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α用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2020-03-30王虹桥薛朝霞
王虹桥 薛朝霞
(1山西医科大学麻醉学系,太原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疼痛科,太原030001)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及后遗症,以顽固的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剧痛(自发痛)及触诱发痛为临床特征,病程绵长,治疗困难。该病与发病年龄相关,PHN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升高,60~65岁人群发病率为20%,年龄> 80岁的人群发病率超过30%[1]。PHN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增加抑郁、烦躁甚至自杀的发生率。
临床上治疗PHN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物理疗法、针刺疗法、心理疗法等,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治疗药物主要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盐酸多塞平等)、抗惊厥药物(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和阿片类镇痛药(羟考酮、吗啡)。药物治疗虽然简单方便,但其不良反应多,且需长期服药。物理疗法、针刺疗法、心理疗法虽然可减轻 PHN 病人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神经阻滞是临床上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全身给药不同是,神经阻滞方法能够选择性地阻断病变的神经,且能够用最少的药量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PHN 病人早期使用神经阻滞的方法,可以阻断周围神经传导,防止中枢神经系统敏化,减轻疼痛症状。干扰素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的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因其属于全身用药,所需剂量大,不良反应也大。因此,本研究将干扰素α (interferon alpha, IFN-α) 加入椎旁神经阻滞的药物配方中,相比全身用药,用药剂量小,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方 法
1.一般资料
经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后,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于我科室治疗的颈、胸或腰段神经节受累的PHN病人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40例。A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45 ~ 86岁,平均(68.4±11.4)岁;颈段神经节受累的10例,胸段神经节受累的23例,腰段神经节受累的7例;病程中位数为2月;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平均评分为(8.3±1.2)分;治疗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平均评分为(15.2±1.7)分。B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6 ~ 86岁,平均(68.6±11.4)岁;颈段神经节受累的11例,胸段神经节受累的22例,腰段神经节受累的7例;病程中位数为2.15月;治疗前VAS平均评分(8.0±1.1)分;治疗前PSQI平均评分(14.7±2.0)分。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程、带状疱疹受累神经节段及治疗前VAS和治疗前PSQI评分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纳入标准:①符合PHN相关诊断标准;②VAS > 4分;③3个月≥病程≥1 个月;④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者;②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③智能障碍配合欠佳者;④先天性免疫力低下或免疫功能缺陷病人;⑤结核、肿瘤等严重疾病病人;⑥有神经阻滞治疗禁忌证: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有感染者。
2.方法
(1)基础药物治疗: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均口服甲钴胺片(mecobalamin),0.5 mg,每日3次;加巴喷丁胶囊 (gabapentin),300 mg,每日3次。
(2)椎旁神经阻滞治疗:A组(实验组):椎旁神经阻滞药物配方:2%利多卡因100 mg、腺苷钴胺注射液1.5 mg、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重组人IFN-α 300万U,加0.9%生理盐水稀释后按椎旁每节段5 ml配置。每次治疗根据病人疼痛部位确定受累的神经节段进行神经阻滞。常规进行皮肤消毒,在B超引导下穿刺,穿刺至受累椎间孔的脊神经根附近椎旁间隙,回吸无血、气及脑脊液后缓慢推注药物。每次治疗后VAS降低30%以上且维持24 h以上者,评分为有效,可进行下一次阻滞。每3天治疗1次,最多治疗5次。B组(对照组):除椎旁神经阻滞药物配方中未加用重组人干扰素IFN-α外,其余治疗与A组相同。
表1 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n = 40,)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 = 40,)
表1 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n = 40,)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n = 40,)
B组(对照组)Group B (Control group)年龄(岁)Age 68.4±11.4 68.6±11.4性别(男/女)Sex (M/F) 20/20 23/17病程(月)(P25, P75) Course (month) 2.0 (1.23, 3.30) 2.1 (1.30, 3.45)受累神经节段(%) Affected nerve section (%)颈Neck section 10 (25.0) 11 (27.5)胸Thoracic segment 23 (57.5) 22 (55.0)腰Waist section 7 (17.5) 7 (17.5)治疗前VAS VAS before treatment 8.3±1.2 8.0±1.1治疗前PSQI PSQI before treatment 15.2±1.7 14.7±2.0基线资料Baseline data A组(实验组)Group A (Observation group)
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以治疗前后的VAS评定其临床疗效。治疗后疼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50%即为显效;降低≥30%,但< 50%,即为有效;降低< 30%,即为无效[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 100%。
(2)疼痛程度评分:采用 VAS评分:用0 ~ 10分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分为无痛,10分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让病人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作出评分。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1、2、3月的镇痛效果。
(3)睡眠质量评分:参考PSQI标准:其中有18个条目是计分条目,分为7 个成份,每个成份按0 ~ 3等级计分,累积各成份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 ~ 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PSQI总分0 ~ 5分为睡眠质量很好,6 ~ 10分为睡眠质量尚可,11 ~ 15分为睡眠质量一般,16 ~ 21分为睡眠质量很差。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1、2、3月的睡眠质量。
(4)治疗次数:记录两组病人的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次数。
所有VAS、PSQI评分均由病人本人和同一名医师进行双盲实验负责完成。
4.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3个月,A组显效3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97.5%,B组显效21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77.5%。A组的总有效率高于B组(X2=10.98,P< 0.05,见表2)。对治疗无效的病人,加用其他微创治疗。
2.两组病人VAS比较
治疗前,两组病人VA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治疗后,两组病人1、2、3月的VAS 较治疗前均降低,且A组病人VAS均低于B组,两组病人VAS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所有病人均未发生感染、气胸、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3.两组病人PSQI比较
两组病人睡眠质量PSQI比较:治疗前,两组病人PSQ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见表1)。治疗后,两组病人1、2、3月的PSQI总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A组病人PSQI总分均低于B组,两组病人的PSQ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4.两组病人椎旁阻滞治疗次数比较
经正态性检验,两组治疗次数均不符合正态分布(P< 0.05),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病人治疗次数的差异,两组病人治疗次数分别为1.4±0.6次和3.5±0.5次,A组病人治疗次数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7.604,P< 0.05)。
表2 两组病人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efficacy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VAS变化()Table 3 Changes in VA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表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VAS变化()Table 3 Changes in VA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P < 0.05,与治疗前相比;#P < 0.05,与 B 组相比;*P < 0.05,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P < 0.05, compared with group B.
