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从潇湘八景创作到有目“共情”主题的呈现

2020-03-30

名家名作 2020年1期
关键词:八景潇湘共情

陈?岭

[摘要]潇湘八景主题自宋迪《潇湘八景图》演化而来,是东亚地区著名的诗歌、绘画艺术母题,是国内各地组景景观文化的代表,这一主题的对外传播过程促成了东亚各国学习潇湘八景,生成当地八景文化。通过考察主题在宋迪、惠洪以及组景序列的表现,可以发现潇湘八景艺术作品是形象、情感、意义三者的交织。

[关  键  词]潇湘八景;宋迪;惠洪;组景序列;共情

潇湘八景是一个非常古老传统的艺术题材,也可以很现代,还一直在发展、延续,这源于它的艺术实践与生发。2017年5月11日,在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35号展位上,青年画家郝量展出了自己的山水画《潇湘八景》。这意味着潇湘八景在当下并没有成为纯粹的艺术符号,而实现了中国绘画传统与当下自然衔接,通过认识古代绘画的内部结构,激发当下的艺术创作。要了解这一艺术母题,就要从它的源头说起。

学界一般认为潇湘八景源自北宋时期宋迪的《八景图》,最早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宋迪论山水画“活笔”》:“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①亦见于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七下宋代宋迪注释:“宋迪山水长于平远,近好事家收其《潇湘八景》一卷,秀雅清润,冠绝一时。”②这里八景名称与后世“潇湘八景”名称大体一致,宋迪《八景图》就是《潇湘八景图》。

一、从宋迪《八景图》说起

宋迪的山水画是学李成的,宋代苏轼《东坡集》、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明代朱谋垔《画史会要》皆曰:“宋迪师李成画山水,运思高妙,笔墨清润。”③宋迪的山水画是师法自然造化的,宋代苏轼《东坡集》曰:“宋复古山川草木,妙绝一时。”宋代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明代汪珂玉《珊瑚网》亦曰:“神领意造……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④师法古人和道法自然的两种做法在宋迪身上是搭配起来灵活运用的。

宋迪《八景图》今已不存,要发现其画面特征、具体形式有赖通过旁侧资料推断。仅从创作形式来看,可以确认潇湘八景最早发端于绘画。北宋时期传统山水画的常见形制有长卷,有屏障(屏风),宋迪所绘《潇湘晚景图》经考证形制为山水障。⑤宋迪《八景图》放置何处有两种说法:(1)是在长沙八景台展示;(2)《宣和画谱》记载北宋皇室的收藏。⑥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能够推定宋迪《八景图》的具体形制为手绘长卷。潇湘八景的流传,沿着两条路径,一条是只有少数士人才能实现的观画。手卷只允许几人同时观看,中国传统绘画的欣赏方式与现代社会艺术品的易复制、易浏览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条是不受时空限制,更多士人同时进行的读诗。在宋迪《八景图》后不久,惠洪《潇湘八景诗》就题写于《八景图》旁,相较手卷,诗集的载体易于复制、易为人知晓,促进了潇湘八景的文化扩张。从此,“潇湘八景”在国内流传开来,并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传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国,闻名于东亚。今天潇湘八景的名气,是艺术领域的丰硕成果所致。无法再见到宋迪的画作,并不影响潇湘八景的艺术地位。

二、从惠洪《八景诗》谈潇湘八景

宋迪《八景图》之后,又有惠洪《八景诗》,潇湘八景主题的创作扩展到诗歌领域。诗僧惠洪作“有声画”,与“无声句(诗)”相配,这一概念出自释惠洪《石门文字禅》第八卷。①“无声诗”与“有声画”概念,促进了山水潇湘八景的流行。因为顺应了苏轼“诗画同源”说,在《潇湘八景图》上题诗,逐渐成为后世山水画的一个传统。彭敏《僧人湖湘:以惠洪在湘中的交往唱和为例》提出,惠洪的《八景诗》成为后人题咏“八景”的范式,这一趋势的原因是:(1)相对于绘画而言,惠洪的题画诗加入了声音、动作等因素,让景物的呈现更立体而饱满。(2)与绘画相比,题画诗在描述景物的过程中代入了作者合理的逻辑想象。(3)题画诗整体呈现出幽怨的风格,此乃与宋迪画作的相通之处,诗画二者都秉承了“潇湘”意象的艺术传统。②总之,惠洪《八景诗》愁怨更少,清朗更多,受到日本五山禅僧所仿效,也为后世文人所熟悉。周裕锴《典范与传统:惠洪与中日禅林的“潇湘八景”书写》提出,潇湘八景诗句中,透露出一种禅意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与宋元的“文字禅”观念分不开。③明末清初百痴行元禅师写有一篇《题扇中芦雁》,④在其中印证了读“有声画”来想象“有声句”,以及观画之时尽力用“无声”的生动形象画面,来佐证“有声”的诗语描写真实性。

