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表评估在文学翻译标准中的运用
2020-12-22谭其佳方柏林
谭其佳, 方柏林
(1.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2.阿比林大学 教育技术处,美国 德克萨斯州)
翻译标准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也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1]。译者从事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科学的翻译标准;衡量翻译质量也不能草率行事,需要科学地评估。因此,翻译标准是译者从事翻译工作所要遵循的制约性规范和翻译工作设定的目标,也是读者赏析和评价译文的准则依据。就翻译标准问题,“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支谦提出的‘意译替代音译,……力图适应汉人的口胃’;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原则;鸠摩罗什的‘倾向意译’的翻译原则;玄奘关于‘五不翻’的论述;严复提出的‘信、达、雅’”[2]。在谈到“信”这一标准时,严复说“《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信、达、雅”对译文中语言的使用、语境、语篇提出了要求,三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是翻译的完美状态。自严复首标“‘信、达、雅’之后,又有‘意美、音美、形美’、‘忠实、通顺和美’、‘不增不减’、‘神似’、‘化’等说法提出”[3]。
一、“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利与弊
郑海凌认为文学翻译无标准,或者认为文学翻译可以不要标准,实则是对翻译标准的误解[4]。“信、达、雅”理论是我国翻译思想史上的一座里程牌,自此以来,一直作为中国译界评价翻译质量的重要准则。但是市场上的文学翻译作品差异性大,初学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信”与“达”、“达”与“雅”矛盾时,难以把握“信、达、雅”的尺度,甚至出现译者割裂“信、达、雅”的情况,或片面追求“信”,目标语对等翻译,翻译时束手束脚;或片面追求“达”,天马行空,忽视作者,脱离原文;或片面追求“雅”,大量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句子,偏重译入文化风格。再者,文学翻译对译者有较高要求,涉及美学、艺术、文化、社会学等领域知识,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译者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每个译者对“信、达、雅”的衡量标准不一致,不利于文学翻译作品的传播,也不利于初学者展开翻译实践活动。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普适性的、明确的翻译评价标准,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还需要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既有利于译文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初学者翻译水平的提升。
二、文学翻译评估基础
关于翻译标准的前期探讨主要集中在国内外翻译理论的再造,如严复的“信、达、雅”、克里斯蒂娜·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和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禁锢于旧的翻译标准,没有统一的翻译标准,无论是等值标准还是等值效应,很难鉴别市面上翻译作品的质量。随着跨学科的发展,翻译行业与其他行业相融合,翻译标准在旅游、电影、商务、科技等领域的运用,体现出翻译标准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巴斯奈特在他的《翻译研究》中阐述了翻译学学科的独立性。他认为翻译研究不是比较文学的分支,也不隶属于语言学,而是一门与文体学、文史学、语言学、符号学、美学等各个领域密切相关的学科”[5]。
1.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估
评估(evaluation)是为了让我们看到事物的价值(value)。衡量商品价值的时候,我们会根据成本、属性、市场等要素,标出五元十元千元万元的价码。面临选择,我们不会笼统地说某物很烂,所以一走了之。好,或者烂,好在哪里,烂在哪里?如何形成这种结论?很多论者将鉴赏(appreciation)和评估(evaluation)混为一谈。评估先于鉴赏,当我们有合理评估结论的时候,才可以去从事鉴赏。事关评估,我们需要区分评估是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evaluation),还是终结性评估(summative evaluation)。前者在于寻找改进的机会,就好比医生给人看病,看完了还是要医治的,力求让人恢复健康,或不至恶化。现在一些翻译批评,尤其是大众媒体上的批评,不属于治病救人,而是想将人乱棍打死、就地活埋。终结性评估,是对译本进行判断,对译者形成用或不用的判断。
一些翻译批评本属形成性评估的范畴,可帮助有潜质的译者勘误、改进,使其译本更加出色。这样的评估,也可以帮助翻译学习者和翻译教学机构,了解译者应培养哪些方面的技能和素质。然而目前,借着几个错误不负责地扼杀一个译本的终结性评估、排斥性评估(dismissive review)泛滥成灾。不负责的评论者在一通否定之后,总觉得应由水平更高的人来另起炉灶。“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掉”的心态,造就大量重译、恶性竞争的环境,无端浪费社会资源。因此当前翻译批评界更需要的是形成性评估。
