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文化类节目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020-03-30张娜
张娜
【摘要】本文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以河南卫视典型文化栏目为研究对象,从河南卫视电视节目和传统文化融合实践中为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梳理出创作走向,树立中国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继而启发媒体人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
【关键词】河南卫视;文化;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河南卫视文化类节目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L—2018—1809)
基于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基于媒体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类节目以“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民族精神”的姿态,在2018年打破了真人秀独霸荧屏的格局,满足了受众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梳理国内上星卫视节目播出现状发现河南卫视立足于文化雄厚的中原大地,以优秀的本土文化为创作母体,担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媒体责任,扛起了文化传承的旗帜。
1. 承载厚重----根植本土文化
1.1 根植本土内容是节目成长之根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特色化的本土内容是节目成长之根。省级卫视在内容选择中受制度、地域、成本的局限,唯有立足于内容独特的本土资源才能在激烈的收视竞争中成功突围。
所谓的内容独特性,即节目所挖掘和展现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排他性。地域性则是戏曲艺术的鲜明特征,体现在念白、唱腔、表演、化妆等方面的地区性差别。因此地方台在开办戏曲类文化节目时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现将《梨园春》、《秦之声》、《相约花戏楼》、《走进大戏台》等几档节目进行对比,如表1-1。
由表中可以看出《梨园春》以豫剧为主融汇不同剧种,采用擂台赛的形式为普通戏迷搭建寻梦、追梦、圆梦的舞台。豫剧以抒情写意的乐舞为表征,以通俗易懂的河南方言为唱词,以人的形体媒介为特征,而《梨园春》兼具诗和音乐的听觉性和绘画的视觉性,将华夏文明中的“仁义礼智信”以本土戏曲剧目的形式传递到千家万户:《花木兰》通过塑造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传达出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朝阳沟》聚焦社会主义知识青年的时代选择,以极富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语言备受河南百姓所喜爱。豫剧因河南而得名,河南因豫剧而扬名,这便是河南卫视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本土资源优势,也是《梨园春》能够成为戏曲节目的常青树的根源所在。
继《梨园春》成功之后,河南卫视顺势推出了《华豫之门》和《武林风》两档同样扎根本土资源的节目。河南---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华豫之门》便立足于本土历史资源,聚焦于散落在民间的文物,激发受众了解历史、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爱国之心。此外,河南还是少林和太极的故乡,《武林风》依托本土武术资源,将现代媒体传播技术与传统武术文化进行融合,身体力行的推动竞技武术,从而弘扬武学精髓、继承传统武术艺术。
由此可知,土生土长的地域文化是电视节目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才得以有《梨园春》、《华豫之门》、《武林风》等节目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将独具特色的豫剧、武术、汉字、历史、文物等本土文化永久的传承下去。
1.2 扎根本土受众是节目立足之本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文化丰厚的中原大地上自然培育出有着本土文化需求的观众。河南卫视将独特的本土文化与精准的受众资源紧密相连,既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又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往今来戏曲自带“草根文化”属性,是一种大众的、通俗的艺术形式。《梨园春》便以本土豫剧戏迷受众为出发点,满足了戏迷观赏、品味豫剧这最朴素的精神需求。在受众群体中有1999年--2016年详实记录每期选手打擂表现的戏迷张杏利;也有25年准时守在节目前的93岁戏迷李玉英。可以说《梨园春》扎根河南戏曲这方热土,凭借大众媒介使中国戏曲艺术得到传承和弘扬。
如果说《梨园春》是以“戏”引“众”的话,那《华豫之门》和《武林风》则分别从“文”和“武”两方面进行受众定位。《华豫之门》将民间的古董收藏者作为目标受众,以藏宝者手中的青铜器、书画、漆器、瓷器等文物遗产为依托,由文玩专家组成鉴宝团队揭示文物背后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华豫之门》立足河南走向世界不断拓展受众群体,使文物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武林风》则依托本土百姓的武侠精神的定位,以擂台赛的巧妙形式搭建百姓武术竞技平台,成功打开了竞技武术的市场,在满足受众一展拳脚的诉求的同时将中原武术广泛的传承和弘扬。
2. 传承经典----坚持原创精品
河南卫视文化类节目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坚守媒体责任、根植于厚重的本土文化中,更体现在节目内容和节目形态两个维度秉承原创的制作原则。
2.1 坚持原创节目内容
坚持原创节目内容是河南卫视文化类节目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博大精深的中原本土文化作为核心的节目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原汁原味的文化浸染之下,观众从心理上和情感上更易与节目达到协同共振的效果。作为河南戏曲文化传播者的《梨园春》,致力于为观众呈现豫剧名段,如传统古装剧目:《对花枪》、《三上轿》、《抬花轿》等;改良古装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等;现代剧目:《朝阳沟》、《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这些原汁原味的本土剧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拉近了观众和传统艺术之间的距离。
2.2 坚持原创节目形态
节目内容决定了节目内涵与发展方向,而节目的外在表现形式则直接决定了节目的新鲜度与吸引力。为了将内涵丰富的本土文化巧妙的传达,河南卫视在《梨园春》和《武林风》两档节目中,首创擂台赛的形式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
《梨园春》在节目形态上设立戏迷擂台赛,按年龄分为成人组和少儿组;按专业水准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擂台赛以其本土化的豫剧为内容吸引了更多戏迷的参与,同时将本土的豫剧名家邀请到节目中,戏迷在欣赏豫剧表演的同时,还可以近距离学习戏曲名家的点评指教。戏迷擂台赛为全国的戏迷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25年中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戏迷登上《梨园春》的舞台,诞生了秦梦瑶、邓鸣贺、牛欣欣等备受欢迎的少儿擂主。《梨园春》凭借原创擂台赛成就了本土的草根明星,成为百姓心目中圆梦的舞台。
《武林风》将传统武术和散打竞技进行融合,采用淘汰赛增加节目的观赏性,此外为弘扬传统武术,栏目设置百姓擂台赛吸纳来自全国各地的业余参赛者,在百姓擂台上不分体重和打法只需展现自我。在《武林风》的擂台上诞生过王洪祥、一龙等草根英雄,可以说《武林风》立足中原热土,采用自由擂台的形式将传统武学精神进行了国际化、平民化传播。
《华豫之门》虽没有擂台竞技,但引入了海选形式对民间文物收藏进行线下鉴定,拉近了藏宝者和专家之间的距离,调动和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从而以“線下海选”和“线上录制”相融合的形式保证了节目原创力。此外《华豫之门》在鉴定环节中渗入人文关怀,不再只关注器物表层的真伪,而将关注重心放在器物背后的故事和真情,增加观众对节目的信赖度和认可度。《华豫之门》以器物背后的故事呼吁受众,在收藏财富的同时更应该收藏文化、收藏人生的真谛,并以人文化视角,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性收藏。
此外,河南卫视坚守“走出去”的节目原则,将《梨园春》、《华豫之门》、《武林风》打造成河南独特的名片和身份标识,让传统文化走出演播室,迈出国门走向全世界,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迸发出新力量。
3. 结语
“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河南卫视在电视与传统文化实践的道路上,始终在根植厚重的本土文化中坚守媒体责任,依托融合媒体坚持原创精品,构建出生命力顽强的文化类栏目群,突出河南卫视“文化”定位的同时还满足了当下受众对文化传承的需求,无疑是省级卫视文化探索的成功先行者。
参考文献:
[1]河南网络广播电视台.大象网.www.hntv.tv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P194--P211
[3][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应用与方法》,郭镇之译,第349页,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中华书局,2014年9月,第20页
作者简介:张娜,安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影视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