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传播路径研究与实践

2020-03-30靳凯陈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实践育人红色文化

靳凯 陈涛

摘 要:红色文化是我党在革命历史时期、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形成的优秀革命文化,蕴藏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等,如何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工作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实践育人,对传承发扬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意义,通过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实践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传播路径,通过挖掘阵地、搭建平台、主题教育、示范宣传等途径,系统构建红色文化育人体系,传承红色基因,育好时代新人。[1]

关键词:红色文化 实践育人 传播路径

一、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红色文化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2]红色文化教育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如何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融入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其教化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因此,红色文化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1.红色文化教育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方向的有效途径。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不单单局限于政治课本内容,从而培养爱国、红色意识,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红色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革命历史中,现存红色文化据点众多,通过了解历史,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其更好地了解革命历史,学习红色文化,发扬红色精神。

3.红色文化教育是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各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工作,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以适应和满足学生需求。

4.对高校红色文化传播途径的研究是实现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和新媒体矩阵的产生,丰富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平台和途径。红色文化的继承发扬,需要创新传播途径。通过新媒体传播途径,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更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二、红色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推进和加强高校思政工作,是当前党、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时代课题,在高等院校实施以基于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是新时代下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要求,也是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动力。

本文选取了山东科技大学在校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从基本情况调研、红色文化内涵情况调研、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现状调研、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传播路径调研等四个方面进行设计,通过电子问卷,在校学生线上参与调查1012份,有效问卷1012份。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汇总整理、数据分析,发现了几个突出的问题。

1.高校对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认识不足,缺乏统一的规划

如图2-1所示,针对“你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到红色文化内涵的?”的问题统计显示,数据显示53.88%的学生是大学时期通过周围老师或同学接触红色文化的,有约1/3的学生在大学期間通过学校和学院官网接触过红色文化类相关内容。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途径单一,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全面出击,整体布局,对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认识不足。

2.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重视度不够,缺乏实践学习的途径,产生边缘化现状

针对“你认为目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这一问题的数据统计,42.5%的认为“管理部门以及教师的及时教育指导不足”。由于高校课程教育的专业性,除了特定专业的学生,很少有学生主动学习红色文化,而就业压力使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高校教师的重专业轻德育也影响着学生,最终产生了红色文化教育在高校中重视度不够。61.8%的认为“学习实践范围有限,校外资源少,形式单调,没有吸引力”。高校只有坚持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熏陶,满足学生学习优秀红色文化的需求,学生才会对红色传统文化感兴趣,充分传承发扬优秀文化。

3.红色文化教育过多拘泥于宣讲或课堂的学习,缺乏良性运行机制。

调研中,图2-2是针对“目前高校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的问题统计显示,比例最高的是通过会议宣讲和红色文化课程学习,占比64.65%,其次是通过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占比20.32%。由此我们可分析得出结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引领工作大多通过报告、讲座和课堂教育等形式进行,没有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缺乏合理运行机制,没有有效的实践途径使学子充分得到思想的锤炼,使得思想引领工作任重道远。

在“红色文化”的感召下,国内部分高校尝试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将红色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一面旗帜。部分高校制定了适合学校层次和学生特点的育人方案,一些高校还推行基于红色文化的第二课堂学分制,并积极探索和实验。

面对上述问题,在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应该提高管理者对红色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加大投入力度,设立一大批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场地和线上、线下的影视听书籍等方面进行改进。红色教育体系如何改革和传播,如何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信仰、有作为的高素质人才,这就是实践探索的出发点。

三、“121”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传播路径实践

基于对红色文化教育和传播实践研究,结合时代特点,对红色教育体系进行目标定位、构建原则、运行机制、考核体系和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使红色课堂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强的教育性、实践性、社会性。本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实践育人,秉承“红色文化育人”1个理念,抓好“挖掘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发扬红色文化”2个方面,实现“思想引领”1个目标,系统构建“121”红色文化育人体系,传承红色基因,育好时代新人

