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小班化教学
2020-03-30陈羽
陈羽
摘 要:随着农村生源的大幅度减少,特别是有些偏远地区,农村小班化教学悄然而至,很多人大谈其教学优势和教学策略,但这却混淆了小班化之“少”和农村小班化之“少”。因此,笔者从小班化教学的概念出发,对我国农村的小班化教学的缘起、实质、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农村小学的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小班化;概念;农村现状
近年来,因农村生源大幅度减少,特别是有些偏远地区的教学点,全校学生成了个位数,每个班级也只有一两个学生,加上教学资源稀缺,以致农村小班化教学悄然而至。
在小班化教学在我国农村小学教学中涌起热潮之际,很多人大谈农村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和策略,但这将小班化教学的概念和农村生源不足的现状混淆了,因此笔者就从小班化教学的概念出发,对我国农村小班化教学进行探索,以期对农村教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小班化教学的缘起
小班化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的发展和推进需要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而产生于十七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班级授课制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人才需求,因此,小班化教学模式因以人为本,更加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并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成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0年代,美国最早开始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现在,小班化教学模式已成为了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因其适应了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我国已在上世纪90时代初期开始了小班化教学的尝试,也成了我国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小班化教学的实质
小班化教学是在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的教学单位中面向个体学生,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其本质特点是面向个性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开展小班化教学是为了开展小组合作,让老师更好的关注每位学生,同时也为了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深耕细作”。因而,小班化教学之“少”是有意识控制的“少”,在控制每班的人数时,它的整体教学环境和背景却是“大”而“精”,是在一定经济基础支撑下形成的。
三、农村小班化的现状
而农村小班化教学之“少”却与之恰恰相反:由于受中国几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大气候及我国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又加上本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发展不平衡,使得大批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以致当地的农村适龄儿童急剧减少,甚至偏远地区的学校,总人数只有几人之多。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农村小学的教学模式不得不转向复式班教学模式,农村小学教学不得不“小”。
因此,农村的小班化教学与国际上所推行的小班化教育存在天然的差距:
首先是教學背景差距。国际推行的小班化教学,是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为了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好的需求,以及家长们越来越高的教育需求,学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面向学生个体,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且个性的发展。并且,这种小班化教学建立在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要求的教育质量和现代办学效益的基础之上的,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支撑。而农村的小班化教学则因为当地发展缓慢、水平较低的经济条件的制约下形成的教学困境,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没有优良的师资力量,也没有较好的素质教育质量,怎么能开展起高效、高端的小班化教学呢?
其次是教学环境方面的差距。国际推行的小班化教学,是在大环境下有意识地控制班级人数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在整体人数上是有保证的。另外,这些学校的教学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但农村的小班化教学,每班只有几个人,甚至整个学校也没过百。因为人数的制约,很多教学活动根本无法展开,学生之间没有更多交流与思想上的碰撞,使得学生缺乏竞争意识,教师也得过且过,没有了进取心。这样封闭的教学环境非常不利与学生的发展,时间长了,学生甚至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以致影响学生的终身。
其次是师资方面的差距。国际推行的小班化教学,仅仅是控制了班级人数,而师资力量并没有减弱,甚至为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师资力量更加雄厚了。相反,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却面临着老弱病残的现状。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简陋,大量教师向城里流动,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其次,农村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虽说老教师的经验丰富,但是不断变化的新观念、新形势让人应接不暇,由于农村教师人数不足,有些学校出现一个教师带多门课程,甚至有些学校的音乐、美术、体育等和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课程被取消,这些都不利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
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是自然形成,它有别于国际推行的小班化,还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我们在探究农村小班化教学的出路之前,必须真正认识到小班化之“小”和农村小班化之“小”的本质差距,认识到农村小班化教学的在教学背景和教学环境上的极大局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冲破农村小学教学的困境,探寻它的变化发展之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