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03-30彭骥谢丞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思想

彭骥, 谢丞

(1. 三峡大学 医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2. 三峡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国内外形势正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认知、价值取向和行为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如何在新时期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国家教育工作“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事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事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对此,针对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特点,探索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重视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少数民族学生的显著特质

由于当前少数民族学生在经济文化发展、民族风俗、宗教信仰、语言习惯、教育水平等诸多方面与内地学生存在显著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属性,深入探索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特点,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

1.民族意识强烈

少数民族学生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意识,其具体表现在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荣辱意识。少数民族学生喜欢向外界展示自己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渴望得到其他民族学生的理解与尊重,重视学生之间的平等性,对尊重他们的学生表示出友善与信任。但是,当少数民族学生认为自己的民族被歧视、侮辱的时候,则会表现出极大的愤怒与不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或是发生暴力冲突。强烈的民族意识容易成为少数民族学生引发民族问题的导火索。

少数民族学生远离家乡来到内地高校学习,面对陌生的环境,在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等方面又与其他民族的学生显得“格格不入”,从小生活在本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来到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大学后会面临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问题,加之来到一个新环境后容易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缺少归属感。如果短期内无法克服,他们将很难融入其他民族大学生的生活中去,于是他们更愿意同本民族的同学交往,导致他们交际圈狭小,活动范围狭窄,在行为上结成自我保护的民族性“小群体”。

2.学习基础薄弱

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偏远落后的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较内地高校相对落后,加之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是国家关于少数民族地区高考加分政策又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在文化基础课程上与内地的普通考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英语、高等数学以及其他专业课程上。以三峡大学为例,通过随机抽取近3年来300名来自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四级成绩来统计过级人数(图1),虽然3年来他们通过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和普通汉族学生70%左右的过级率相比仍显得不尽如人意。并且,少数民族学生普遍英语听力较差,口语发音不标准,英语课程学习困难,为此他们在学校专门开设的大学英语基础D班学习英语。而少数民族学生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上也叫苦不迭,高等数学课的挂科率居高不下。

图1 近三年英语四级过级人数

图2 近三年高等数学课挂科率

(数据来源:三峡大学)

通过统计发现,他们的高等数学课挂科率虽然逐年下降,但是仍比普通一本汉族学生10%左右的挂科率要高出不少。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少数民族学生和普通汉族大学生相比学习压力更大,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一部分学生刻苦钻研,把压力变为动力,靠着自身的勤奋与努力缩小与汉族学生的差距,学习成绩不断进步;另一种是一部分学生觉得差距越来越大,精神压力与心理负担陡增,最终采取消极态度甚至放弃学业。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之余,又是高校各种文艺活动的“能人”。我国少数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特色,许多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特别是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学生成为了学校文艺活动中的主力军。他们很乐意在大学的集体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能,为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增色增彩。同时,不同民族才艺间的碰撞、激荡,也增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3.性格特征多样

以三峡大学为例,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6000余人,少数民族学生4700余人,占比近20%,有42个少数民族分布于学校的16个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居省属高校前列。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学生往往能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们大多较为朴实、直率、坦诚、重感情、待人热情、民族自尊心强烈。例如,维吾尔族学生大多表现出重感情、讲义气的性格特征,藏族学生大多表现出敦厚、朴实、热情的性格特征,蒙古族学生大多表现出直爽、豁达的性格特征,满族学生大多表现出幽默、率真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性格也造成了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截然不同的表现。但是,在他们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面前,又会表现出激烈与固执的一面,体现出较强的性格张力。

4.思想易被冲击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国内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国外敌对势力加紧对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渗透。而当代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既呈现出时代性和先进性,又具有独立性和多变性。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的时候,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冲击,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艰巨复杂。

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具有青春性和盲目性的特点,无法准确甄别外界不良思想,因而容易被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民粹主义等西方思想侵蚀,也容易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左右,从而造成思想滑坡、道德沦丧。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关心政治和本民族发展,因此容易受到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侵蚀,成为境外反动势力鼓吹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宣传反动思想的棋子。对此,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要求他们能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自觉厘清国内外形势,能够自觉关心了解党的各项民族政策,能够自觉坚持“四个自信”。

5.心理敏感脆弱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我国偏远地区,在自己本民族的环境影响下,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在他们身上留下深刻烙印,从而限制并影响了人际交往能力,从心理上变得更加孤僻,无法融入普通大学生的生活。此外,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文化水平不如内地学生,遇到难度较大的课程容易挂科,造成心理压力。最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学生可能因学致贫,从而对大学生活缺乏自信心,甚至产生消极心理。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容易变得敏感而脆弱,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也是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二、新时代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面对新时代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快创新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切实做好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

1.努力营造优良的教育环境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新时代高校在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围绕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紧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充分考量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营造优良的教育环境。

第一,营造健康向上的校院环境。

校园环境和学院环境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校园是少数民族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校园文化和学校特色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进、积极进取的强大力量。因此,在营造校园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重视学生之间的平等性,积极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例如,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等方面差异,按照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和合理需求,建立民族餐厅,在普通学生餐厅设立民族窗口,着力改善民族学生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避免饮食禁忌,保障和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需要。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学院环境的营造。学院环境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学生能否融入本专业乃至班集体。一个凝聚力强、有幸福感的学院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动力,也能有效化解少数民族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情感壁垒。因此,不同学院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营造各具特点的学院环境以及多元的班级环境,在学院环境的营造中体现包容性、多样性、凝聚性与团结性,不断强化学院环境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引导功能。

绝大部分ncRNA不编码蛋白质,在RNA水平上发挥其生理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原核生物体内存在的转录后调控与ncRNA密切相关.ncRNA的功能多种多样,几乎参与了细菌的各个生命活动过程.针对S. Typhi中发现的ncRNA AsrC,对其表达特性和功能进行初步研究.

