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证Ⅱ

2020-03-30李健何艳林伟萍张哲谢长艳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A股疫情

李健 何艳 林伟萍 张哲 谢长艳

·编者按·

“疫情”这个全球经济最大的“黑天鹅”,牵动着全球每一个投资者的心弦。它让全球主要市场暴跌、暴涨,规律难觅,无论公司基本面好坏都要随“疫”起舞。

作为投资者,这究竟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糟的时代?

在继上期《红周刊》推出封面稿件《见证》后,本期,《红周刊》继续邀请全球投资人发声,忠实记录他们当下的思考和行动,以飨读者。

独立投资人任俊杰:我不预测大盘,只预测所关注股票未来五年的收益

我从来不做大盘预测,而只看未来5-10年这两只股票(招行和茅台)能否拿得住,拿不住会再考虑其他股票,但现在没有这种考虑。

在最近的全球市场巨震中,我持有的招行和茅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由于这些年我的金融资产,除了存款和一些零用钱外,其余都配置成了股票,所以在疫情引发市场下跌时,我没有现金能用来加仓。

而对于现金的问题,我认为如果每次都想在低位买入,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入。巴菲特就有这样的优势,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每年有大量浮存金入账,所以他不是在估值较高时卖出,拿着现金等待回调,然后在低位时补仓;而是在估值较高时等待,在估值合理时出手。这是可以做到的。而我们普通投资者只有100万元投资股市,某一天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想着卖出50万,拿着钱等回调后抄底是很難成功的。所以想明白这件事后,我的仓位一直很高,也基本上没有现金。

前一阵,我的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茅台股价会跌到多少多少,并极力劝说我卖出,让我在低价位上再买回来。市场中有很多声音认为茅台会跌到900元以下,高买低卖的困惑在于,如果现在卖出了,我什么时候再买回来?我怎么知道不会在901元向上走?所以我相信我持有的股票,我买股票看五年,我只关注企业五年后业绩怎么样,五年后股价怎么样。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危机对我没有什么影响,只要五年后能达到我的预期收益,我不会在意现在的波动。虽然市场普遍认为磨底的时间被延长了,但我基本上认可疫情一两年会过去。放在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内考察,我就更没有什么理由担心了。2018年A股熊市的时候,我也持一样的态度。

未来五年,茅台可以算两笔账,一笔是股息率;另一笔是业绩增速。茅台的估值目前在30倍左右,五年内继续提升的概率比较低。这还要看投资者的预期回报,如果你的预期回报是20%,那么茅台就不是一个合适的投资标的。我的预期回报是12%,所以我对茅台股价的波动没什么感觉。

对比来看,招行可以算三笔账,股息、利润和估值提升。过去两年,招行的平均市盈率在10倍左右,但是现在是8倍左右。我之前给招行做过一个预测,判断利润增速在10%-12%左右。从估值来看,招行目前PE在8倍左右,可以说是跌出了一个比较吸引人的价位,至于1000元以上的茅台是否有吸引力,我就不做判断了。

我从来不做大盘预测,只看未来5-10年这两只股票能否拿得住,拿不住会再考虑其他股票,但现在没有这种考虑。所以其他资产是否成为了更加稀缺的资产,我暂时也不关注。

在疫情爆发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这次是否不一样?我一个朋友前两天给我打电话,反复跟我说,“这次不一样”。这句话已经被市场认为最昂贵的一句话,过去100年每一次出现了危机,都有人说“这次不一样”,然后把股票卖出,拿着现金等待抄底,不过成功者寥寥。这次是否不一样?我把这个问题提给《红周刊》的读者,请大家自我判断吧。

独立投资人姚斌:满仓+零现金,“装死一次”又何妨

当疫情来临,依然全仓持有迎接狂风暴雨。因为我深信,持有这些优秀的头部公司,大致可以穿越这个危机降临时的旋风时刻。

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来,打得市场措手不及,进而达到了海啸巨震的级别。这是一次纯粹的由外部引发的黑天鹅事件,影响极其深远。复杂性科学告诉我们,像疫情这样随机事件是不可测的,但随机产生大量的群体行为却是可测的。这个可测就是市场必然引来一次巨大的震荡。由于我满仓迎接疫情危机,同时又没有更多的现金,所以此次就“装死一次”。

但是,作为1997年入市的个人投资者,与许多投资者一样,其间经历了2001-2005年、2008-2014年、2015年以后的三个“熊市”,有幸地在证券市场存活至今。

多年以来,我一直坚持买进并持有优秀公司。虽然深知“保留现金”的好处,但考虑到我只是个人投资者,因此在大部分情形下,都是全仓持有,这一次也不例外。在2015年以前,由于深受格雷厄姆选股策略影响,持有了一些并非质地优异的公司股票,虽然也取得良好的收益,但总体看来十分辛苦。2015年以后,我接受了巴菲特-芒格式的投资策略,转向持有优秀的公司股票。最近几年,我特别将投资范围约束在医疗健康领域,选取了其中几家公司,构建一个组合。这个组合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已经持有了四五年,并不需要频繁调整。这也是基于能力圈思考的结果。因此,当疫情来临,依然全仓持有迎接狂风暴雨。因为我深信,持有这些优秀的头部公司,大致可以穿越这个危机降临时的旋风时刻。

我的这个组合从2016年至2019年构建至今,总的收益是210.05%,复合增长为20.38%。其中2016年-8.45%,2017年+36.96%,2018年-6.51%,2019年+79.19%。其间虽然也经历了两次小幅回撤,但总体上还是十分满意的。

近年来,我一直研习复杂性科学。这对于一个投资者似乎离题千里,但对于我却受益匪浅。比如,如果以幂律法则审视公司时,我们就会发现,最近几年来,利润越来越趋于向头部公司高度集中,呈现出典型的帕累托分布。我相信长期投资于这些头部公司,能够大概率同步获得超额的回报。

投资的回报也是遵循幂律法则的,一小部分的公司将完胜其他所有公司。一个好的投资组合,每家公司都必须真正具有取得极大成功的可能性。根据幂律法则,最具特色的公司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公司会胜过其他所有公司。因此,我们并不需要持有太多的公司股票,只需要三五家公司足矣。投资组合如果越分散,其收益表现也越倾向于市场平均收益。而将投资高度集中在满足投资标准的几家公司身上,只要在风险收益比对我们有利时,明智地承担风险,就有机会获取高额回报。

正如巴菲特所说的,短于5年的投资并非是真正的投资,因为公司的价值通常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必须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然后将大部分资金高度集中在此,不管股市短期涨跌,坚持持股,稳中取胜。遵循了这样的投资策略,制胜的概率将大幅增加。

对于手头上有着充裕现金的投资者,显然就是一个很好的买进机会。毕竟有许多优秀公司的股票在这次巨震时,有的跌幅达到了20%,甚至30%。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郑重提醒哀鸿一片的华尔街投资者说,“最好的赚钱之道,就是在华尔街血流成河时买进好股票”,今天依然可以适用。