组别Group治疗前Before treatment治疗后(月)After treatment (m)1 2 3 8.3±1.2 1.4±0.8*# 2.2±1.0*# 2.1±1.4*#B 8.0±1.1 2.9±2.1* 3.9±1.3* 4.1±1.5*A
表4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sleep qualit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表4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sleep qualit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P < 0.05,与治疗前相比,#P < 0.05,与 B 组相比;*P < 0.05,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compared with group B.
组别Group治疗前Before treatment治疗后(月)After treatment (m)1 2 3 15.2±1.7 3.3±1.1*# 3.7±0.9*# 3.8±1.1*#B 14.7±2.0 5.3±1.5* 6.3±1.2* 6.7±1.3*A
讨 论
PHN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 感染背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后引起的慢性疼痛综合征,通常被定义为带状疱疹皮疹经过治疗消退后疼痛持续1个月及以上,甚至可以持续一年至几年[2~4]。PHN病人的疼痛以触诱发痛和痛觉过敏为主要特点[5],是一种持续性疼痛。随着疼痛时间的延长,大多数病人会出现异常性疼痛和难以忍受的瘙痒感,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痛苦,许多病人会出现严重的焦虑、抑郁心理,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外周敏化、中枢敏化、下行抑制系统的失能、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离子通道的改变等相关[6]。
IFN-α是由免疫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细胞等合成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7]。临床上主要用于病毒性感染及肿瘤的辅助治疗。另有研究证实,干扰素具有镇痛作用。Lee等[8]研究发现IFN-α和β-内啡肽有协同镇痛作用。Liu等[9]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用IFN-α灌注脊髓切片显著降低了伤害性神经元中的自发性突触后电位,并认为IFN-α通过抑制突触前末端谷氨酸的释放来抑制兴奋性突触传递。有报道[10,11]将其应用于PHN的治疗,证明有明显的疗效。我们研究小组[12]将IFN-α用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发现IFN-α不仅能有效发挥抗病毒作用,缩短疱疹愈合时间,并且能显著降低病人的疼痛评分及PHN的发生率。
神经阻滞是临床上治疗PHN的常用方法,近年有文献报道[13,14]神经阻滞可以明显减轻病人的疼痛。高丽等[15]认为神经阻滞可显著缓解带状疱疹性神经痛,而且对预防PHN有良好的作用。神经阻滞治疗疼痛的主要机制为:阻断周围神经传导,防止中枢神经系统敏化,减轻疼痛症状;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阻断病毒的转运;阻断交感神经节,使受损后异常放电的神经纤维和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受到抑制;使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营养神经[16,17]。而且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属于靶向治疗,相比全身用药可以选择性地阻断病变的神经,并准确地使药物到达受损神经根附近,疗效确切[18]。我们团队以前的研究表明[19]椎旁神经阻滞可以有效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扩张血管,营养神经;还具有消炎镇痛等特点,已经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病人的认可。因此,本研究在椎旁神经阻滞的药物配方中加入IFN-α,药物直接通过椎间孔扩散至神经根附近,针对受累的神经根发挥药效,用药剂量小,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本研究在治疗后未发现相关不良反应。
在疗效评估上,选择视觉模拟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是因为是最直接反应病人疼痛情况的指标;选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是因为病人的疼痛往往在夜间加重,有的病人会在梦中疼醒,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而且在疼痛强度评定中睡眠质量是是否应用镇痛药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临床上发现随着PHN病程的延长,多数病人椎旁神经阻滞的效果不佳,因此,本研究选择了病程在1~3月的病人进行了观察。本研究虽然纳入条件为病程1~3月的病人,但实际入组病人病程多为1~2.5月,所以治疗后有效率较高。
本研究发现,两组病人治疗后疼痛较治疗前均减轻,睡眠质量均得到提高。但是实验组病人治疗后疼痛疗效及睡眠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病人仅需治疗1~2次后即可维持镇痛疗效,而对照组病人则需治疗3~4次才能巩固疗效,实验组的疗程相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这说明将IFN-α用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PHN,可以明显缩短病人的病程,减轻病人的痛苦。
综上所述,将IFN-α用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PHN病人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更有效的缓解或解除病人的疼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为以后临床指导提供依据。但是由于本研究病人数量较少,如何更加客观地证实IFN-α用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PHN病人的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