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注重提问方式 提高课堂效率
2020-03-30岳亲姣
岳亲姣
摘 要:本文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铺垫式、设“陷”式、迁移式、开放式、悬念式等方式设计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化学课堂;提问方式
新课程改革提倡高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用一系列的问题为主线来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我认为提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提问的误区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无法抓准课堂提问的契机,或者不了解提问的艺术,出现了许多提问的误区。如:
1.提出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问题。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方式通常是毫无价值的,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只会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提出空泛、难度大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无法入手。
3.提出缺乏新意的问题,把教材中的问题生搬硬套过来。
4.提出死记、没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5.提问只针对优等生,不顾后进生,严重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扼杀了后进学生的想学好的激情。
二、提问的方式
巧妙的提问艺术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展学生思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问,可以很好的激活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一)铺垫式提问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烦的螺旋上升过程。对于课本上的难点,把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给学生进行铺垫式的提问,循序渐进的逐个解决问题。能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盐类水解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如何突破呢?我设计了以下八个由
浅入深的问题:
(1)CH3COONa在溶液中会发生电离吗?有没有电离平衡?
(2)CH3COONa溶液呈碱性,说明什么问题?
(3)结合水的电离平衡,分析C(OH)>C(H+)原因可能有哪些?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CH3COONa溶液中的C(OH)>C(H+)?
(5)是CH3COO–还是Na+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
(6)你能得出盐类水解的本质吗?
(7)举例说明哪些盐溶液显酸性?哪些显碱性?哪些显中性?
(8)pH=11的KOH溶液与CH3COOK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谁的大?
教师引导学生依次回答这些问题,层层推进,步步为营,使学生認知沿着教师设计好的台阶逐级而上,顺利实现了“低起点,高落点”的良好教学愿望。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获得的知识不易忘记,即便忘了,还可以自己再推理得出,这样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陷”式提问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提问中恰当地设置“陷阱”,制造思维冲突,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观察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本领,养成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生在溶液酸碱性学习中,酸性溶液的pH计算的易懂,我就让学生先做一题酸性溶液的pH计算:常温下,将pH=2的稀盐酸加水稀释1000倍,pH为多少?学生很快就算出等于5。紧接着我再让学生做一题:常温时将pH=9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1000倍,pH为多少?一部分学生会很快算出是12,陷入第一题的“陷阱”。一部分学生计算成pH=6。这时我会引导学生:PH=6稀释成PH=9,越稀碱性越强?pH=6的溶液显酸性还是碱性?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错了。我再趁机引导学生去分析计算正确的答案。这样设“陷”式提问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三)迁移式提问
不少化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密切的联系,老师可以在提问或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对新知识的学习,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的内容中去。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4价的硫的还原性时,通过学生讨论SO2与氧气反应时化合价的变化,然后变换角度,启发学生学习其他+4价的硫的化学性质,设计以下问题:
(1)新收集的酸雨(其中含有H2SO3)在放置过程中pH值为什么会减小?
(引导学生分析H2SO3中S的化合价与SO2中S的化合价一样为+4价,因而H2SO3也会被氧化为H2SO4)
(2)Na2SO3在空气中能否稳定存在呢?若会变质,其生成物应为什么?
(3)Na2SO3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都会产生SO2,那Na2SO3与稀硝酸反应也会产生SO2吗?
(4)如果在检验SO42–时,先用硝酸来酸化待测液,然后加入BaCl2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能否说明该待测液中含有SO42–呢?
(5)请同学们想想,如何选择试剂来检验SO42–呢?
从“SO2”迁移到“H2SO3、Na2SO3”,从“氧气”迁移到“硝酸”,从SO32–会被硝酸氧化引导学生联想迁移到SO42–的检验的实验方案设计,拓宽和深化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思维迁移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可见,通过迁移性问题的设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不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实施方便、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化。
(四)开放式提问
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探索性问题,要求学生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联想所学的知识方法,联系不同部分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开放性问题一般难度都会比较大,必须和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一题多解、题目引申推广等都属于这样的提问。
物质的鉴别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如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需要用到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同时还要知道现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如下思考:(1)浓硫酸和稀硫酸的物理性质有何异同?通过物理性质能鉴别吗?如何鉴别?(2)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有何异同?通过化学性质能鉴别吗?如何鉴别?这样让回忆硫酸的性质,然后通过开发式提问,逐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性质对浓硫酸和稀硫酸进行鉴别。设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鉴别的方法。这样可以充分激发每个学生思维,容易产生有个性特色的鉴别方法,既巩固了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有培养了学生在创新思维。能提高课堂效率。
(五)悬念式提问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设置悬念式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自主学习知识,开发智力。
例如:在学习铝与氧气反应时,铝粉能在氧气中燃烧,铝箔不能,铝箔表面易生成一层氧化膜,阻止铝与氧气进一步反应,我通过实验创设如下悬念:
(1)用坩埚钳夹住一块未打磨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箔不燃烧。学生观察到铝箔表面更暗,内部熔化,但不会滴落下来,好像有一层膜包着。这是为什么呢?
(2)另取一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再加热。学生会发现铝箔摇一摇会晃动,外面固态,里面液态。这又是为什么呢?铝化学性质活泼,很容易铝与氧气反应,形成了氧化膜,而氧化膜熔点比铝高。
(3)让学生进行铝的“毛刷实验”,铝表面没有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铝又会不断的与氧气反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4)生活中铝锅、铝壶表面的氧化膜是铝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的还是经过化学处理的?
通过制造一个个悬念,一环扣一环,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学习状态,体验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到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提问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问的艺术与策略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學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
[2]王祖浩、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高等教育出版社.
[3]毕华林.《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山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