有些投资者在市场暴跌时不想购买反而抛售,他们希望能够抛售股票进行有效的“避险”。但如果这么做了,也就意味着未来将永远失去了一笔最好的财富。历史上所有的证据都表明,在极度恐慌时大胆买进股票是明智的做法。毕竟疫情只是一时性的,而不是长期性的。当疫情结束之日,就是在恐慌中大胆买进的人胜利之时。

至于要选择哪些公司,就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圈而定。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遵循了能力圈原则,那么就有可能逐步成为“专家”。你可以选择金融股,也可以选择科技股,更可以选择周期股。但是,对于所有的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围大小,而是如何确定能力圈的边界之所在。如果一个投资者知道了能力圈的边界所在,那么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5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强得多。

在我看来,现金最能产生财富增值的去处就是去投资。以钱生钱才是财富增值的最好途径。而在这其中就是复利。如果我们准备进行复利效应,那么选取什么样的投资标的就非常重要了。根据杰里米·西格尔的研究表明,过去100年来,能够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的是消费类和医药类的股票。这些公司往往是长期稳健增长、具有宽阔的经济护城河的垄断性企业。但是我以为,并非所有的消费类和医药类公司的股票都值得拥有,核心投资价值仍然在于选取那些极少数的头部公司中。这也是幂律法则的体现。当然,这样的公司股票往往不便宜,然而,一旦市场在极端的下跌中,其投资机会就来临了。

新加坡五福资本CEO伍治坚:满仓穿越,绝对不卖

全球市场剧烈震荡,我的“操作”是关掉新闻、关掉社交媒体,什么都不看。因为我无法预测股市还会下跌多少,什么时候会探底反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一年之后,大概率股市会比现在的水平更高,两年后基本肯定会比现在更高。

全球市场暴跌对我的仓位没影响,疫情前后的仓位都是100%。但我从不做空,也不加杠杆。截至3月24日,我的投资组合在2020年的回报是负3.7%。

往回看,2018年我的回报是负3.7%,2019年的回报则是正17%,而且都是扣除费用后的美元净回报。这是一个完全由指数基金组成的多元分散的投资组合,我提倡长期投资,多元分散,始终持有股票、债券、房地产信托,并且把投资分散在不同国家。

疫情发生后,市场处于多空分歧阶段,分歧的焦点在于疫情对欧美的经济影响有多严重。乐观者认为,海外疫情像中国一样有效应对,大停摆之后2-3个月把疫情控制住,然后经济秩序逐渐恢复正常。悲观者认为,或许像意大利那樣,医疗系统被挤兑,造成大量老年人死亡。这导致市场乐观时上涨10%,悲观时下跌熔断。

美联储以及欧洲央行和英格兰银行推出各种降息和量化宽松政策,都是有长期效果的,不能只看几天、几星期。长期来看,在低利息的刺激下,一定会有资产的价格上涨,可能是股市,也可能是房市。

疫情造成的全球确诊病例还在持续攀升,之后如何变化取决于各国政府的应对策略是否有效。目前来看,英美政府纷纷意识到中国的抗“疫”策略,即以“隔离-停摆-排查”来应付疫情更加有效。那么接下来,就要看他们执行的效率,和民众配合的程度了。

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生产活动已经逐渐恢复正常。如果对外部输入控制得好,疫情没有反弹的话,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走在所有其他国家的前列。欧美的话,美国的形势好一些,因为它的产能大,资源足,只要合理动员,应该可以很快制造出需要的医疗器械和用品,有效应对疫情的发展。而且美国有大国优势,可以像中国一样,动用全国的资源和力量救助灾情比较重的州和城市,这是欧盟做不到的。欧洲的形势最危险。如果法国、西班牙和英国步意大利的后尘,那么欧盟很有可能会进入衰退,其衰退程度可能会超过2008年。

至于A股,比较受投资者关注的是10年不涨,此次能否有望走出独立行情?在我看来,A股10年不涨的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A股是个融资市场,上市公司在股市中增发圈钱的数额远超其分红的数额,A股的退市制度还不够完善,等等。之前我多次强调,A股的估值并不贵,在资产配置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在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中,两类资产会成为稀缺资产,一是高质量的股票,比如有护城河、行业中的领头羊,很强的现金流的股票值得拥有,它们的市场地位反而会因为危机更加稳固。其次是房地产,也值得重点关注。现在很多REITs的价格被股市一起带下去了,不一定完全理性。在低利率和流动性泛滥的条件下,钱会追求能产生更高的利息的固定收益及固定资产。如果未来产生通胀担忧的话,房地产信托的表现会更好。

当然,如果要在好股票上加仓,想买在底部的投资者也算不上是聪明的投资者。因为投资者几乎不太可能知道何时是底,所以我不择时。巴菲特等投资传奇也多次提到类似观点。如果认定一只股票质量高,价格合理,那就下手购入,然后长期持有,等到其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后再卖出。

此次全球市场剧烈震荡,我的“操作”是,关掉新闻、关掉社交媒体,什么都不看。因为我无法预测股市还会下跌多少,什么时候会探底反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一年之后,大概率股市会比现在的水平更高,两年后基本肯定会比现在更高。如果做不到置身世外,那就把自己的双手绑起来,强迫自己不要动,特别是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卖。如果再勇敢一些,也可以考虑增仓。你不太可能买在谷底,但肯定买的比一个月前便宜。还有一点可以肯定,市场反弹的时候,一定出乎大多数人意外,并且反弹的力度会很大。

此外,投资的钱,一定是短期用不到的钱。既然短期用不到,就不要被短期波动过分影响。该干嘛干嘛,多锻炼身体,趁着在家里办公,多和老婆孩子相处,多睡睡觉,把以前没空看的书看了。保持乐观情绪,让我们共同渡过这段特殊的时光!

深圳市同威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李驰:别看当下要看公司三到五年能否持续增长

很多蓝筹股包括茅台、恒瑞、格力、美的以及银行、保险等企业都调整了20%左右,如果你觉得估值和业绩相匹配的话,可以买一点,但不要有抄底的心态。

2月3日,A股大跌的时候,很多人开始进场,但我们很谨慎。现在全球市场中,估值和业绩匹配的公司很多,但在疫情扩散和美国流动性危机的压力之下,我认为市场一定要极度恐慌一次,之后才会上涨。就像美国的桥水基金作为一个大空头在美股10年牛市中投降了,市场就下跌了,当前如果还没到最后一个多头投降,我认为市场就不会见底。

当市场一致看空的时候,才可能出现底部,但现在还不到那个时候。《红周刊》记者和我交流时提到,目前投资者的仓位有轻有重,说明大家的看法不同,现在这个状态比较像巴菲特买入苹果的时候。

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尽管不会像中国管控得那么严格,但这些国家的特点是,一旦开始做执行力也是很强的,比如韩国现在的增速就在慢慢降低。而美国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已经反映七八成了,后面要靠时间来磨掉这些影响。所以目前不能盲目地彻底看空,但什么时候暂停我不知道,不过每一次下跌都离底部越来越近了。

