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师范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2020-03-30何伟

神州·上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教学方法

何伟

摘要:英语作为高校教育阶段一门基础且重要的学科,其对于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综合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还应当不断发展英语综合能力,使得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本文阐述了地方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基于现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及社会对师范人才的迫切需要,地方师范院校正在从精英类型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类型,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媒体的发展背景之下,地方师范院校的英语教学也迎来了更高的挑战和机遇。社会对于各行各业人才的需求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和基本英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看重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本文以英语教学大纲内容为指导,以结合社会实际需求特点为导向,积极从多个角度层面探讨了我国地方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相关实施途径。

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英语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必要性分析

纵观当前地方师范院校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迫切、棘手的问题。由于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专业学习内容较多,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再加上每个班的人数较多,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上往往都是基于学校书本教材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对教学内容进有机整合和设计。同时,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以往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没有兼顾学生实际发展情况,所以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非常必要,势在必行。

(二)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英语的很多教学方法都形成于不同时期,对于不同教师来说,所擅长和喜欢的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尤其是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各高校已经广泛运用相关信息设备。虽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媒介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也帮助教师减少了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但是很多教师在选择英语教学方法时不能够科學合理的选择,没有立足于实际教学情况,研究出适合本校各年级各班学生的英语教学方法。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不断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对英语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可见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十分迫切。

(三)考试形式改革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地方师范院校的英语考试中,基本都采取笔试的形式。然而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性语言,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运用笔试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考察存在很大弊端。单纯的笔试不仅不能够切实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不能够从侧面反馈给教师一定的修正指导作用。再加上用成绩分数来衡量学生,常常会磨灭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信心。以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例,虽然增加了一定的听力测试,也逐渐引入了口语测试,但是由于多方面客观因素,大部分学生在听力和口语方面能力较弱,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笔试上。所以,地方师范院校应当积极改革英语考试形式,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地去检测学生的英语理论知识和口语交际能力[1]。

二、地方师范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英语课程设置单一

在地方师范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中,其和学生的专业及教学发展方向相关。就当前情况来看,英语这门学科是大部分师范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英语基础知识的讲授。但是,大部分地方师范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方向主要是英语综合课程,并没有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本校办校特色以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去构建,造成了地方师范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太过于单一,相应的教材选择和教学方式也不够灵活多样,没有兼顾学生的英语水平个性化差异,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常常是应付了事,或为了过关而被动学习。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是未来步入教育岗位的人才,这种教学模式很难使得学生将自身所具备的英语知识和岗位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更谈不上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将英语学以致用。

(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枯燥

地方师范院校的英语教学还存在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枯燥的问题。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重复的进行机械操作。同时,大量的单词和复杂的语法规则也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将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任务和负担,而不是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语言需求灵活学习及灵活运用英语,从而造成了地方师范院校学生英语学习效率低下,哑巴英语的现象屡见不鲜。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单一的注入,以翻译和讲授为主,大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基础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却忽略了英语文化的学习和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的培养,课堂学习氛围不浓烈,学生积极性不高,被动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不牢固,还限制了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的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日后的就业及发展极为不利。

(三)英语考核方式有待完善

地方师范院校在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应当只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还需要关注考核方式。大多数的地方师范院校英语考核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这些考试结果几乎成为了评价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核心标准。学生在这个考核模式下,只会死记硬背,而教师以这种考核模式为导向,也更加关注对学生应试技巧和应试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很难得到提升,英语理论知识和语言实践技能严重脱节。等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会面临自己不敢说、害怕说、口语不标准的现象,那时候才知道自己的英语能力无法满足师范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四)英语师资力量稍显薄弱

教师作为英语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实际英语水平决定了其教学的基本能力。然而目前个别地方师范院校缺乏高水准、应用能力强的英语教师,而教学基本技能扎实、又具备科研能力的英语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大部分教师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很少有时间参加培训活动,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平台提升自己的英语综合素养,对于教学活动只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经验上,并没有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需要去整合教学资源、制定出适用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的课程计划,因此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很难得到较明显的提升[2]。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