美国著名评价专家斯克里文(Michael Scriven)提出“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和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6]。1969年,美国评价专家布卢姆(Benjamin Bloom)将形成性评价移植到学习评价领域。形成性评价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确定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学生一起讨论、收集资料,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进程、学习目标、成功标准、获取学习证据、分析学习证据、诊断差距,并给予反馈,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
2.追求风格匹配
在考虑翻译评估标准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风格的可变性。风格变化体现在同一部作品风格的内在变化,不同作者之间的风格变化,同一作者不同作品风格的变化。作家和作品风格变了,译文也应随之变化。用一个翻译标准对待不同风格变化的作品是不可取的;对不同作者,也不能采用相同的翻译标准。许钧先生称,傅雷译梅里美的《高龙巴》、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莫罗阿的《人生五大问题》,原作风格迥异,在傅雷笔下却都是同一种“节奏明朗、飘逸清奇的风格,以流畅的行文、轻快的四字结构、丰富的用词、多变的色彩为特征”[7]。贝蒂·史密斯、安妮·普鲁、福克纳、科伦·麦凯恩的各种作品就体现出不同的风格,译者风格凌驾于作品风格,实属不妥。
现当代作品,尤其是后现代文学中,常有作者信奉真相的多元表述。一部作品内有不同视角,不同叙述,导致作品风格内部裂变。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等,都在同一部作品里呈现不同声音。译者即便在同一部作品内,也要跟着变换风格,把脉不同角色特征,进入状态,去创造与之类似的声音。原作风格变化,译作风格却变不过来,也是失败。
熟悉作品的风格,根据这种风格去衡量译作更为合理。著名学者安诺德(Arnold Matthew)《论荷马翻译》中称《伊利亚特》翻译必须遵循4个标准:“晓畅(rapidity)、明晰(clarity)、直接(directness)、高贵(nobility)。安诺德把具体作品的风格外显出来,明确化,然后才便于译者对应。译者需要对原作风格精准把握,在此基础上寻求风格匹配和再现”[8]。
3.标准精细可行
标准粗线条,让人难以把握,只能通过流程再造,将标准细化。翻译中宗教典籍翻译最为严格,一个词的翻译差异,可能会产生不同宗教派别。例如耶和华见证人的传教士,他们往往会指出其他宗派不敢直呼耶和华之名的弊端,该宗派的名称便与这种强调相关。在中文圣经译本中,也一直有把耶和华翻译为“上帝”和“神”的长期争执。为了尽量减少这种分歧,《圣经》翻译的流程严格,通常是一个人或一组人翻译,不同的人将其译文“回译”,验证翻译的准确性,不准确时回炉再造。这是借助流程控制减少理解分歧。
有些文本,借助回译处理,或许造价太大,难以实践。但是,评估者可在评估过程中,对“信”进一步解读。《古兰经》中有各种比喻,同样难以再现,如何体现“信”的标准?有学者提出不可“过度翻译”(overtranslation)、“不足翻译”(undertranslation),也不可有“语意偏离”(semantic deviation) 。这样的细分标准,就让“信”的判断容易得多”(Aldahesh, 2016)[9]。
三、文学翻译标准中的量表评估模式
1.量表评估
早在20世纪70年代,rubrics的概念被提出,直到1981年Grubb使用rubrics评分。今天rubrics运用在教育领域,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Rubrics是一种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机制,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大大节约了教师的评分时间,并且给学生的表现评分的同时,给予学生及时反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近年来,美国教育专家安瑞(Andrade)一直致力于将Rubric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可[7]。
使用教育学中常见的量表方法(rubrics),可以开展更为合理的翻译评估。量表评估方法是为了评估的精准、反馈的有效,而使用纸张或电子的表格。量表一般有3个元素:一是标准(criteria),二是等级(scale),三是权重(weighting)。教师课前要思考自己的教学目标,明确对学生的期望,一一列举出来,根据属性进行分类,归纳成rubrics的评价标准,每一条评价标准可以有多个细节描述,或者每一条评价标准又列举最好表现的描述,避免学生误解老师的要求,让学生明白如何获得最高分。等级(从高到低,从好到差):一般不超过5个等级。等级可以使用数字分级(等级1-等级3),可以描述性分级(非常好-较好-需要改进),但注意描述性分级尽量使用积极词汇,避免低分段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等级是对这些标准运用的进一步区分,等级可以是“不能接受、较差、中等、良好、优秀”这种文字的定性,也可以是数字等级。设置1-5这样的等级,更有利于细化评价,降低受评者的心理压力。它的好处是在标准累加的时候,比较容易将其换算为百分制;它最大的好处是把任务细化,目标明确化,可以把整个任务化分成小模块。关于标准,可以设置无价值判断的中性术语(如“原文理解”),也可以设置有所判断的说法(例如“理解准确”),并且可以给这些评价标准附上描述,进一步解释说明评价标准,有助于学生明确不同等级的得分原由。权重是对不同标准的重视程度,给出百分比,如比较重要的理解可以赋予40%,而版面虽不关键,却也需要,可以赋予5%,等等。每个模块可以赋予不同的权重,有利于学生分清主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加入到rubrics的制定。有研究表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增强互动性,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翻译评分量表包括3个要素:一系列评价标准,即决定表现任务质量的各个指标;等级水平,即描述评价标准在质量上从差到好的序列;详细说明,即对各个标准在不同水平上的表现进行详细描述”[10]。