但恐慌过后市场不会迅速好转,就像A股2月3日大跌之后,市场几乎连续上涨了15个交易日,但3月11日以来,又出现了大幅下跌。这是一个正常状态,任何一次危机都是这样,市场是在不知不觉间把底部做出来的。比如在998点那天,没有人意识到是一个大底,因为股指可能从998点反弹到1100点然后再下探到900点,危机下的市场氛围都是这样。过后很长时间回头看,才发现某一天的位置已经成为了大底。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时很多人认为市场会跌到700点,但实际上很长时间之后发现998点就是底部。但参与者在那一分钟的悲观程度已经跌到了700点。

所以判断疫情对市场的影响是否会持续是没有意义的,最重要的还是持有的公司能否在未来三到五年间持续成长。好公司有可能长期不涨,垃圾股也有可能不断上涨,但最终垃圾股会怎么涨上去就怎么跌下来。

但这个节奏的把握太难做到了,我投资平安的前期,它在很多年里都没有上涨,但在2017年-2019年却翻了两倍。但只要市盈率估值方法在全世界都适用,那么只要企业不断盈利,按市盈率法计算估值便宜了,股价最终都会涨上去的,这个游戏从这点来看是很简单的。

很多蓝筹股包括茅台、恒瑞、格力、美的以及银行、保险等企业都调整了20%左右,如果你觉得估值和业绩相匹配的话,可以买一点,但不要有抄底的心态,因为上涨的节奏实在是很难估计,我有亲身经历可供參考。或者,蓝筹股在跌下去之后,市场风格发生了变化也很正常,要做好买完之后继续下跌的准备,例如留一些现金或配置一些防御性资产。

从我们基金来说,在这次暴跌之前因为有担忧和新发现,所以做了仓位调整,手中现金相对充裕。有人可能会问,到底有什么担忧?那么我更愿意说,担忧是一部分,但我们发现了更确定的机会。

尽管有现金,我们的基金目前没有补仓,我还会再观察一段时间。疫情对我的操作影响不是特别大,我该操作的已经操作完了,下一步是考虑怎么把仓位提起来。

中证焦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许维鸿:政府能拯救的危机就不是危机 A股做多情绪依然强烈

如果你是欧洲的土豪,现在要做全球资产配置,30000点的美股他可能觉得太贵了,但如果美股打六折到18000点了呢?那从估值角度来看,显然当前欧美股市比A股对长期资金更具有吸引力。

突发疫情引发全球股市暴跌,我认为是周期、事件以及恐慌情绪叠加的结果。投资者的信心并没有被摧毁,政府和央行可以拯救的危机就不是经济萧条,A股有更强力的政府保障,经济危机不会发生,做多情绪依然强烈。我们要认识到,美国股市10多年牛市积累了大量的泡沫、估值太高,泡沫在2020年破裂属于正常周期现象。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作为事件性因素也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打压。这两者叠加,导致市场出现超级恐慌情绪,必然会进行比较深幅度的调整。但是,这种调整是否就意味着高估值的日子到头了?依然需要深入讨论。

作为金融业的“老兵”,我也经历过几轮全球性经济危机。记忆比较深的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我当时正在欧洲财政部投资局工作。现在想起来,最大感触就是市场证明了其力量是远大于政府和央行的。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忍痛”打破独立性原则,最后入场直接购买两房债券、公司股票,引发了经济学界的震惊。

但这一次美国政府的措施似乎“失效了”,主要在于这次暴跌的诱因是疫情,原因在于短期经济活力“丧失”、而非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在此背景下,如果继续盲目通过“印钱”来救市,不仅不会有效果,反而还会不断增加政府的负债,造成政府购买压力太大,然后挤出民间消费,长期来看对经济是不利的。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央行不急于降息的主要原因——通过公开市场释放流动性,缓解现金头寸压力,调控手段比较稳健。所以无论是A股还是美股投资者,在股市暴跌初期,不要对政策抱有太大期望,市场没跌够的话不会企稳,因为市场力量很大。

如果与历史事件来比较的话,这次全球暴跌可能更像2015年A股市场的调整。2014~2015年的牛市是商业银行杠杆资金撬动的一波牛市,根本原因还是市场上钱很多,但是没有合适的投资标的,只能都跑到股市上来。此次美股暴跌的背景也较为类似,美联储10多年来“惯性”量化宽松、低利率等政策不断释放流动性。即便美国失业率快速下降,联储依然迫于政治压力不收紧银根,催生了美股股市泡沫。

当然,这次暴跌并不会因此引发经济萧条或金融“海啸”,因为市场调整并不是经济中内生性的坏账引发,或者结构性问题引发经济崩溃,只是受突发疫情影响降低了经济活力。从经济学理论上,突发危机中,政府干预的越少,市场的恢复速度会越快,包括3月份以来,美股的4次熔断,其实也是市场“有效性”的一种反应,投资者对此不必太悲观。

从操作策略层面,我认为在因高估值泡沫破裂导致的下跌过程,投资者不要轻易对美股言底,也不要着急去抄底、抢反弹,而是要耐心寻找被情绪抛售的“错杀股”。从以往经验来看,每次市场暴跌后都会为未来两三年甚至十多年权益市场带来投资“红包”,例如,2015年暴跌的A股在2019年迎来全面估值修复,美股自2009年以来开启十多年大牛市等。

短期内“现金为王”,做好流动性管理,配置风险相对较小的资产如黄金,作为耐心的“防守”策略,同时专注个股基本面研究、图谋“进攻”。A股、美股的宏观逻辑都依然是“资产荒”,诱发的调整至多是结构性调整,例如,从指数上看,上证综指2600点~2700点已经很便宜了;但如果就个股而言,例如贵州茅台股价每股仍在1000元以上,静态PE接近40倍,并不便宜!美股大跌之后的微软PE(TTM)仍在22倍以上,麦当劳、可口可乐、沃尔玛等消费龙头公司估值也都在20倍以上;美股10~15年周期来看,这些“现金牛”估值依然较高。

未来几个季度的动态策略,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疫情传染力度到底有多大,乐观估计是五月中旬就会明朗好转,否则市场会进一步向下修正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期。我估计疫情在二季度会得到基本控制、经济活力开始恢复,如果道琼斯指数还在16000~18000点、可口可乐跌破20倍市盈率,才是进入了性价比有投资价值的空间。

A股情况会更为复杂、也更乐观。春节前后凝结的做多情绪并没有散开,中国政府的强力措施也让突发疫情在中国有效被控制。当前行情反映的更多还是疫情从国内扩散到全球的基本面变化。毕竟,投资者如果近期到沿海出口型企业去调研的话,会发现实际情况较为糟糕,受全球疫情影响,很多沿海出口型企业即使复工了,但企业海外订单被大比例取消,这也是经济活力不足的体现。

宏观经济层面,最大的矛盾还是所谓“保6”的问题。建议各方面不要太关注今年GDP增速,经济增速越高其实对股市未必是好事,反而借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把体内的坏账消化掉,给经济降温,这其实对股市才是有好处的。从结构上看,银行股在A股长期低估值,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市场担心坏账的问题。今天,即使对宏观经济再乐观的投资者,也默认银行贷款里会存在10%~20%的坏账,这也是银行估值长期被“打折”的原因。

与此同时,我也不看好进行大规模的所谓“新基建”项目,因为基建就是基建、无所谓新旧,只是股市割韭菜的故事,对普通投资者没好处。政府搞基建不考虑收益,财政扩张挤出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金和市场空间,不利于投资,不利于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优化。A股被迫回到诸如TMT等“题材股”,回到50倍甚至100倍的市盈率的股票找标的,被迫放弃银行的5倍、6倍的市盈率。这不正是宏观经济对A股策略的影响?