第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3]。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抢占网络新媒体制高点,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的巨大作用,进而在学生中开展理论教育和政策宣传,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民族问题。对此,要创新性地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工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传播手段,将少数民族学生的兴趣和视野集中到社会主义主流思想体系中来,进一步强化少数民族学生健康的民族意识,深化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网络是把双刃剑,在深刻教育少数民族学生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自觉抵御狭隘的民族主义,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凝聚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共识。

第三,营造和谐友爱的寝室环境。

学生寝室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寝室环境的好坏足以影响大学生的整个大学轨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把营造和谐友爱的寝室环境作为教育引导的突破口,创新打造“融合寝室”,即由班级两个优秀的汉族学生搭配两个少数民族学生建立的宿舍结构。少数民族学生在进校之初,往往要求同本民族的大学生同寝住宿,这样往往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按民族成分、宗教信仰抱团聚集,既不利于统一管理,也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交流。打造“融合寝室”,就是要增强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联系,使不同民族的大学生之间展开友好交流。同时,优秀的汉族学生可以在学业上有效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进而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打造“融合寝室”一方面需要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相互尊重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另一方面可以举办寝室文化节等优秀寝室评比活动,使各族学生齐心协力,共同为营造和谐友爱的寝室环境出力。

2.深入开展扎实的思想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确立正确政治立场的根本立足点。这需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

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首先,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理论武装头脑。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的思想基础[5]。

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6]。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在广大少数民族学生中牢固树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高校要发挥聪明才智,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清醒认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贡献自己的真才实学,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要让党的民族政策、基本国策入脑入心。

第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显著增强,对民族问题较为敏感,对本民族的政治地位非常关心。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国家综合实力的与日俱增,西方国家的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极端势力、宗教势力以及腐朽文化思潮趁机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而少数民族学生就成为他们最主要的渗透对象。这就要求新时代高校在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方面要加强民族宗教观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理解党的宗教政策,认清宗教的本质。引导教育少数民族学生旗帜鲜明地对宗教极端主义“亮剑”。另一方面,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深刻理解“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从日常生活入手,从身边小事做起,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

第三,深化思想道德建设。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7]思想道德建设对少数民族学生完善人格、提升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少数民族学生仍属于特殊群体,在他们当中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应当更有针对性。

对此,必须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精准把握,对于他们思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要按照我国民族政策的精神教育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增加文化内涵,全面塑造自身的品格,使之在各方面都能适应新时代祖国发展的需要。此外,还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他们学法、懂法、信法、守法、用法和护法,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增强对涉恐音频视频、宗教极端思想以及暴恐活动等违法犯罪行径的认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3.凝聚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个体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问题,创新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第一,加强少数民族困难生资助力度。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祖国的西部边疆和山区,家庭经济条件往往会成为他们求学路上的重大障碍。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优先着手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之中,掌握学生实际需求,以资助帮扶为途径,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首先,要贯彻落实国家的资助政策,为少数民族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和生源地贷款,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其次,以政策倾斜为导向,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奖学金、助学金等抓手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再次,设立临时困难补助资金,对家庭突发变故或遭遇自然灾害的少数民族学生及时发放补助,帮助其度过困难期。最后,设立勤工助学岗,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自力更生,解决实际困难,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和感恩意识。

需要强调的是,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充分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将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结合起来,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打造各族学生互学互鉴的共舞平台。

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坚持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8]。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是高校文艺活动的主力军。对此,高校文体活动应该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群体,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可以围绕各族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如“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迎新晚会、“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少数民族歌舞大赛、“民族风 家乡情”少数民族风采展、“红石榴杯”球赛等特色活动,让各族学生在同一舞台上绽放自己民族的风采,使他们在活动中互学互鉴,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切实让各族学生真正认识到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不懈奋斗中共同创造的,以此来增强各族大学生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良好意识。真正让民族团结思想入脑入心,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每个学生的心里。

第三,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建立自信。

少数民族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进而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就会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建立自信也是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一方面,针对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新环境的困难、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复杂心理、认真学习而收效甚微的焦虑心理等问题,应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民族化与科学化的关系,既尊重他们,又加以引导,提高他们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采取多样化心理健康服务方式,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积极适应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论坛”、“就业咨询接待日”等平台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让就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就业教育实现“全程化”。要求各学院结合学院学科特点和就业方向的差异,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或校友为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就业教育,让就业指导更加“专业化”,更具针对性,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技能,积极就业。

总之,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强、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科学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特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推进民族大团结和文化大融合,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合民族地区建设发展需要的合格少数民族学生。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们的民族
思想与“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