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不同形式农场稻鸭共作模式对比分析
2020-03-30廖瑾王锡民
廖瑾 王锡民
摘要 稻鸭共作生态模式是适应农业发展现状而产生的,我国自引进以来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国内不同的单位由于规模、经验、当地政策等情况不同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对比了不同规模、形式农场(大型农场、家庭农场、私人农场)实施稻鸭共作过程中的差异,分别分析了其产生的效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稻鸭共作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稻鸭共作;种养模式;效益;问题;解决措施;苏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1;S8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3-0201-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水稻的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1/5和1/3,同时,由于人口众多,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消费国[1]。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水稻生产水平稳步提升,稻米供给基本达到平衡[2]。但是在此过程中,为了追求粮食的高产,不惜施用大量甚至过量的化肥农药等,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存在较大问题[3-5]。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化学品高投入的现状,创新食品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模式。
为了适应农业发展现状,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应运而生。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该模式形成了自然与人工相配合的生态工程系统,通过在水稻田间网养家鸭,利用其杂食性吃掉杂草和害虫,可以有效控制常规稻作生态污染;由于鸭频繁活动,可以产生中耕浑水的效果,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粪便排泄在田间可作为有机肥料[6]。因此,稻田养鸭可以起到除草、松土、施肥、除虫等效果,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家鸭养殖过程中,稻田为其提供活动、休息场所和充足的水源、食物,养殖后获得食用鸭肉,产生经济效益。
稻鸭共作模式最早起源于中国的稻田养鸭,在日本得到发展,并已相对完善,现已推广到韩国、越南、菲律宾等亚洲国家[7]。2000年镇江市率先从日本引进稻鸭共作技术与成果,与日本持续不断的交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经过十多年持续不断的研究与发展,该技术不断成熟、配套与完善,成果应用推广速度加快[8]。我国自引进稻鸭共作技术以来,结合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实践提出了因地制宜的稻鸭共作技术体系,其技术内容不断完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最先开展稻鸭共作的有江苏、湖南、浙江、安徽等省,如今这项技术又推广到了广东、云南、四川、江西、海南、吉林、黑龙江等省。江苏省应用面积超过3 500 hm2,其中镇江市延陵基地已经取得了有机稻米认证,实行了产业化开发的企业运作机制。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在国内外发展已久的生态农业模式,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使用稻鸭共生技术模式各不相同,包括模式命名(如稻鸭共作、稻鸭共枢、稻鸭共生、稻田露宿养鸭等)、模式结构、品种选择、技术组合、物料投入、田间管理、产品生产、配套技术措施等方面。国内不同的单位由于规模、经验、当地政策等情况不同存在很大差异,本项目选择江苏典型3种不同形式的稻鸭共作单位作为调查对象,分别为大型农场、家庭农场及私人农场。
1 规模及概况
1.1 大型农场