所以,如果可以借助此次疫情,GDP即使短期内保持2%甚至负增长,银行体系内部将坏账消化掉,估值得以提升,那这对A股其实是利好的,毕竟银行股在股市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假设A股的银行股如工商银行市盈率达到15倍、招商银行市盈率达到20倍,在此带动下,上证综指达到4000点甚至更高,这恐怕才是股市良性循环的方向所在。因为一方面银行体量足够大,可以容得下养老基金、社保基金等长期“价值型”投资机构,能给普通老百姓一个财富增值的机会,也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答案。

个股的盈利预测也很重要,笼统地看,最好结果是上市公司估值恐怕也要有10~15%的总体估值损失。在市场情绪中性的前提下,3000~3400点是A股相对长期的均衡区间,下修10~15%、在2700点附近短期估值主轴找到支撑应该是没问题的。所以,从估值角度来讲,择机建仓的好机会,需要结合投资者自己的风险偏好。行业还是要符合大宏观的TMT、大消费、医药等进攻型的板块,抢反弹最好的品种,当然也是过去两三年机构最多的板块,特点是不太受经济周期影响。

最后,还是建议大家多换角度考虑A股价值,不被“死多头”、“死空头”们忽悠。突发疫情之前,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都会对2020年特别焦虑,毕竟2019年普遍盈利相当好,是股市“大年”,感觉2020年买什么都很贵。而且,突发疫情之后,A股调整幅度相比欧美日股市要小得多。因此,对于市场上个别人说A股是全球资产的“避风港”的说法,我是不认同的。海外资金配置A股,是出于对中国经济“权重”的考虑,必须配置人民币资产,很多的是被动配置,而不是说当前A股具有多大的“估值”比较优势。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欧洲的土豪、海湾石油土豪,现在要全球资产配置,30000点的美股他可能觉得太贵了,但如果美股打六折到18000点了呢?那从估值角度來看,显然当前欧美股市比A股对长期资金更具有吸引力。但是,A股市场并不缺钱和乐观情绪,期待新一轮的结构性行情,让更多普通投资者受益。

ADM Capital Foundation Regulations/Developments徐远超:最好不要一次性抄底

我认为全球市场的动荡并没有结束,虽然不管是港股还是美股在近日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不过疫情带来的后果还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所以还在等待机会。我个人比较关注一些海外上市的头部互联网企业。

我大部分时间都是满仓,一般很少减仓。这次疫情前后,我也并没有怎么调仓。股票方面,目前为止,除了在宣布高速公路免费之后配置了一部分高速公路股票之外,没有其他调整。基金方面则是把一小部分货币基金分散调整到了美股和港股的指数基金。目前我认为全球市场的动荡并没有结束,虽然不管是港股还是美股在近日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不过疫情带来的后果还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所以还在等待机会。

谈到策略,我认为大家都差不多,就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靠谱的公司。我个人一般是在市场恐慌、普遍下跌的时候进行买入操作,虽然基本买不到最低点,但是都符合我自己的心理价位。我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是放在港股的银行、基建、房地产用于收息。另外的资金分布在A股和美股,美股也主要是中概股。收益方面2018年是负17%,2019年是正40%,今年以来,到目前为止是负18%。

近期美股暴跌有多方面因素,除了新冠肺炎,还有原油价格以及美股本身估值等的问题。其中新冠肺炎和原油价格带来的影响都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美联储的救市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恐慌,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市场如果真的有问题,是一定会回归到合理位置的,救是救不回来的。从近几天的涨幅来看,在一定程度上美联储是止住了市场的恐慌,相当于出了一个兜底的措施。不过大家也都不傻,大量印钞只是被动地推高了资产价格,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还是维持不变,甚至会因为疫情和油价受到负面影响。

现在疫情已经处在全面爆发阶段了,欧洲各国其实也已经出台了比较严格的隔离措施,很多地方的严格程度不输我国。比如法国就规定必须在离家最近的超市购买物品,而且只能一个人出去。美国的情况不太清楚,不过随着确诊病例的急剧上升,全面隔离也只是时间问题。反而是我所在的中国香港,一直也没有出台什么严格的隔离措施,目前很多公司仍然是照常营业,餐厅仍然有很多人在吃饭。

我在欧洲也生活过很长时间,欧洲的医疗水平和技术上可能很先进,但是在应对大规模感染的能力上却不容乐观。另外这次新冠肺炎对于很多人来说,尤其是老年人,病情发展都比较迅速,这更加加剧了医疗机构的负担。当然,只要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疫情是一定会被控制住的。不过习惯了慢条斯理的欧洲人可能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争中会付出更多。

回到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今年的全球增长肯定会放缓,不过对于中美两国来讲,我相信影响都会是暂时的,因为两国有着足够强的组织能力来抵抗疫情,有足够强的恢复能力在疫情之后重建经济,也有足够大的劳动人口和消费市场。美股市场的跌幅只能反映目前投资者对于未来的预期,未来主要变化还是要看各国疫情的发展程度。

至于中国,我一般不纠结某一年的情况,今年的疫情对中国的影响肯定是有的,我身边很多做企业的朋友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不过长期来看,影响不大。一方面中国已经逐步开始复工;另外一方面,受影响比较大的餐饮等行业多数是完全竞争市场,虽然一批企业倒下了,但是另外一批企业会很快起来。我个人认为考虑疫情对全球的影响,进出口方面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A股的话,说它和经济脱节,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准确。首先是大盘指数成份股并不能涵盖整个经济状况,另外我们目前的上市门槛还比较高,真正具备经济活力的一些企业也并不在上市公司之列。A股有可能走出独立行情,不过更多的应该是出于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另外,虽然市场这几天涨起来不少,不过长期来看,现在很多优质企业的价格仍然不贵。在现在全球普跌的情况下,不管是A股还是港股、美股,其实都有很多好机会。我个人比较关注一些海外上市的头部互联网企业。这些公司的下跌主要是受大盘拖累,实际业绩反而会受益于疫情。全球大放水的条件下,资产价格会被被动地推高,这种情况之下优质资产是多余现金比较好的载体,包括优质地段的房产和优质公司的股票都可以。

如果投资者要在好股票上逐步加仓,我觉得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现金条件来看,而不是到底出没出现底部来看。现金充沛,并且有足够的耐心的情况下,这种策略是一个好的策略。不过大多数情况下,以上两种条件不会同时具备。很多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是买到最后没有现金了,底还没出现,或者是买到一半还没到底,直接沉不住气卖掉了。我个人一般不会管到没到底,只要到达了我的心理价位,就会逐步加仓。