1.秉承一个理念,明确红色文化教育目标

秉承“红色文化育人”1个理念,红色文化教育是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以红色文化育人为切入点,传承红色基因,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明确高校红色教育的目标,对于高校来说,红色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践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党和国家对于高校及青年的要求。对于高校大学生个体来说,红色教育的目标来源于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扎根于中华儿女心中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源泉,正是通过红色文化这个纽带,个人与集体、与国家之间利益的理解才得以阐释,坚定了个体的信仰,明确了责任,履行了使命。

2.立足两个层面,实现红色文化路径传播

立足“挖掘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发扬红色文化”两个层面,通过思想、体验、话语三个高地来解决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1)加强学习,打造红色文化的思想高地

从这个新坐标出发,把握主动权,唱响红色文化育人的主旋律,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让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高度认同在一起,紧紧团结在一起,不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将红色文化融入学习教育,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以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为例,学院在培育红色文化方面形成了习早堂、四点半微课堂等一系列特色活动来充分学习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利用五四100周年、建国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团课,让专家、老师、同学,站上讲台,主动发声,宣传红色精神,让广大青年理解并认同。只要占领思想高地,学生自然会听党话,跟党走。

(2)加强实践,打造红色文化的体验高地

打造红色文化体验高地,实践是关键、内容是支撑。通过建立校外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重要实践体验阵地以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挖掘校外红色资源,丰富教学手段,讲好红色故事。让广大青年学子通过参观学习、重温历史、引发触动、接受洗礼、积极发声,从而达到认识、认同、认可,自觉传承红色基因。通过校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润物无声的让学生接受教育,自觉践行,勇担使命。

以机电学院为例,结合当地党史纪念馆、战役纪念馆等,开展合作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利用红色阵地开了红色文化育人活动;成立了梦耀中华、寻迹等多个红色调研实践宣讲团队,通过双选会的形式,以团队化、项目化立项建设,抓好校内外的调研宣讲,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将红色文化融入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投篮机器人重走长征路等形式新颖的科技创新比赛,把党支部建在科技创新团队上,让党组织发挥更强大的凝聚力;在宿舍、教学楼设立了红色文化教育展厅,各班级、学生团体进行参观学习。解放军报、人民网、大众日报等媒体对学院红色文化实践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打好了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和思想引领功能发挥的“主动仗”。

(3)加强引导,打造红色文化的话语高地

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力量,积极运用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3]

红色文化是革命年代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与当代青年有一定的距离感。所以,通过网络互动来实现信息交流和思想碰撞,读者可通过自己最直观的感受来理解红色精神,打破了传统形式上以说教为主,活动为辅的红色文化传承,青年学生更容易接受[4]

机电学院利用“网上党支部”、微信、QQ群等新媒体平台加强思想引领,促进红色文化学习交流活动。学院创新形式对红色话剧、四点半微课堂、改革开放40周年晚会等活动进行网络直播,让广大青年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接受教育,结合新媒体,“互联网+”等新时代下的网络平台,诸如网上拜祭英烈、网络追思等创新形式的思想引领新平台也不失为一种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路径。通过3个高地的探索实践,时时处处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生活。

3.实现一个目标,根植红色文化入心田

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蕴含着艰苦奋斗精神、责任担当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历程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优秀文化,同时代的轨迹并驾齐驱,方向明确,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新时代,党对高校思想政治育人方面工作的要求是:办学方向上坚持社会主义,强化主流思想如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在实现青年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同时重视正确的价值追求,以培养具有红色方向、道德品质优良、专业知识储备的出色及适应新时代的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植根红色文化,充分挖掘、利用及发扬红色文化,只有培育当代大学生养成以红色文化优秀内涵为核心的思想品德,加强思想上的“红色觉悟”,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才能实现培育新时代适应党和国家发展要求的人才,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今后的高校思政工作中,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挥阵地和平台的育人功效,体系化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的深度,信息化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的广度,科学化做好红色文化育人的力度,跟上时代步伐,通过不断实践,摸索出适合新时代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相融合的教育传播路径,将学生思想引领工作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新华网.2014.

[2]高璐佳,魏晴晴.红色文化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中的价值[J].社科纵横,2016(6):138-142.

[3]習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

[4]曾芳芸.基于红色文化的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创新教育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9):103-104.

作者简介

靳凯(1981—),男,汉,山东泰安,工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

陈涛(1970—),男,汉,河南信阳,工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实践育人红色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