从记载可知,惠洪的《八景诗》是对应宋迪《八景图》的赋诗。画面是在二维平面上呈现事物形象,音乐、戏曲表演才能表现声音与动作,诗歌是通过诗句描述动作和声音。而潇湘八景每一景的景象是声音、动作的综合,兼具想象和清朗风格,显示了潇湘八景主题表现的丰富内容、复杂呈现。在惠洪《八景诗》之后,南宋初期王洪《潇湘八景图》是现存最早的潇湘八景创作,图中的景象写实逼真,是诗、书、画的结合。这三者的结合,特别是题画诗的兴起,尝试将画面表达的形象性与诗歌的动态性结合起来。

三、从潇湘八景组景序列谈起

潇湘流域河网密布,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遍布森林和湿地。在前人的文献和文学创作中,潇湘的四种地域风情,带给宋迪等士人美好的视觉意象:潇湘是山美水美的地方,潇湘是雨多润湿的地方,潇湘是获得诗画素材的地方。⑤潇湘的诗情和画意生成了潇湘八景景观。

潇湘八景的标题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景,它们共同以潇湘流域的景色为基础,不同景象之间有变化。正如自然界中的树叶,没有两片是一模一样的,每片树叶之间却是或多或少存在着相似。潇湘八景的组景序列也是如此,其景观按照一定的序列进行组景排列。在沈括《梦溪笔谈》和释惠洪《石门文字禅》中,潇湘八景的序列就不太一致,甚至《石门文字禅》卷八和卷十五提到的潇湘八景序列也是不同的,其中的用字也有细微差别。《梦溪笔谈》的潇湘八景序列是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石门文字禅》卷八的潇湘八景序列是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卷十五的潇湘八景序列是山市晴岚、洞庭秋色、江天暮雪、潇湘夜雨、渔村落照、远浦归帆、烟寺晚钟、平沙落雁。不同的人创作潇湘八景,是按照个人喜好排序,看起来没有一个公认的组景序列,这些序列都属于潇湘八景。

潇湘八景的组景反过来作用于人们观看实景的观念,在意识中按照图像观念塑形景观。传统画家通过对画谱、画作的临摹学习,形成一套自身的绘画经验,同时这种范式作为一套封闭系统的固化进而塑造了一套观察世界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其整体内容上,各个单体物组成一个新的整体,又形成了一个更高级的物象内容,这个物象内容会是创作者内心的投射,是其画面内的本质基础。

宋迪《八景图》、释惠洪《八景诗》以及组景序列的考证,帮助我们认识潇湘八景主题创建后的具体创造,从创作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创作水平上,发现对当下传统艺术主题创作的借鉴。

四、有目的的主题:作者与观者共情的再呈现

艺术作品呈现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所反映的潇湘八景主题是什么呢?应当归结为形象、情感、意义三者联系的交织呈现,这一呈现反映在具体作品的形式中。

首先是形象上的,潇湘八景含义构成的特点,能指(表象)与所指(内涵)的扩展关联,能指的形象特征多样,所指的结构框架呈现开放特性。能指的表象,是潇湘流域的一片平远山水,不似北方山水的明朗高峻、烟水迷离、浓雾遮掩。所指的内涵,是由观看潇湘八景艺术引人遐思,在缓缓流水下有着不断生成的情感波澜。潇湘八景是画家对潇湘两岸一定地理区域的艺术描述,是诗人内在的诗意空间,它是士大夫心灵中一处永远的、迷离的、美妙而又寂寞的安顿之处。