这次全球市场大变,我最大的收获其实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现金的重要性。因为香港社会和经济出了一些问题,其实半年以前我就开始准备现金了,而这次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跌出了很多黄金坑,让我可以比较从容地进行资产配置。此外,我最想对投资者说的话是一定要合理地管理现金,可以在合理价位购买,但是最好不要一次性all in(全押)寻求最低价位抄底。

艾美谷资产管理合伙人梁剑:买在底部不现实 关键在于买了能否长期持有

市场暴跌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买入机会。不过,如果投资者在好股票上逐步加仓,希望买到底部出现,在我看来,所谓的买到底部,只是个美好的愿望。

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准备了大比例的现金,背后的原因不是我有能力预估到这一轮暴跌,只是当时觉得持续疯涨之后,很多公司下不了手了。目前的投资策略上,我首先就放弃了抄底这一条,因为不知道底在哪里以及持续时间多长。

我的投资策略,不是以自然年为单位来规划的。投资框架上,基本长期保持不变。去年市场本身涨得不错,而我重点投资的互联网行业,回报更高。所管理的一只美元产品和一只人民币产品(也是投资美股、港股互联网公司为主),扣除费用和提成之前的回报都有近50%,这个业绩还是在大半年大幅减仓的情況下取得的。今年到目前为止,两个产品的跌幅都小于指数,也是因为之前仓位不重,3月份才开始增加。当然,因为市场整体的暴跌,业绩也会暂时受到影响。

疫情之下,美股连续暴涨暴跌,美联储也采取了诸如利率降至零,重启商业票据购买等措施,这些救市措施都是为了避免流动性导致的连锁危机而施行。股市暴跌的背后,一方面是疫情引发的社会停摆,另外就是市场估值的修正,而且疫情导致的生产停滞,又会导致公司估值继续向下修正。所以,需要在疫情受控、社会生活恢复正常后,才能根本性解决目前的问题。

如果疫情是个必须考虑的因素,那么至少得做好到年底才实现全球范围内控制疫情的准备,所以首先必须避开现金流严重受疫情影响、有破产风险的行业,无论现在估值跌到多便宜,比如邮轮。其次,生活必需品和医疗行业,或许是个不错的抗危机行业,但是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外。最后,在互联网领域内,线下业务过多,或者对高度依赖广告收入的公司,也降低比例,加仓的主要是受疫情影响较小甚至获益的互联网的在线娱乐、社交和电商。

因为目前疫情在北美、欧洲等主要经济体还在迅猛发展,目前都很难预估会持续多久以及伤害到何种程度,所以说市场巨大跌幅已经做出足够反应还言之过早。如果欧洲和美股最后都得全社会停摆几个月来对抗疫情,那么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疫情每天都在变化中,也未必发展到最坏的地步。

市场暴跌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买入机会。不过,如果投资者在好股票上逐步加仓,希望买到底部出现,在我看来,所谓的买到底部,只是个美好的愿望。从历史来看,人类所遭遇的各种灾难总会过去的,这次疫情以及因疫情引发的股灾也是如此。只是我们要努力让自己和自己所持有的公司都活到灾难之后。

每次灾难之后回看过去,你会发现,即便在灾难发生之前市场最高点买入的一些优质公司,回报也非常惊人。比如2008年股灾之前买入腾讯,即便曾经浮亏超过50%,但是现在看来,是否买在那个时候的底部,完全可以忽略,唯一重要的是,是否买了并且一直持有。

泽诚资本投资总监余晓光:加仓好时机来临 首选美港股的科技龙头

从加仓的选择上还是领先科技股为主,美国市场和中国香港市场是首选,因为疫情之下这些股票都有了很大的折价。

目前各国的疫情处于不同阶段,中国已是尾端,韩国、日本也处于有效控制的阶段,欧洲处在高发阶段,而美国还在初期感染人群的爬坡阶段。尤其是美国的疫情,可能还需要8-12周的时间才能看到趋势的转变。

疫情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就是中美两国,中国已经交卷,美国的疫情如何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短期还是长期,就显得更重要一些。如果美国在疫情中体现出了与中国相同的效率,那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就是短期的,这和2008年经济危机阶段对经济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如果病毒持续反复,社会是否会承受得起这样的代价,还是任由其发展,或者疫苗尽快上市,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复杂的问题。

但我个人对人类对抗本次疫情还是蛮有信心的,毕竟现在的科技水平和医疗能力是持续进步的,对疫情国家最大的考验其实还是医疗能力能否承受持续攀升的病人,以及短期是否可以增加足够的床位去消化这些病人,这就像一个供需关系一样。

至于本次疫情引发的全球市场断崖式暴跌,这在历史上都非常罕见,上一次还要追溯到1987年的股灾。对于美股的“拯救”,美联储这次降息的动作不但迅速,而且显得急躁,而美联储对市场的影响必须要和政府对疫情的控制力相结合才能真正提振市场的信心。

不过,美国市场的下跌速度虽然非常惊人,但下跌幅度其实还好,尤其是龙头科技股,在2018年时美股也有比较大的调整,当时苹果、Facebook、阿里巴巴等个股的下跌幅度都要比这次多。

对于国内经济而言,“保6”还在被强调,也有经济学家把全年目标调低到“2”多一点。我觉得现在讨论经济增长的数字没实际意义,中国因为过年期间爆发了疫情,生产消费也被停滞了。但中国首先走出了疫情,所以在恢复生产上是领先全球的,不过海外疫情爆发,短期出口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医疗物资的出口又是爆发式的,再叠加油价暴跌,这次疫情是全球普遍性的,影响也是全面的,疫情过后中国经济领域的全球渗透只会加强,中国厂商在疫情过后会更容易进入5G这些敏感领域。

回到A股,我认为A股并没有和经济脱节,A股的权重结构性不合理导致指数10年不涨,但这10年个股却千差万别。国内经济本身到了转折的阶段,这次疫情的发展让转折的节奏更清晰了,就是全力发展优势产业,对新兴经济、科技领域加大投资,会加速中国经济走出这些年的转型阶段。

就投资策略来看,当前是加仓非常好的阶段,无论海外疫情最终是短期还是长期化,如果疫情是短期,那么经济很快就会触底反弹,如果疫情是长期化,社会会逐步接受这个问题并且与之共存,就像其他疾病一样。从加仓的选择上还是领先科技股为主,美国市场和中国香港市场是首选,因为疫情之下这些股票都有了很大的折价。

虽是加仓好时机,但预测底部是没有意义的。对资产的价值如果投资者有个清晰的预测,那么达到自己内心认可的价格即可,哪怕买了之后继续下跌,这次和2018年的情况很像,比如苹果2018年从230美元跌下来,你是在180美元加仓,还是160美元还是150美元加仓,从之前230美元的价格看差别并不大,如果赚一票就跑的话,那么思考的不是企业本身,而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

最后想说的是,我对疫情大跌其实并不感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毕竟2015年、2018年的下跌幅度都很大。但这次疫情对中国的海外生存空间很可能有巨大的帮助,因为之前国际矛盾已经进入到了贸易战等保守主义的斗争中,而疫情需要国际合作,需要资源的交换。而且对意识形态的优劣、社会结构的探讨都会进入到一个更激烈的阶段。