大型农场位于镇江丹阳市延陵镇,该农场于2000年率先从日本引进稻鸭共作技术进行生态型农业生产试验,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目前,其是镇江市稻鸭共作科技示范园区、南京农业大学及中国水稻研究所教学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并且获得中绿华夏有机认证。该农场稻鸭米分为有机大米、綠色大米、无公害大米、普通大米等产品,拥有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目前,该农场拥有的农田逾66.67 hm2,其中经过认证的有机农田逾26.67 hm2。农场规模较大,雇佣多名工人作业,基本实现规范化操作。
1.2 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位于镇江丹阳市皇塘镇,当地稻鸭共作合作社给予其一定的技术指导和帮助。整个农场面积大约4 hm2,包括农场主自家农田以及租赁周边的农民农田,主要由农场主夫妻二人作业。由于有稻鸭合作社的指导,种养方面有一定规范,但是农田不规整且比较分散、不定因素较多、农民随机性较强,因而需根据天气等状况进行调整。
1.3 私人农场
私人农场位于苏州市车坊镇,该地区采用农田由当地政府统一管理,农民承包的方式。该负责人承包了农田逾8 hm2,其中逾4 hm2进行稻鸭共作,雇佣2位工人进行作业。由于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的指导,开展稻鸭共作3年持续进行摸索,在操作中不断完善和调整,目前初见成效。
2 种养模式
稻鸭共作无论是本季种养结合,还是本季和下一季的接茬,并非局限于稻鸭共作一种模式,而是可采用多种模式,从而进一步丰富、优化了稻鸭共作的内涵,增强了稻鸭共作的生命力。
大型农场的有机稻田采用“稻+鸭+萍”的模式:上层稻株为鸭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水面鸭可以为水稻、绿萍除草、除虫、倒萍;水面绿萍可固氮、富钾、抑草、减少水分蒸发,同时又可为鸭提供优质的饵料。该模式根据水稻、鸭、萍不同的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互利互作,从而提高了水田的物质、能量利用率和转化率,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家庭农场采用传统的稻鸭共作模式。夏季种植水稻,冬季种植小麦。私人农场采用“稻+鸭+鹅/羊”的模式,利用鹅或羊的食草习性及很强的觅食能力,除去田埂的杂草,减少或者不用除草剂。在排水期间,将幼鹅代替鸭放入稻田中,可使其觅食杂草。
3 不同模式效益比较
由表1可知,3种不同规模的农场在水稻种植方面差异较小,效益差距却很大。大型农场通过有机认证,虽然产量不高,但是大米单价高、效益最好;家庭农场由于农民经验丰富,可以及时调整农药、除草剂用量,在保证一定產量的同时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除草剂,并且作为合作社成员使用统一的品牌包装,这几年销售稳定,效益次之;私人农场由于是由雇佣工人来管理,人员不稳定,同时工作人员也缺乏经验,未使用除草剂,但是鸭子除草功能发挥不佳,加之尚未形成稳定的销路,效益较差。
在养鸭方面各农场差异较大。大型农场采用标准的0日龄稻鸭共作放养法[9],即鸭苗出雏羽毛干后的当日,不经育雏、不经驯水,就直接放入稻鸭共作稻田[10]。0日龄放鸭省去了传统养鸭和稻鸭共作中育雏的诸多环节,具有省工、节本、节料、节能的显著优点。此外,由于放鸭的时间早,栽秧后3~5 d就可以将鸭苗放入稻田,放入的鸭苗小,几乎不损害秧苗。鸭苗采用野性较强的镇江役用鸭,并配有标准鸭棚,供鸭子遮阳休息使用。养鸭密度150~225只/hm2比较适中。整个操作比较标准化,鸭子起到了较好的除虫、除草、施肥等作用。鸭子收入并不作为主要收益。
家庭农场采用的仍是比较传统的放养方式,鸭苗需经保温育雏、提前驯水后才能放入稻田,鸭苗为7~14日龄。私人农场为了增加收入,会放入较多的鸭子,但是鸭子太多会破坏水稻生长,因而农民会在傍晚把鸭子赶出水稻田,早上再进去。但是这样大大增加了工作量,而且也减少了鸭子在水稻田的工作时间,影响了其功效。
私人农场在放养鸭子方面明显经验不足,尚未找到合适的时间点,加之农田由政府统一管理,时间上不能及时调整。一般来讲,放鸭太晚,田里杂草已经长高,鸭子不能起到很好的除草效果。因此,该农场每年都聘请工人进行人工除草,成本大大增加。
4 化学投入品使用情况
农药、化肥、除草剂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副作用,如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的破坏、对当茬或者后茬物的药害、在作物中的残留等。稻鸭共作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之以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及除草剂的施用量,无疑能大大减少农药化肥及除草剂不合理施用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