例如以标准(理解)为例,量表可呈现为4种方式:
(1)简述型:判断标准可分为较差、中等、优秀,三个维度。
(2)详述型:具体描述三个维度,较差:对原文字词句理解有大量或者比较严重、低水平错误;中等:对原文的字词句理解部分地方有错误;优秀:对原文的字词句理解精准,从译作上看,对原文的理解偏差少或没有。
(3)数字型:设置1-5等级,1(差)、2(较差)、3(合格)、4(良)、5(优)。
(4)混合型:标准详细说明匹配等级评分。
量表简单复杂程度不一,可根据评估的实际情形(如作品数量、人员数量、时间成本)选择使用。翻译量表不是一层不变的,每部文学作品需要定制合适的量表,为了保证评价的一致性,量表制定者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文学作品的特征进行定标,译者也能根据翻译量表不断完善译文。例如,小说Prodigal Summer的翻译量表制定,可细分为:原文理解40分(语义理解20%,风格理解20%);译文质量40分(文字流畅20%,风格对应20%);技术处理20分(文件格式5%,标点符号5%,版面工整5%,注释使用5%)。
(1)语义理解20%:Now it would take more than tracks, and on this sweet, damp morn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that was fine with her. “beginning of the world”是形容此处的蛮荒,如同世界开始的地方。不能译为“世界万物刚刚苏醒”。
(2)文字流畅20%:He loved the air after a hard rain, and the way a forest of dripping leaves fills itself with a sibilant percussion that empties your head of words. She could not remember a more compelling combination of features on any man she’d ever seen.中文的用词不尽精准,比如描述声音的“sibilant”(“咝咝声”)而非“滴答声”。再如“逼迫性的表情”,此处“compelling”是指吸引人,而非“逼迫”。
(3)风格对应20%:Her limbs rejoiced to be outdoors again, out of her tiny cabin whose log walls had grown furry and overbearing during the long spring rains. 这样新鲜生动的说法,被译为“走出小屋再次来到户外的她高兴得手舞足蹈。”过于平常,风格不对应。
2.翻译量表评估标准
翻译量表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一般情况下都是从译作本身去评估译作,比如理解是否准确,译文是否流畅,风格是否近似。不妨也考虑一些过程性因素,比如有无校对,有无对术语进行统一和对照,对于疑难问题是否做过深入研究,等等。评估者未必能一一对照所有文字,这些过程性的因素,能帮助读者了解译文是否信实可靠。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明确评估的“利益相关人”(stakeholder)?评估的目的是什么?不同人诉求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编辑来说,评估可能还要顾及排版、校对工作。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编辑的评估肯定会侧重于那些版面整洁的译作,而不会是那种认得眼睛发花,排版很困难的作品。
根据这些考虑,提出如下一些标准:
(1)理解准确:对原文的字词句理解精准,从译作上看,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偏差少或无。如属重译,新译对原作做出了出色演绎,有助于增进读者和研究者对原作的理解。
(2)译文流畅:译文读来流畅,除特殊情况外,罕有翻译腔,译者中文表述丰富有力,文字驾驭能力出色。
(3)风格近似:译文和原文风格类似,读来如同作者用目标文字所写。译者处于隐身状态,很好地再现了原作风格,译文未过度渗入译者个人色彩。
(4)校对过关:译文经过认真校对,无明显病句、错漏、笔误、标点错误等。
(5)术语统一: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遵循约定俗成的译法,或依据特定风格指南。若系独创或改变,需给出合理的原因或说明。
(6)注释合理:合理使用尾注或脚注,必要时增加原文,能进一步帮助有兴趣的读者查询。不过要做到合理平衡,注释说明有所收敛,点到为止,不喧宾夺主,影响阅读。
(7)研究过硬: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疑点和难点(包括传统上有所争议的地方)有过认真研究,他人能通过翻译注释、后记、前言或与编辑、作者的沟通,看出译者的调查研究。
(8)版面美观:如果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排版合理美观。如交手写稿,版面整洁,文字容易辨认。
(9)宣传有力:译者能通过自己的渠道,帮助宣传作家和译作,增进学界和大众对作家和作品的认知。
(10)质量连贯:同一译者的译作自始至终保持高质量,而不是发挥不稳定,时好时差。
五、结语
量表式评估标准具有科学性,让文学翻译标准更直观,更具有操作性,有利于翻译市场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文学作品的传播,有利于初译者展开翻译实践,也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学目标更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和同行评价的能力,将自评、他评、教师评价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