上次2008年经济危机让中国人惊醒西方世界的治理并不是那么高效,会引发社会的剧烈动荡,而这次疫情中国的有效管理,也让西方看到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在反脆弱方面有更强的抵御能力。所以对我个人而言,疫情最大的影响不是投资和经济上的,而是在社會结构、不同社会形态的反脆弱性方面,西方的意识形态也会面临很大的冲击。世界格局进入到一个更有趣的大时代碰撞期,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发生。

从投资市场上看,企业的国际联系会更紧密,尤其是中国的企业之前更多的是面对国内市场,而现在海外疫情对它的影响也很大,没有什么市场是独立存在的,中国的资产很可能因为这次疫情在资产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方面更具有优势。

卓铸投资董事长王卓:当下等待 “最便宜” 的价格出现 是种赌博心态

做投资要在股价足够便宜时买入,而不是等股价最便宜时买入。等待最便宜的价格出现是种赌博,已经脱离了价值投资的范畴。

我们在2019年底就处于近乎满仓的状态,疫情发酵以来没有进行过减仓。因为就我们选择的标的来看,疫情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不大。我们认为,投资永远是一个寻求风险与收益比的行业,单纯的考虑风险、考虑底部是没有意义的。

我2006年因为在银行工作的关系开始接触公募基金和资本市场,并由此对证券投资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随着2006-2007年牛市的到来,个人也第一次尝到了资本市场的甜头。但当时我对于投资还停留在技术分析的思维中,又总觉得这种思维的逻辑基础不够严谨,这个过程让我的内心充满困惑。于是我开始寻找各种不同流派的投资理论书籍,最后发现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逻辑上是最能够讲得通的,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坚定地走上了价值投资路线。

价值投资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这也是很多人不认可这种理念的原因——经常有人觉得自己按照价值投资理念买入了好公司却没赚钱,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多数时候的理解并不到位,没有搞明白自己买的东西到底价值几何。

这场疫情引发的震荡来得很突然,我们在2019年年底是近乎满仓的状态。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持有的公司都是消费、金融、制造业等领域的优秀公司,有着不俗的增长前景,所以我们最理性的选择应该是长期与这样的公司共同成长。彼时这些公司的整体估值是较为合理的,在这样的价格上选择控制仓位,长期来讲不利于收益最大化(除非碰到2007年或2015年那样的极端行情,有明显的泡沫时我们会选择卖出暂时离场)。

因为我们清楚地了解疫情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不会太大,所以疫情发酵以来我们没有进行任何减仓。前些天我曾给投资人举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买入某公司,其去年的利润1000亿,今年受疫情影响,利润的预期增长率从正15%变成负30%,即利润由1150亿变成700亿。我们过去预估该公司未来五年的利润总和是7000亿的话,那么今年利润从1150亿减少到700亿的情况下,仅令其未来五年的利润总和从7000亿变成了6550亿,即6%多一点。这还仅仅是以五年的角度去衡量,如果再拉长时间去看影响会更小。而该公司股价近期跌了30%多,现在显然是比之前更值得投资了。

我们一直在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选出这个市场上性价比最高的投资标的。长期来说,优秀的公司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我们喜欢确定性高的事——就像巴菲特所说,“利率很重要,但我们认为它是无法预知的。”——宏观和大盘当然也很重要,但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无法预知的复杂系统。没有人成功的靠持续准确预测宏观去获利,我们也不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我们能够做的只有尽量去理解它,把宏观当做一个大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去选择最具有竞争力的公司。与市场上的绝大多数人一样,我们在2018年亏了一些,但是2019年又赚了很多,两年拉平看总收益大约在30%。市场总是这样不理性,同一家公司仅仅相隔几个月,市值可能差了一倍。今年从年初到现在浮亏10%多一点,但比起2018年的最低点还是赚了不少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选择好公司的原因——虽然好公司也会随着大盘涨跌,但是由于业绩的增长,它们的每一个低点和高点都会比之前更高且不断震荡向上。

放眼整个A股市场来看,上证指数10年不涨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我们的发审制度决定了A股特有的“新股必涨”现象,而纳入指数统计是在新股上市的第11个交易日,这些新股基本都被炒到一个很高的价位时才计入指数。此后差一些的公司逐渐走低拖累指数,好一些的公司也要用很长的时间去消化高估值,这些都对大盘指数形成一定的拖累。再加上退市制度并不完善,很多不创造价值的公司留在市场上,长期同样拖累指数。如果我们单看很多优质的公司,10年间是涨了很多的,它们是反映了自己的经营成果的,A股并不是与经济脱钩的。短期内A股是否能走出独立行情不好说,但很多优质资产未来一定会有很大程度的估值修复。

目前已经有日韩新加坡等国在不封城的情况下取得了比较好的控制成果,这些国家现在已经率先进入了拐点,这些都是比较积极的信号。而且,新冠肺炎病毒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温和的病毒,其传播范围广与致重症和致死率较低有很大关系。基数中还有大量已感染但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被漏诊,算上这些其实际致死率约与流感在一个数量级,这也是英国提出群体免疫概念的理论基础。每年流感、肺结核等其他许多传染性疾病都会夺去全球几十万人的生命,面对新冠肺炎,人们心理上的拐点或许更重要。

不得不说,当下是非常好的加仓时机。近年来非常好的机会出现过三次,分别是2016年初、2018年底和现在。但2016年-2017年这種闭着眼睛捡钱的好时光下,依然有很多人是亏损的,所以比时点更重要的还是选对公司。芒格曾经说过,要去鱼多的地方钓鱼。中国无疑仍然是全球经济最具有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所以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在A股和港股里,选择具有一定垄断优势的企业。

具体到行业来看,我们认为A股在消费领域仍有较大的可挖掘性。中国当前处于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之下,很多细分行业都处于跑马圈地的快速成长期,消费行业的“国产替代”也不容小觑。以奶粉行业为例,今天的年轻人在品牌选择上已经不像上一代那样对洋品牌那么偏爱了。比如中国婴儿奶粉市场上销量第一的品牌飞鹤,其很多品类价格其实高于洋奶粉的定价。

此外人们一直关注的家电领域也存在很大的增量市场,除了我们非常熟悉的家电龙头格力、美的以外,小家电领域也有着不错的机会。以发达国家的历史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小家电行业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我们国家目前人均GDP早已经超过3000美元,现在中国家庭户均小家电种类只有不到10种,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户均小家电数量在30-50左右,这里显然还是有着巨大的潜力。我们现在有一些好公司的目标池,一直在等待好价格的出现。

但如今市场投资逻辑又有了新的变化。例如,经历过此次股价的洗礼,不少股票的估值又回到了合理甚至低估的位置。在此基础下,市场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再次迎来估值提升行情。换句话说,相较于今年年初A股市场上,同时具备业绩增长确定性和估值具有显著优势的个股很少见,在当前市场上可以发现更多估值和业绩有望出现双击的个股,这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做投资是实际性的利好。