其次是情感上的,潇湘八景观念内容的丰富,涉及中国哲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潇湘八景隐藏有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不变,潇湘水在一直在流淌,时间的变化呈现为流域两岸季节、早晚、气象的变化。在潇湘八景的标题中,也可以看出有动静、虚实、冷暖等一系列对比。人们在潇湘流域的游历和劳作,为流淌的江水增添了神话传说、流放经历、行旅故事。这样,在欣赏过程中,能够以人的心理关注为依托,调动观者的感知、参与作品、引发共情。

最后是意义上的,潇湘八景是一个能够在艺术表现上满足人们视觉体验与内心感受交织的主题。并且,其中的八个标题还反映了人们在潇湘流域旅行时获得的情感体验。在中国传统旅游文学中,思亲、苦闷、哀伤、悲悯是极其常见的主题,加上四季、昼夜、气象主题的适时轮替,呈现人在旅途的思乡、孤独、哀愁、觉悟之情。潇湘八景组合在一起,升华了原有景象的情与意,使诗画结构有恰当的“起”“承”“转”“结”变化,内蕴渗透着中国人心性体验的跌宕起伏的心灵韵律。并从艺术整体表现上,隐喻地呈现艺术家把握自然景象与人生体验之间纽带的本真性。当潇湘八景传播到国内各地、东亚诸国,这种艺术视觉的表象与意涵的联系,以“在地化”的方式与当地风景结合,①士人在移动间窥见潇湘八景式的美景,打造出在地八景。

潇湘八景绘画和诗歌,既是作者的心境,也是观者的心理,两者通过作品展现出象、情、意的交织,艺术是体会人生感情,艺术是在内心中寻找诗意的栖居。解读历代潇湘八景作品,对发现作品之中的这种作者与观者的共情是不可缺少的。

作者简介:陈岭,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博士生,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美学、艺术理论。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课题《“情感—形象—意义”视域下探索潇湘八景主题的情感截面》(19C112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365页。

②[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16页。

③④王原祁等纂辑:《佩文斋书画谱》(第三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3895,2159—2160,3894—3895页。

⑤苏轼.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之第一首,首联有“堂上画潇湘”,与之相似的是,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首句亦有“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此杜诗仇题注曰:“山水障,画山水于屏障也。”此外,中国古代房屋框架式的建筑结构,画面中、墓葬中屏风用作空间分隔的重要方式,可知宋迪所画《潇湘晚景图》的形制也是山水障,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绘画形制。

⑥“今御府所藏三十有一:晴峦渔乐图二……八景图一,万松图一,小寒林图一。”载《宣和画谱·卷十二 山水道》。

注释:

①宋迪作八景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载[宋]释惠洪,[日]释廓门贯徹注:《注石门文字禅》,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540页。

②彭敏:《宋代湖湘诗人群体与地域文化形象研究》,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142—144页。

③周裕锴:《典范与传统:惠洪与中日禅林的“潇湘八景”书写》,《四川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④清元说、超宣等编:《百痴禅师语录》卷二十六,《嘉兴大藏经》第2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年,第136页。

⑤在张衡的《四愁诗》、桓玄的《游南彼衡山诗》、柳宗元的《永州八景》,可见潇湘的山水之美。黄宪的《遇渔篇》、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早雁》《雁》,可见侯雁发衡阳的说法。孟浩然的《临洞庭》、许浑的《潇湘雨》、《水经注·卷五·中山经》,描绘了潇湘雨淫淫。孟浩然的《夜渡湘水》、杜甫的《发潭州》、杜荀鹤的《湘江秋夕》,说明潇湘的景象,牵动文人的心绪。载[日] 堀川贵司著,冉毅译:《潇湘八景——诗歌与绘画中展现的日本化形态》,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译序14—21页。

猜你喜欢

八景潇湘共情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间最美是潇湘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小小潇湘上学记
溪南八景图册
明清时期新乡八景考论
浅议中国“八景”文化及对城市景观建设的意义
不到潇湘岂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