大型农场的有机稻鸭田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及除草剂。肥料方面主要采用菜籽饼和绿肥,经过多年的稻鸭共作,土壤已经非常肥沃,大大改善了由于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壤板结问题,形成了良性循环,已经基本实现了稻鸭共作的理想状态。此外,农场还结合物理防治的方式,采用诱虫灯来综合治虫。
家庭农场还没能达到完全不用农药和除草剂的目标,但是用量也在慢慢减少。肥料也基本不使用化肥而采用菜籽饼。
私人农场所在地区,政府采用统一治虫的方式。当地农业部门每年对整个地区针对水稻枯纹病、稻飞虱、水稻卷叶螟进行4次防治,该农场会根据实际情况相应的减少1次或者减少农药用量。公司农场创新采用农家肥结合菜籽饼的方式,不添加化肥。农家肥又称有机肥,指含有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物质的缓效肥料。该农场针对传统的农家肥制作效率低、不方便,且需要大量人工,不适合现代化农业等缺点,创新采用大量机械作业,形成了自动化农业模式。该农场致力于不用除草剂,所以针对杂草,他们尝试了各种方式进行除草。目前主要是前期采用机械除草机、后期人工拔草的方式,但是此方式成本很高,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5 稻鸭共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根据3年的调研发现,大型的专业稻鸭共作农场已经基本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加之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民能够获得较大收益,但是对于更多的散户来讲,还存在很多问题。
5.1 存在的问题
5.1.1 技术不完善。大型农场进行稻鸭共作时间较久,经验丰富、技术完善并且有专业的指导,但是小型散户对于稻鸭共作技术接触较少,缺乏专业的指导。比如,农田杂草问题,由于该农场放鸭太晚,插秧后15~30 d才放鸭,此时稻田杂草已经生长很旺盛,小鸭没有能力去踩踏或者食用杂草,所以不能很好利用鸭子的食草功能,削弱了稻鸭共作的作用。
5.1.2 不确定性。私人农场是雇佣农民进行操作,通常雇佣时间不确定,每年更换人工,甚至1年换2次,所以造成人员不固定,不能积累实践经验。
5.1.3 政府的支持。政府对于大型农场会有相应的补贴支持,包括土地和财政补贴等,农民可以无后顾之忧地进行各种尝试以达到最优。然而,对于较小规模的家庭农场和私人农场除了有普遍的农业补贴外,并没有针对稻鸭共作的补贴,这限制了稻鸭共作的长期稳定发展。
5.2 解决措施
针对目前稻鸭共作这一模式在实际生产中呈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一是稻鸭共作农田集中化,形成一定规模,标准化生产;二是大力发展稻鸭共作专业合作社,对于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稻鸭共作的散户进行专业指导,与经验丰富的农场或者合作社进行经验交流,以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寻求政府的支持,在政府部门的带领下全面发展生态农业,解决民生的大问题。
6 致谢
感谢苏州市工业园区科信局对本研究的支持。
7 参考文献
[1] 沈晓昆.稻鸭共作:无公害有机稻米生产新技[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张建宁.稻鸭共育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环境影响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3] 吴頔.辽宁省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4] YUNG R M W,MORRIS J.Consumer perception of food risk in chicken meat[J].Nutrition and Food Science,2001,31(6):270-278.
[5] 陈苏敏,胡启山,郭鹏程,等.农药污染及其危害的有效防控[J].现代农业科技,2008(4):94-95.
[6] 王强盛,黄王生,甄若宏,等.稻鸭共作对稻田营养生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闭[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4):639-645.
[7] 沈晓昆.稻鸭共作增值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农业科教出版中心,2006.
[8] 沈晓昆,戴网成,谢桐洲.中国稻鸭共作的镇江元素[J].农业装备技术,2015,4(41):57-59.
[9] 戴网成,沈晓昆.稻鸭共作中的零日龄雏鸭生态放养技术:中国,CN201010204764.4[P]. 2010-06-22.
[10] 沈晓昆,岸田芳朗,戴网成,等.零日龄放鸭在稻鸭共作上的应用[J].中国稻米,2007(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