投资方向上,建议把握两个方向,一是关注不太受疫情影响的领域,如线上教育、线上医疗、线上生活服务、娱乐、游戏等很多领域不仅没有衰退反而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如果该领域龙头公司因系统性风险股价被打压,那此时更多的是投资机会而非风险。二是,对于交通、餐饮、消费等受此次疫情影响比较大的行业,预期一季度业绩会比较差。对此,我们一方面需要观察,该领域龙头公司股价是否已经提前对一季报甚至半年报业绩“地雷”做出反应,如果已经做出反应,如估值已经到达历史估值底部区间,那基本上相当于提前释放了业绩风险。另一方面,投资者需要观察其是否是必需品和刚需,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需求是否有望迎来反转。对于这种提前释放业绩风险,同时未来需求存在反转的必需品类相关公司,投资者值得重点挖掘,未来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此外,除了A股,H股当前无论分红率还是估值等角度来看,都处于历史大底部,很多资产很便宜。两个市场都值得关注,投资者可以合理分配自己的仓位。

中阅资本总经理孙建波:A股、美股优质公司均进入“击球区”

混乱和恐惧的时候,适合买股票。经济低迷和股市低迷的时候,适合长期建仓。归根结底,就是当前适合买股票,适合建仓。

熔断是罕见的,但仅今年3月份美股就出现了4次熔断,历史上合计才5次。这反映了市场预期的混乱,也反映了一部分资金的极度恐惧。也正是如此,才导致了波音、美高梅、特斯拉等优秀公司的股价暴跌,也才有了这些公司股价超过50%乃至翻倍的反弹。在此次暴跌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在混乱和恐惧的时候一定要有定力,坚定建仓伟大的公司。此外,在全球量化宽松的背景下,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相较于黄金等避险品种,也更应该布局优秀的企业。因为在欧美量化宽松的过去10多年时间里,涨幅最大的并非通胀类资产,而恰恰是美股中的优秀公司。

面对此次暴跌,美联储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我认为对于市场流动性的支持,效果是非常直接的,但后续仍然需要更多的政策配套。但疫情的影响既是全面的,同时对各行业的影响又是结构性的。如何救助那些在疫情期间遭受损失的行业是最大的难题。但这次疫情不是经济泡沫的破灭,而是一次灾害。不过,问题在于受灾主体分布太广泛。这时候,需要灵活的《劳动法》和《破产法》。美国失业救济的申领人数暴增,其实是制度的灵活性的体现,这些失业救助避免了一些企业蒙受更大的损失。

对于市场未来的走势,疫情的发展无疑是关键参考因素。当前全球处于疫情大流行的阶段,同时也处于“国际旅行中断”的局面中。国际旅行的限制有助于控制疫情。在如此高压的控制下,全球疫情有望在未来1个月内明确峰值,在3个月内得到有效控制,半年内基本结束。但全球范围内的旅行恢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疫情带来的混乱和恐惧,已经在资本市场造成了重大冲击,后续将根据疫情发展的实际影响,不同的行业将有分化。同时,也要看到全球范围内远程办公和远程协同带来的新机会。

此次疫情在国内爆发之初,我们对其传染性的估计其实是不足的。但当全球流行的趋势越来越明朗的时候,减仓成了操作的基本思路。不过当欧美市场指数暴跌约40%的时候,我们认为,即便是1987年的股灾,也就是这样的跌幅。尽管经济不好,但短期情绪宣泄已经达到最大,应该寻找长期优秀资产建仓。这时候,以波音、美高梅、特斯拉等为代表的优秀公司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在A股中,我们继续重仓布局生猪养殖类公司。

布局生猪养殖类公司并非临时起意。早在2018年夏天,我们在“扫描”了众多周期性行业之后,就提出了“决战猪周期”。我们认为养猪产业的上市公司,只要耐心持有两年,一定会等到行业的恢复。同时,对即将到来的5G建设也给予了更多的仓位关注。到了2018年底2019年初,在政策对大股东质押问题的扶持下,我们认为底部已经确立,市场有了更多的机会。我们在2019年元旦新年献词的标题就是:《2019:买入最坏的好股票》,意思是说,很多业务经营稳健的公司,股价已经跌得很坏,应该积极买入。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产品均取得了较高的正收益。

疫情的影响下,经济下滑不可避免。但在我看来,即便今年的经济衰退程度比金融危机更严重,也不用太担心。因为这是一次灾难,而不是泡沫的破灭。灾难的冲击,尽管第一年的衰退可能很大,但所有经济体都在寻找灾难之后重建的机会,有条件的经济体,是加杠杆的,是擴张的。当前的美股剧烈下跌,是对灾难的冲击做出了充分的反映。后续还会调整对灾难冲击的预期。但半年后,一定会重新思考灾难之后的经济扩张。就国内而言,在经济灾难之下,讨论经济增长速度也是没有意义的。中国经济目前要在疫情之后继续加大国内民生产业的发展,加大自主可控产业的发展,把经济增长的质量放在第一位。

从投资策略来看,我的建议还是那句老话:混乱和恐惧的时候,适合买股票。经济低迷和股市低迷的时候,适合长期建仓。归根结底,就是当前适合买股票,适合建仓。这时候选股,最关键的特点就是,2020年和2021年的业务发展和业绩增长明确,不能搞未来虚无缥缈的预期。具体操作上,建议投资者在好股票上逐步加仓,但要控制住杠杆,不要在低迷的时候被杠杆吞噬。

此外,还想强调一点,好公司是不分国界的。A股和港股里有很多优秀的公司。他们主要分布在消费品、医药、科技等领域。正是这些伟大的公司推动了全球的发展。无论是哪一类公司,它的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的支撑。中国拥有全球最大且快速增长的市场,A股中优秀公司的成长性对国际资本来说无疑是最有吸引力的。

独立投资人马喆:疫情下更应该拿拥有生意的思维持有股票

谁也没有能力买在股票绝对的底部,通常我会评估自己熟悉的公司内在价值是多少,然后去和股票市值做比较,感觉喜欢的公司股价低估并拥有安全边际时就会买进。我发现这种理性的思考在股票市场非常有效。

从2010年开始投资生涯以来,至今在A股市场已经整整10年。因为在做独立投资人之前我经营有自己的公司,所以我在A股的投资逻辑也是用做生意的思维来思考,用买入整个公司的逻辑买进股票,用拥有生意逻辑持有股票。

从我的投资成绩单来看,2018年持仓市值浮亏12.45%,2019年获得了惊人的183.46%收益率。2010-2019年持仓加权平均复合收益率32.42%。过去10年里虽然总的结果还不错,可我们持仓的股票并不总是获得市场的欢迎,例如2013年,创业板指数上涨82.8%,但我们持有的万科A和茅台组合下跌了25.96%,我們2013年整整跑输了创业板108.76个百分点。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也没有什么,一点不影响我们在9年的时间里每年复合收益率跑赢创业板25个百分点以上。2020年以来,我们持仓市值回撤23%,可能跑输了90%的市场参与者,如果这个成绩持续到年末,那将是过去11年里第二糟糕的年份。但我觉得自己的持仓非常健康,风险完全可控。我倒很担心那些在2020年赚到钱的投机者们。

