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堑大滑坡体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方案设计
2020-03-29杨龙李应先杨和明段永凤王章超
杨龙,李应先,杨和明,段永凤,王章超
(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市政总承包部,昆明650500)
1 引言
滑坡是不稳定岩体的偶然流动现象,破坏力极强,在高原山区是高速公路主要的危害源之一,是诸多岩土领域专家学者长期以来研究的课题[1~4]。对于潜在滑坡体,若其破坏范围会影响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甚至毁坏村庄、山寨,或造成其他社会危害时,需要进行稳定性研究,并制订可行的加固方案,避免酿成事故。本文以云南某高速公路线外20m 处潜在的大滑坡体为研究对象,对其稳定性进行Midas Gts 有限元模型分析[5,6],并提出可行的加固方案,对类似工程提供参考[7]。
2 工程概况
云南某高速K107+600~K107+750 右侧路基开挖设置3级分台边坡,当施工至路基设计标高,并做好框格梁防护时,受雨季暴雨影响,雨水大量渗入高速公路路基右侧山坡土体中,导致山体地下水严重饱和,岩土抗剪强度降低,边坡出现裂缝,锚杆框格梁拉裂,上部山体斜坡不断开裂,影响到路基稳定,滑坡后缘距离路中线最大距离180m 坡面上形成大量裂缝。据工程地质调绘:滑坡体厚约5~12m;滑动带为岩体内结构面组合不利面;滑坡是大气降雨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该滑体的前缘位于在建高速公路路基边缘,滑坡主滑方向约36°,属牵引式中型滑坡,初步假设该滑坡现处于欠稳定状态。
3 滑坡稳定性分析
3.1 模型建立与方案设计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及钻探可知,滑坡堆积体主要由碎石夹粉质黏土组成,坡体强度较低,易沿岩体内部产生圆弧滑动,滑坡按设计标高开挖完成后易沿碎石土、强风化层内部产生圆弧型滑移变形破坏,本次选取K107+645、K107+725 2 个剖面作为典型断面,初步验算滑坡体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计算简图如图1。
根据简算结果,结合工程实际,拟采取如下处治方案:
在距路中线24.5m 设置1 排2.5m×2.0m 抗滑桩,桩间距5.5m,距桩顶1.0m 设置2 组28m 长6 束预应力锚索,上下间距2m,锚索水平入射角20°,用以加固滑坡体下部;距路中线93m 设置1 排2.5m×2.0m 抗滑桩,桩间距5.5m,桩长平均20m,加固滑坡体中部,同样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加固后稳定性分析。
图1 初步计算简图
根据实际地勘资料,对天然、暴雨和地震3 种荷载工况下土体荷载进行模拟,建立加固前后的有限元模型进行稳定性验算和对比分析,计算模型如图2 和图3 所示。
3.2 计算结果分析
加固前后计算结果详见表1。
图2 加固前稳定性验算模型
图3 加固后稳定性验算模型
表1 典型断面滑坡稳定性验算结果
根据JTG D30—20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相关规定,天然、暴雨、地震工况下稳定安全系数取1.20、1.15 及1.10。通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加固前,滑坡堆积体整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不稳定状态,饱和、地震状态下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滑坡下部开挖扰动后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加固后,滑坡体在各个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满足规范规定的稳定性要求。
4 结语
根据计算结果显示,加固前,本段大滑坡体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加固后,各个断面均能满足规范规定的稳定性要求,说明本加固方案符合设计和工程实际需要,加固效果明显。
此外,对于类似工程,提出几点辅助措施如下:
1)坡面施工完毕后,全部平台采用15cm 厚C15 混凝土进行封面,滑坡周界外侧(5m 外)稳定区域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防止坡面水流入滑坡体;
2)滑坡后缘及滑坡体修整后,滑体稳定后仍有裂缝时,采用黏土填塞裂缝,并碾压密实,防止雨水渗入滑体,由于抗滑桩桩径较大,护壁开挖断面尺寸大,为确保开挖过程中滑域体的稳定,严格按照从清坡两侧向中间跳开挖的方式进行开挖,期间加强观测点的监测;
3)建议采用动态设计施工,施工中发现与设计不一致的地质情况等应及时反馈,便于及时修改设计,确保处治措施安全合理。