译的能力势必会大打折扣。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人们能从网络中获取到多国家、多种类的多媒体视听资源,如音乐、电视剧、电影等,这为翻译学习者了解西方文化语境与西方社会生活提供了充分支持。
例如,在观看《破产姐妹》这一美剧作品时,翻译学习者可通过对比“I got a little money stashed away for a rain day”原台词及其翻译字幕,得知“rainy day”在西方语境中独有的隐喻含义——“糟糕的天气”或“不顺利的情况”。这样一来,学习者在后续英汉互译活动中再次遇到“rainy day”这一短语时,便能快速将思路迁移到英语的本土语境当中,获得正确的英译汉结果[2]。
(三)利用多元化网络渠道扩充翻译知识
英汉互译的学习与实践过程,并非英文词汇、中文词汇的逐次翻译,而是经由翻译行为准确连接起本文“理解”与“表达”的综合性转化过程。同样的,翻译水平也并不仅仅是以词汇量来衡量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先生在其著作《天演论》中指出,优秀的翻译要做到“信”、“达”、“雅”。简单来讲,即以翻译准确为基础,而后做到不拘泥原文、语句通顺明白,最终致力实现译文的优雅得体。在此要求下,学习者要想成长为优秀的译者,就必须要在积累词汇、掌握语法的同时,深入探究英语文本背后的文化、行业、历史等大环境,不断扩充自身的翻译知识。由此,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学习者可通过搜索引擎检索、网络社区交流、视频资源观看等多种方式,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局势、经济状态、文化理念、历史进程、风土人情、文学作品等各方面知识,为自己由“信”至“达”、“雅”的翻译素养发展夯实基础。
(四)利用现代化教育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在传统的英汉互译学习当中,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教育输出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存在溜号走神、思维停顿等情况,将很容易出现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遗漏。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微课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新时代教学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到各大高校当中,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可追溯、可还原。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同步应用影像采集设备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并在课后上传到云端数据库中供学生下载使用。此外,教师还可预先制作出精炼有序的微课视频,并提供给学生作为自学素材。这样一来,学习者可显著降低对课堂教学的依赖性,进而更加自主、灵活地投入到英汉互译学习当中,达成良好的探究式、翻转式学习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环境下,英汉互译学习者可接触到极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网络翻译工具以及知识教育方法,进而更加顺利、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语言文化环境,突破翻译学习的传统局限,逐渐成長为词汇积累足、文化素养高、知识眼界广的优秀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波.“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创新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 (34):123.
[2]杨楠.“互联网+”背景下学习共同体翻译训练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 (07):127-129.
作者简介:陈俊娟(1998-)女,籍贯:浙江金华,学历:本科,职称:学生,研究方向:英语。
刘玉梅(1975.1-)女,籍贯:黑龙江,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