近期全球市场的熔断是新冠病毒的扩散导致的恐慌情绪蔓延所致,道琼斯指数从今年高点下跌已经超过1万点。但我认为,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美国股票年初估值太高所致,股票价格在“万有引力”牵引下发生调整。2009年至今,道琼斯指数已经连续上涨了11年,回调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沃伦·巴菲特虽然说自己也没有见过这样的下跌,但奥马哈先知在2019年年报中已经提示了风险。他说:“即使股票价格下跌50%,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对于股票市场的暴涨暴跌,我没有什么建议。因为人性很难改变。A股市场因为市场化定价不充分,估值偏高,我们未来还会经常看到市场的巨幅波动。不过就美股而言,暴跌使得其风险已经释放。只要欧美疫情扩散得到控制,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驱散,道琼斯指数随时可能出现大幅反弹。

另外,在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出现短时间衰退将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国内经济而言,受疫情全球扩散影响还是很大,虽然市场对上市公司一季报不理想早有预期,但我认为,半年报和三季报都会面临挑战。我们的国内消费市场一定会恢复,但需要时间。欧美疫情扩散让三驾马车的出口数据会面临新的数据考验,我们做投资需要随时动态观察。

而在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中,从资产配置角度而言,现金是最不好的资产,而优质公司的股权一定是最棒的选择!就我自身而言,从2010年开始投资至今,我在99.99%的时间里都是满仓的。我们经历过这10年所有的巨幅下跌,但一点不影响我们的市值翻了10几倍。

也许有投资者会问,现在是不是“抄底”优质公司的好时机?我的回答是:谁也没有能力买在股票绝对的底部,通常我会评估自己熟悉的公司内在价值是多少,然后去和股票市值做比较,感觉喜欢的公司股价低估并拥有安全边际时就会买进。我发现这种理性的思考在股票市场非常有效。但不是每一个投资者都有为公司估值的能力,买卖股票确实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

就比价效应来看,相较A股市场,我认为,美国股市和香港市场目前吸引力更大。虽然A股整体估值不高,但剔除了银行、地产、煤炭等传统行业,A股80%以上的股票是高估的。例如我们长期不看好的创业板为代表的中小盘市值公司,里面虽会有一些机会,但整体估值太高。而股票高估对股票的买家是天然不利的。相较而言,银行、地产和白酒一直是非常不错的赚钱机会。

独立投资人@唐史主任司马迁:疫情给5G加速发展留出窗口期 工业互联网领域看点更足

最近科技股还在持续调整,对于现在这个点位来说,只要不是去买估值特别高的标的,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太介意仓位,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而言,这个时候我也不建议太低的仓位。

我是一个标准的左侧投资者,风险偏好也比较高,基本上我的持仓都很重。由于年前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不足,加上对持有的股票比较有信心,所以我在仓位上没做太大的回避。不过,我也没有因为持股过年而亏损,真正出现利润回吐是从最近外围市场暴跌才开始的。

回看2018年至今的来时路,我都是主配科技股,涉及到5G和芯片两大块。2018年《红周刊》跟我做过两期访谈,我判断2019年5G将要爆发,主要看好PCB和天线,不过当时天线还不明朗,而PCB的确定性更高。2018年PCB整体是上涨的,一直到2020年初,春节过后,科技股还在继续向上冲顶,我的持仓净值在3月6日左右达到高点,之后出现一些回撤,将此前的利润回吐了20%左右,不过也没有亏损。

如果把春节过后的大跌看成第一轮大跌,我身边的投资人基本上在这轮也都没有亏损,主要是科技股走得很猛,反而是第二轮美股崩盘时,亏损的比较多。因为大家都赚到钱,有点自信爆棚,加上抗“疫”成功,股市很强劲,低估了外围市场的风险。

但我对科技股的投资思路没有改变,核心词汇都是5G和芯片。市场再往后走,应该是后5G时代。现在很多人认为科技股不行了,其实不是科技股不行,是它确实涨多了,涨多了下跌很正常,而行业趋势依然是明朗的。

比如5G,工信部在3月24日刚刚发文指导行业发展,加上现在疫情正好获得战略窗口期,贸易摩擦也暂告一段落,美国甚至主动降关税等等。那么,在这个战略窗口期我们做什么?做芯片肯定来不及。如果以11月美国大选为限,现在还有7、8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内把5G铺出来应该是可行的。4G时代,我们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实现领先,如果5G率先做出来一些产品,将意味着跨越式发展。所以,今年从上到下都在推5G。

从工信部指导性纲领文件里可以看到有一个培育新型消费的模式,主要的思路就是让用户使用流量。现在国家在拼命建基站,从运营商的角度看,如果流量卖不出去,这就会导致上电就亏钱,所以必须把流量卖出去。尽管现在很多人都没有5G手机,但还是会被推荐更便宜的5G套餐。这也就意味着,更便宜的5G流量套餐模式会引导消费者往5G手机上走。

之前补贴的思路是补贴给大家去买5G手机,这跟2008年补贴冰箱、洗衣机一样。但现在发现这个思路是错的,应该补贴流量,因为只要使用5G的流量比4G流量多,那么自然而然置换手机需求就会提前。再往前一步,假设大家都有了5G手机,而且流量也便宜了,接下来4K、8K、超高清、VR、AR等就会跟上来,现在这条路我们已经走得非常清晰了。补贴流量的结果是运营商可以活下来,其次是用户主动的消费意识可以被调动出来。

5G的应用场景方面,5G+医疗健康在这次疫情中有很好的契机,比如雷神山、火神山使用的5G远程CT会诊,华为搭建基站,东软拍出来的CT片子可以进行AI比对,这套系统今年在武汉非常好用。这相当于疫情把5G+医疗提前释放,比较应景,不过它真正的用量还比较小。

事实上,5G最大的用途是工业互联网,是把前几年叫的工业4.0没做成的东西做得更智能。对于5G的工业互联网,工信部之前单独发过文件,最近又再次强调“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形成至少20个典型应用场景,比如煤矿、碼头等这些具体场景的应用,实际上就是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这是今年科技领域最重头戏的地方。相比来看,芯片一两年是赶不上的,至少要5到10年,而工业互联网是一两年就可以在全球取得绝对领先地位的领域,是5G之上可以继续扩大优势的方向。

最近科技股还在持续调整,对于现在这个点位来说,只要不是去买估值特别高的标的,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太介意仓位,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而言,这个时候我也不建议太低的仓位。而这次全球市场大跌,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根本没有所谓的成熟市场,美股跌起来一样凶猛,跟我们2015年、2016年的跌法一样,直接奔着熔断去。所以,以后我们也不要依葫芦画瓢,试图建立怎样的成熟市场,不管是什么市场,必有自己的特性,我们客观去接受这个市场就好,A股走好自己的路就可以了。

(文中提及个股仅作举例说明,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A股疫情
疫情中的“梦境”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1月A股市场月统计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2015年A股沪市主板涨跌幅前50名个股
2014年A股涨跌幅、换手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