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入,有效教学
2020-03-30邹晓芳
邹晓芳
摘 要:本论文结合作者本学期所听的多节研讨课或者示范课,着重分析如何有效的引入来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的引入可以是: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二、问题引入,启发思考;三、情境引入,触发同感。
关键词:引入 教学 有效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开展多年的“20+20”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本学期,我校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活动设计,着重突出“引、展、探、评”课堂教学的四大环节。意思就是,在40分钟的课堂中,教师的“教”为主导,所占时间约20分钟,学生的“学”为主体,所占时间约20分钟,整个过程以导促思,启迪思维,来达到由“精教”到“活学”的教学目的,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本文结合作者本学期所听的多节研讨课或者示范课,着重分析如何有效的引入来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俗话也说,良好的开端可以说成功了一半。布鲁纳(美)指出:教学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动态持续的。课堂引入新课讲解、总结等是非常重要的。引入是否成功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引入方法得宜,可调动起学生探究之心,激发起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并顺利进入课堂中开展有效学习[1]。所以对于数学课堂而言,需要加强引入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下面將结合几个数学教学的引入例子,分析怎样地引入能有效地教学。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例如:高一刘老师的课《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引入环节
做游戏:每天我给你10块钱,第一天你给我1毛,第二天2毛,第三天4毛,第四天8毛……根据这个规律一持续一个月,哪个同学愿意和我做这个游戏?这个游戏中,最后谁能得到更多的钱?
同学A(B、C、D)纷纷说:我愿意。
老师说:咦……你先别急哦,让我们学完这堂课之后,你再回答我吧!看看你会不会后悔和我这样玩这个游戏。
在这个引入中,刘老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了比较有趣的数学游戏,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提升了参加至课堂学习的主动及积极性,并提出了自己想法。这样的操作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每一个角落,了解古代中国学校对于数学研究的广泛性,以此引出该节课所要教授的重点内容。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写出大致的函数类型,让学生发现,并非之前所学的函数,于是学生开始纷纷猜测,结合之前所学的指数可以看出这是一指数函数。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自主思考,并把学生带入至一次新课堂里,即是我们这次所要学习的——指数函数的有关内容。
二、问题引入,启发思考
例如:高二袁老师的课《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引入环节
案例:在中学校园中,有这样的说法:假如你数学成绩好,物理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根据这样说话,说明了数学与物理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可将物理、数学的成绩视作为2个变量,那么这两者间的关系函数如何?
思考1:分析下面问题两变量间关系:
①商品销售收入、广告支出经费;
②施肥量、粮食产量关系;
③人体内脂肪与年龄关系。
上述这些两两问题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
思考2:2个变量间的关系为非确定关系为相关关系,那对于相关关系的含义应该作何解释。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大,但对在生活中可遇到的问题则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将生活中的例子设置并提出,可极大激发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但设置问题时,需要注意是否与课堂内容相符合,难度也需要适中,过难的问题,无法让学生着手处理,起不到启迪学生之用。袁老师的问题引入:如果你数学成绩好,那你的物理就不会有极大问题。贴近生活并贴近课堂的内容,以这种方式引入时形象是生动的,课堂气氛也容易活跃起,通常生产及生活的问题学生可见,可感受,甚至还是亲身体验过的,自然而然兴趣也会有所增加。
三、情境引入,触发同感
通过引入创设的情境问题,这些情境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求知欲,适合学生的胃口,他们更易融入课堂。
例如:张老师在《极坐标系》新课教学中,(一)引:极坐标系的概念
情景分析:这句话“从这向北走2000米”,他告诉了问路人什么信息?
知识点1:极坐标思想
生活中,采用距离、方向,表示同个平面点位置思想,这种思想就是极坐标的基本。
知识点2:构建极坐系
在平面内取一个作为定点,此点称为 :自点引射线称之为 :再选择一个个长度、角度单位及其正方向(一般是逆时针方向)由此就构建而成了 :
知识点3:极坐标的规定
对于平面上任意一点,用表示线段的长度,用表示从到的角度,叫做点的 ,叫做点的 ,有序数对就叫做的 .
强调:一般地,不作特殊说明时,我们认为ρ≥0,θ可取任意实数。
在这个生活情境中,回答者的话“从这向北走2000米”,非常切合地对应了本节课的新授课内容——极坐标系,因为“这”就指出了极点和所走方向与极轴的方向的夹角,即定义中的,而“2000米”就是终点与起点的距离,即定义中的。因此这样的东西实际上在我们生活问题中已经是经常使用的,现在我们是用数学专业的角度给它命名为“极坐标系”,即是数学生活化,也是生活数学化。对于这样的新概念,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
实践证明,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入,由于是学生或闻或见的,大多数学生有亲身的体会,因此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他们议论纷纷,踊跃参与讨论。并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后,这个问题实际上划规为极坐标系的问题,从而轻松地解决了新概念——极坐标系[2]。这种贴近生活情境的引入,学生感到熟悉,容易引起注意,增强了学生自觉学习并吸收数学概念知识的意识。
事实上,与生活的情境接近时,学生是又熟悉而又具有好奇心的,让他们可以感觉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非常有用处的,学习数学可以起到理想效果,也正是由于也生活接近的情境,说明数学并非抽象式的,而是实在存在的。
实际上,不管所采用的是哪一种创新方法,均是为了学习内容而服务的,但是,如果过于追求所谓的创新式则是不可行的。并且,如果用了太多的时间来进行课堂导入,则会冲淡学习的时间与内容。简单来说,老师只能在教学中自己去用心体会,才可以恰到好处[3]。实际上课堂教学导入能力是教师教学创新能的体现。课堂导入需要达到的目的在于:①内在目的,引起学生注意力并激发起学习,创建好知识脉络联系;②表现目的。让学生、教师以良好状态进行到课堂学习中,并且融入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总之,“教学的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列宁)”,俗语也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每节课的开头教师需要根据内容创设不同的场景,将无聊艰涩的数学课堂变得欢快而有意思,再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将引入的话题转化为所讲的主题,这会大大提升教学的效率并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让教学趣味更足。
参考文献
[1]葛素琴.精心创设情境,有效导入新课[J].文理导航,2013(21):54-54.
[2]李健华.初中物理新课导入艺术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5(8):71-7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